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

原标题:管控好主要污染源(引题)

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主题)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3年1-3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1-3月,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1%,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一组组数据表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亮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成绩单”背后,是持续用力治水的不懈努力。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成为主要污染因子,工业源、生活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众所周知,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是水环境监测中重要的3个表征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这三个指标涉及食品工业行业、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排放等重点污染源。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每条江河、每条流域“病因”不同,“病情”也不同。要组织开展对重点流域污染问题开展“地毯式”排查,摸清影响当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是工业源还是生活源污染?工业源、生活源污染来自哪类重点企业和区域领域?对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有多大?要瞄准问题导向的“靶子”,精准发现问题和查找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剖析,开准“方子”,提出务实管用的解决对策。

比如,广西打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组合拳”,在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十强中,广西占五席,全区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为零,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一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9个城市进入排名前30位,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持久战与攻坚战交织的治理过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不同流域、行政区划和行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要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在深入推进水质达标攻坚方面,要针对水环境保护存在的短板,结合河长制的“一河一策”保护方案,加快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实施,加强污染源监管和流域联防联控等重点工作,啃下难啃的“硬骨头”,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四川既吃“国药”也用“川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方面,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强化风险防范,确保达标稳定运行。持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监管,要深入排查污水管网,及时更换老旧管道、修复破损管道,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污水不进入河道。在持续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持续加强养殖退水监管,防止污染负荷对河流水质产生冲击。督促各地深入开展沿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对种植业的管理,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合理利用。提升农户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在“抓大”不“放小”方面,如果说大江大河是生态系统的大动脉,那么,小流域就如毛细血管一般,密布在广袤的乡村、城镇。小河清大河才能净。小流域面积虽小,但涵盖了山、水、林、田、路、村等相关要素。四川编制形成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好水、中水、差水”分类信息清单、重点小流域整治攻坚清单,一个流域一个综合治理方案,消灭差水,整治中水,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小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水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聚焦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指标,持续深入打好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等标志性碧水保卫战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改善水环境,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张厚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大河   地表水   攻坚战   断面   水体   污染源   环境质量   常态   碧水   流域   精准   水质   污水   水环境   重点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