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堂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原标题: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堂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既是关于新时代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指示,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民族复兴的信心,而思政课堂作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文化育人模式,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深化文化育人,教授学生思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根本目标,基于更广阔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深入探索中培育文化自信、在多元协同中培养时代新人。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及高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下,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培育文化自信的新路径,持续深化文化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推进文化自信培育。

一、深入挖掘文化育人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选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思政教育工作者须立足办学实际,着眼对校内校外文化育人资源的深入挖掘,在优化整合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在文化育人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中支撑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培育。其一,从校内范围来看,高校应密切关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丰富文化育人资源,在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特有文化育人资源的基础上,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形成奠定内容基础。这就需要各类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其中蕴含的多元文化育人资源。同时,高校应带领教师着眼于校史文化挖掘,从校史馆、文化馆等机构中查阅资料,明确校史文化的育人性,以支撑思政课文化育人资源的多样化发展,拉近大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距离,体现思政课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的亲和力。其二,从校外场域来看,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中拓展文化育人场域。具体而言,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立足地方实际,从思政课文化育人角度出发,挖掘地方特有文化资源,在与相关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中优化整合思政教学文化资源,提升教学内容吸引力。基于此,大学生应深入校外文化实践,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接受文化资源熏陶,从而带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深化文化自信培育。

二、创新思政课教育理念,重视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

思政教师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技能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局势和多元文化冲击,高校需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创新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育人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其一,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优化队伍人员结构、提升教师文化自信水平为主要方向,采取引进专业人才、开展校内校外系统培训、举办学习交流活动等举措,为教师提供全面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水平的有效途径,并在专业人才的支撑下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引领思政课更好地实践文化自信教育。其二,思政课教师应转变自身育人理念,重视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功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和当下社会背景,找到自身在育人理念和文化自信要求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在集体备课、多元协同中锻炼自身育人技能,在明确自身课程教学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质量引领文化自信培育。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优化思政课教学目标,创新思政课评价体系,重视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以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三、立足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式,在学生深度参与中激发情感共鸣

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个人文化自信水平可准确反映思政课教学实效。对此,高校及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精准把握学情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依托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入,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深化文化认同,在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自信培育目标。其一,高校及思政课教师须重视文化自信培育,贯彻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大学生学情实际为依据,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在文化深度融入的基础上,以问题导向式、情景体验式、合作探究式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方法开展文化自信培育,为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便利途径,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使其感知文化的精神魅力,在深刻认同中令其树立文化自觉,在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同时高质量培育其文化自信。其二,大学生应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接受教师引领和文化熏陶,依托深入研究和多元实践,从内心深处感知中华文化精神,并与教师深刻交流,在情感认同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四、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为用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用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关注思政课“第一课堂”建设过程中,应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实践,在校园范围内丰富文化育人元素、创新多元文化活动,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的全面优化,为大学生提供文化自信实践场域,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深化文化自信培育实践。其一,高校应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多元文化育人元素的物质承载中为大学生创设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其二,高校应关注精神文化培育,通过丰富社团文化活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为大学生提供感知文化精神的途径,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深化对大学生文化精神价值引领,在学生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精髓,从而助力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鹿淋淋,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助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自信   校史   文化   中华文化   校外   路径   主体   课堂   重视   理念   水平   高校   精神   教师   大学生   学生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