中国历史百科连载 - 启家天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气魄宏伟的动人故事, 叫大禹治水。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公元前21世纪, 那时, 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滔天。洪水吞没田园, 冲毁房舍, 使人们流离失所。于是, 各个部落的人们团结起来, 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禹

《大禹谷梁传》中对大禹治水的是如此描述的:

“禹师于河洛,漕汾、洛、河、泗水。益洪溢,通渠洑泽,引淮泗。出穴藉、引穴洛、程洛、挹洛、渠西至河。东渠于关以北,掘株枢以通之。佚州复川之地,环而南流,众庶莫能渡者,禹以绳索绕乘筏枢石以通之。河洛道多涂,禹以泥当之。西王母峡门㳄山木,禹斫之,使河水东注,合诸洛汭。"

“漕汾、洛、河、泗水”的治理工程、引淮泗等措施,都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大禹还发掘了穴藉、程洛、渠西等水利设施,使之疏浚,并以筏枢石、泥等手段加固了河道,保障了治理效果。

起初, 是由大禹的父亲鲧(gǔn)来指挥。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鲧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被誉为百里挑一之才,但是舜并不信任他的能力,还被流放到了流沙河,而鲧担心洪水的灾害,又返回来劝说舜,到了荆山,舜听说后过来迎接,两人一起乘船往回走,在船上鲧教了舜治水的方法,在回去的途中鲧就死了,后来是舜根据鲧教的方法治理洪水,但是没有成功。鲧的方法不对, 他一味强调“水来土掩”,哪里有洪水就派人到哪里去堵, 结果越堵水患越严重。

《史记》中有关鲧的记载出现在《夏本纪》中:

鲧,善测量天地之数,工于水利,欲为洪水治,舜不信,遂流为海。鲧思欲说舜,使南行,及至于荆山,为洪水所过,一身而三见其家。舜乃乘黄麟以往迎之。与之乘舟而言,不说。既至于有熊之山,使共尝鼎铛,而又不言。舜曰:“若教我者,我必制汝。”鲧遂乃说,传以舜。舜曰:“归而治水。”鲧曰:“病在骨髓间,不可去也。”乃命归而卒于途。舜之伐有苗也,南至于会稽。皆以盖聚水为名焉。历明至会稽,而洪水复出,官而复治,力竭矣。百姓皆移于南海之滨。鲧之骨,行三遇其家,履一遇其庐,以其严重也,后世为之誉曰百里挑一之才

舜按照鲧的方法治水失败后,大禹挺身而出,担负起领导治水的重任。他认为要制服水患,就必须因势利导,根据河流的走势疏通水流。为了规划出一套正确的治水方案,大禹不辞辛劳地爬山涉水, 实地勘察山川形势。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领导人们开山劈岭,疏浚河道,广修沟渠,奋战12年,终于“开九州, 通九道”制服了水患,谱写了一 曲人定胜天的凯歌。

但是,大禹治水,也开启了废除禅让制度,实行世袭制;舍弃公有制, 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序幕。

从禅让制度到 “ 父传子、 家天下 ”

根据传说, 黄帝以后黄帝族著名的首领还有颛顼、帝喾(kù)、唐尧、虞舜,这便是传说中的 “ 五帝 ” 。

五帝

尧舜时期, 还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遗风。 天下大事尧都要征求四方首领的意见,连舜的继位都是由大家推举的,这就是所谓“尧舜禅让” 。在尧当政的时候,中原大地不断暴发特大洪水,桑田变沧海, 山丘为岛屿。 尧选派夏部落的去治水, 用了九年多的时 间, 没有成功, 舜继位以后放逐了,又用的儿子禹治水。 禹改用疏导的方法, 经过 10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遂继位于舜,而当了中原诸部落之共主,初都阳城(今河南禹县), 后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长期以来南方的三苗与北方抗衡, 禹率领部众取得了对三苗战争的胜利。 禹的威望与日俱增, 他在涂山大会诸侯, 参加者要执玉帛,以示谦恭臣服, 迟到者即被认为不敬而被杀。 禹晚年推选皋陶为继承人。 皋陶不久便死了, 又推举了伯益。 据说伯益发明了凿井。但是禹死后, 禹的儿子启倚仗禹家族的势力夺取了最高权位,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天下为公的氏族制度到此便结束, 以家族私有制度为特点的 “ 小康之世” 开始了。

王位世袭制

夏朝建立以后, 启终日沉湔在歌舞声色之中, 田猎无度, 生活淫佚。 启的所作所为, 使周围部落震惊不已, 居住在今陕西境内的有扈氏举兵反启, 终因力扯悬殊为启所灭。 启死后五子争权,刚刚建立的夏陷入了危机, 黄河下游的 后弈集团趁机夺取安邑。 启子太康、 仲 康流亡伊洛, 相继死去。 仲康之子相逃到今河南濮阳, 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氏。

后弈自恃善射,荒于田猎,政事不 修,很快就被他的亲信寒浞杀害。 寒浞(zhuó)进而攻杀仲康之子相。 已经怀孕的相妻后缗(mián)从墙洞中逃归母家有仍氏, 生下少 康。 寒浞派人索捕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那里,才有了立足之地。 少康后来与夏的一些贵族以及一些同姓联合起来,几经辛苦,推翻了寒浞政权,重建了夏王朝,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少康中兴。从禹传子到少康中兴,前后经历了100年左右, 世袭制终于取代了禅让制, 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专制集权的王权统治,从此定下了雏形。

夏朝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 夏入 在黄土高原松软的土地上, 采用木未和 石铲开垦。 他们懂得开沟池引水排水,同时也使用水井浇地。 农业有了发展,粮食有了剩余。 夏人还制定出适于农业 的历法夏正。 有了余粮可造酒, 夏的酿酒业便发达起来 , 出现了许多专用酒器。 夏人饮酒蔚然成风, 统治者更是酗酒无度。

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业, 青铜器的出现, 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河南二里头发现的夏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很大, 可见文献记载夏朝末代国王桀大兴土木, 高筑 " 瑶台 ” 、广建 “ 倾宫” 之事并非子虚乌有。 夏桀集天下珍宝美女于其中, 过着荒淫的生活。 二里头墓葬贫富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仅从奴隶埋葬的形式看 , 奴隶制在夏代已经出现了。 至今尚未找到夏代文字, 但从甲骨 文在商代已臻于完善和古代文献中引用《夏书》文句的情况判断, 夏代应有文 字。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20多种刻画符号己多少可以作为印证。 夏朝的国 王一代比一代腐败、 淫佚,黑暗的统治使得夏所辖的诸侯纷纷叛离。 结果, 在东方新兴商族势力的打击下灭亡。

自启继禹位, 父子、 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 夏朝建立标志了中国家天下” 的首创, 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 即首建王朝、 首行世袭, 同时也开了历代箕夺政权的先例。 古书把夏启继承父位, 当作由“天下为公 ” 的“ 大同 ” 之世, 进入“天下为家” 的 “ 小康” 之世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泗水   大禹   夏代   之子   夏朝   水患   大禹治水   家天下   洪水   百科   制度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