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专栏|坝坝电影

那天上午,在城里一家电影院的软沙发里,我与荧屏里的各色人物交织着。他们在里面,我在外面。即使调成静音,手机也以猛烈的方式,敲打着我厚实的肌肉。老家的一个长辈打来电话,听闻我在看电影,一语惊讶——“太阳高悬的晴日,哪里在放电影啊?”在我老家的长辈眼中,放电影得是晚上。

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农村人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一月一次的看电影便成了最甜美的精神大餐。

那个时候,每个公社(乡、镇)都有一部放映机,并有两个专门的放映员。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公社也有个放映队,除了在公社礼堂放映外,余下的时间就在所辖的九个大队之间循环放映。除去下雨等恶劣天气外,差不多半个月我们就能看上一场电影。

对于我们这些“影迷”,那半个月的等待度日如年,所以我们常常跑到公社放映员的寝室打探:电影放到哪个大队来了?然后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到我们那儿。我们不局限于在本大队看,邻近大队放映时我们也要去。即使同一部影片看过好几遍,我们也乐于前往。

那时放映设备十分庞杂,除了荧幕、音响、放映机、拷贝影片盒子之外,还有那台笨重的发电机。从这村移到那村,往往要派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劳动力肩挑这套放映设备。一般情况下,放映员指令将放映设备放在村里某干部家中,自己则回到公社的寝室去休息。吃过午饭,放映员便步行到村里,在干部家较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搬出放映设备。他们先在地坝的边缘栽上两根竹竿或木棒,将幕布的四角牢牢地系住,确保幕布完全平整,然后在高处挂上音响,调试好放映机。一切准备就绪,恭候附近的村民前来观赏。

记得那时,听说大队要放电影,人们是奔走相告,呼朋唤友,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鸟一样很快飞遍邻里乡村,甚至翻山越岭,隔河过水,平静的乡野瞬间被闹得沸沸腾腾,人心也如长了翅膀一样扑腾起来。地里干活的,学校念书的,山上放牛的,拾草捡柴的心早就飞了,硬逼着自己消停下来都不行,整个乡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人们趁太阳还没落山,邀上三五好友结伴赶往放电影的地方,以抢得最佳的观赏位置。

不久,偌大的地坝上坐满了村民,一片嘈杂,而大路上、塆梁里,依然还有举着火把赶来的村民。为了确保更多村民看上电影,放映员往往推迟放映时间。放电影之前,村里干部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将上级的会议精神传达给村民。

电影放映的时段人们是最安静的。每一个人都睁大眼睛,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全神贯注地听着声音,生怕看漏了一个动作,听漏了一句话语。如果这个时候发出其他声响,影响大家看电影,这人便会遭到大家谴责。一卷片子结束,坝坝里立刻嘈杂起来,随着另一卷片子的开始,大家旋即又保持了安静。

大家都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再复杂的剧情,都被我们简单成只有好人和坏人,结局更简单,都是好人赢。我最不喜欢看的是外国影片,看不懂也不习惯,那些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剧中人就让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一场电影看完都没有找到立场。

电影结束后,场面蔚为壮观。坝子上的灯亮了,呼喊声、讨论声、小孩啼哭声、农家的狗叫声,声声入耳。人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照明工具,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散去。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放映机   乡野   幕布   电影   嘈杂   村里   长辈   大队   村民   坏人   公社   看电影   影片   干部   专栏   设备   徐成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