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儿子给毛主席写封讽刺信,字字诛心,主席看后只说6个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60年的一个下午,当天毛主席心情大好,正兴致勃勃的批阅文件,突然他的秘书拿着一封“名为陈掖贤给主席写信”的信件走进办公室,毛主席看到“陈掖贤”这三个字,立马想起他是革命同志赵一曼的儿子,即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阅读这封信。

可是当读完信的内容时,毛主席却眉头紧皱,脸色发黑,信里的内容字字诛心,毛主席“啪”的一声将信拍到桌上,转身就点燃一根烟站在窗户边仅仅说了六个字,秘书立马转身加快脚步离开了办公室。

那么,这封信内容是什么?陈掖贤以后的命运又如何了呢?

陈掖贤之母赵一曼

“抗日民族女英雄”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赋予赵一曼的荣誉称号,赵一曼曾写下一句“未将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言壮语,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包括为了革命将儿子陈掖贤送人抚养。

赵一曼出生于1905年,1926年夏,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一曼能进入革命圈子得益于其大姐夫郑佑之的帮助,郑佑之革命生涯不长,却有极高的思想觉悟,为了提高赵一曼的政治觉悟,郑佑之专门让她阅读《觉悟》、《妇女周刊》等先进刊物。

1927年,赵一曼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研究马克思理论思想,求学时期于爱国青年陈达邦相恋,两人在国外惺惺相惜很快结婚,不过,两人结婚不久,赵一曼就听闻国内局势严峻,党内此时迫切需要一名有文化的革命女性同志

已经怀孕的赵一曼不顾丈夫的反对在第一时间回到国内,她被安排到湖北宜昌开辟联络站,主要负责情报传送的秘密工作,赵一曼在湖北宜昌工作时因交不起房租,在寒冷的夜晚被房东赶出家门,无处可去的她蜷缩着身体在草垛上度过一夜。

房东的邻居发现赵一曼时,她已经被冻得浑身僵硬,房东的邻居好心将她带回家并答应让她住下,当天晚上,赵一曼生下儿子并为他起名“宁儿”,她希望儿子以后的生活可以安宁幸福。

赵一曼住进邻居家不久,邻居因为赌钱被警察罚款,一下子欠了很多钱,赵一曼因此将戒指卖掉帮邻居还债,赵一曼去过当铺后暴露了行踪,当天半夜,就有人对她通缉追捕,在其他同志的接应下,她连夜逃去上海。

1929年9月,组织派遣赵一曼前往南昌开展情报工作,才在南昌开展几个月的工作,赵一曼工作位置暴露,她和同事再次被人追捕,赵一曼带着孩子再次连夜逃难,此次也是在寒冬,在南昌遇险的场景和逃离湖北宜昌的那次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赵一曼不知道跑了多久,在漆黑一片的路上不停地摔倒后一次次站起,在跑到一片安全的区域后,赵一曼终于停下脚步开始休息,看着怀里的孩子,体温在寒冷的夜里一点点下降,赵一曼不得不加快脚步寻找落脚的地方,并且得找机会把南昌联络点暴露的消息送到上海。

赵一曼整整跑了差不多一夜,鞋子都跑掉了一只,等天微微亮时,她走到了郊外的农村,村子里有几家农户,她恰巧碰到一位热情的老大娘,当老大娘看到她狼狈的模样,便把她带回家中让她休息并给她吃了东西。

赵一曼休息了没一会,听说有船要去上海,和老大娘告别后便匆匆离开,赵一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上海的同志会面,把南昌联络位置暴露的消息成功传送了出去,赵一曼从事地下消息传送的工作每日几乎提心吊胆,她觉得自己某天可能会连累宁儿。

1930年,赵一曼通过老乡得到了丈夫陈达邦陈琮英妹妹的消息,陈琮英也是一位革命工作者,赵一曼和陈琮英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很多事情,陈琮英对待宁儿也很好,于是赵一曼向陈琮英提出想把儿子送人抚养的想法。

陈琮英再三考虑,她认为把宁儿交给她的大哥陈岳云抚养最合适,陈岳云在武汉政界有不小的影响力,他和妻子结婚多年身边也没有孩子,经赵一曼以及陈岳云同意,赵一曼和儿子拍了一张合影后便把他送往武汉,自此,母子俩正式别离。

送走儿子的赵一曼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很不幸的是,在她年仅31岁时,在执行任务的途中身负重伤并且被敌军抓捕,时隔一年,在珠河英勇就义。

赵一曼英勇牺牲

赵一曼作战勇敢,英姿飒爽,她带领的队伍多次给日伪沉重打击,被形容为“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1935年秋,赵一曼在珠河以政治委员的身份指挥部队,主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某日凌晨,日军调动大量兵力包围赵一曼的部队,赵一曼为了让团长突围敌军的包围圈,自愿带领一小部分同志掩护。

赵一曼和其他同志在掩护团长撤退时不幸大腿受伤,为了养伤,他们暂且躲到一位当地村民的家中休养,日军得到消息,对他们开始搜捕,在日军的抓捕过程中,赵一曼那奋力反搏,可是最后因左腕中枪昏迷被日军抓捕。

日军极其没有人性,他们看到赵一曼奄奄一息的样子,竟连夜审问她团长的行踪,赵一曼始终一言不发,日军便动用重刑逼她开口,日军用鞭子对准赵一曼腿部以及手腕上的伤口狠狠的抽打,赵一曼疼的晕过去好几次。

赵一曼被打晕后,日军则用一桶凉水从头泼到脚将她弄醒,可以说,她被日军折磨的死去活来,可是她对党忠心耿耿,意志坚定,日军从赵一曼这里没有得到一句有用的信息,日军足足审问她5天依旧一无所获。

此时赵一曼腿部的伤口已经溃烂,严重危及她的生命,日军还没从她这里得到口供,便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的一家医院治疗,在医院治疗期间,有三名警察在她身边日夜看守,这三位警察看到赵一曼被日军折磨的不成样子,便想方设法帮她脱离困境。

1936年6月28日晚上,三名警察安排有专门接应她的马车在医院外等候,赵一曼坐上马车后直接奔向我党所在的抗日游击区,不知是谁透露了她逃跑的消息,日军在她逃走不久之后就立刻派人沿着她逃跑的路线搜查。

6月30日凌晨,赵一曼此时已经逃到抗日游击区的附近的李家屯,眼见还有20多公里的路程就能逃跑成功之时,可是日军早已在李家屯做好埋伏,赵一曼刚一现身,就被日军环环包围,这次赵一曼恐怕凶多吉少。

随着赵一曼被捕后,帮助她逃跑的三位警察也未能幸免,不过他们受赵一曼大义凛然精神的影响,7月末,日军见赵一曼一身傲骨不愿屈服,便决定在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将她斩首示众,赵一曼在前去珠河时,唯一遗憾的一件事是这时没能和儿子见一面。

赵一曼带着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在火车在火车上写了一封遗书,大概内容为,她对儿子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遗憾,但是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她死得其所!

陈掖贤对于赵一曼给他写的信一无所知,甚至在赵一曼离世的21年后才看到信的内容,陈掖贤和母亲分离之时年纪尚小,对母亲几乎没有印象,对于赵一曼是烈士一事没有一点了解,他是在偶然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被寄养的陈掖贤

陈掖贤被寄养在大伯父陈岳云家里之后,从未与母亲见过面,由于大伯父一家对他呵护备至,当成亲儿子在对待,陈掖贤打小就没怀疑过自己的身世,他一直以为陈岳云夫妇就是他的亲生父母。

赵一曼去世的那一年,陈掖贤跟随陈岳云一家从武汉搬到湖南,在湖南,他认识了堂兄任贵琪,任贵琪思想前卫,总是在他耳边说一些国民政府不好的话,并且大赞共产党一心向民,久而久之,陈掖贤也对共产党有很好的印象。

陈掖贤对共产党具有敬仰的情感,这样的情结为日后他对党所出的一些事情埋下了伏笔,陈掖贤在湖南生活时偶然间听说他不是陈岳云的亲生孩子,这个消息一直让他耿耿于怀,联系到以前在武汉就老有人叫他“野孩子”的事情,他决定找陈岳云问个清楚。

陈掖贤逼问陈岳云他的真实身世,陈岳云非常想隐瞒他母亲已经去世的事实,但是又不得已告诉他真相,陈岳云很纠结,最终陈岳云向陈掖贤坦白他不仅不是一个“野孩子”,他是一个烈士子女,他有一个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壮烈牺牲的母亲,听到这些,他不禁失声痛哭。

从湖北解放后,陈掖贤又从从姑姑那里得知他的父亲陈达邦也是一位革命工作者,全国解放后,组织上确认陈掖贤是赵一曼后代的身份,在国家的照顾下,他被推荐去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

陈掖贤在读书期间,常年远在法国工作陈达邦突然回国并与其相认,父子俩相认之后一直有联系,但陈达邦已经组建了新家庭,看到亲生父亲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陈掖贤难掩内心的失落。

陈掖贤早年就知道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受父母经历的影响,他总想着自己也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些有意义的事,可是他却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竟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讽刺信”。

陈掖贤写“讽刺信”

26岁的陈掖贤终于看到了赵一曼留下的遗书,一字一句他都牢记心中,陈掖贤以母亲为荣并把她当作榜样,同时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他开始了解家乡情况,关心百姓困难疾苦,这些因素导致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但内容却太过偏激。

当年,组织上通知了陈掖贤去领取烈士子女的抚恤金,他却执意不要。

他说:我怎么能要那个钱,我母亲为国捐躯,岂是用钱来衡量的!

到了1960年,正值大饥荒的特殊时期,陈掖贤因花钱大手大脚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被饿得面黄肌瘦瘦骨嶙峋,陈达邦看到他的模样满眼心疼,便带他去政协餐厅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其中有他最喜欢的一道菜,红烧狮子头,那顿饭陈掖贤是吃的狼吞虎咽。

据袁宝珊回忆,陈掖贤吃完这顿饭后算是彻底触动了他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当他得知家乡有人因吃不上饭饿死的消息,他因自己大吃大喝产生了一种愧对百姓的负罪感,可他却不知道政协餐厅其实是为照顾民主人士和统战对象共渡难关而特别设立。

陈掖贤认为自己作为赵一曼的后代,却没有和母亲一样,与百姓同甘苦,却享受了特权,怀着对百姓的愧疚之心,陈掖贤直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家乡的一些情况,表达了对当时政策失误的一些看法。

毛主席看了信后非常不满,可以说是极为震怒,不过当得知陈掖贤是赵一曼的儿子后,他只道这孩子从小也跟母亲在一起吃过不少苦,毛主席仅感慨了一句“他是可怜孩子”,之后也没有追究陈掖贤的责任。

其实陈掖贤做事风格随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就有所体现,好多人都反应他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即无法管理好自己,在校期间,陈掖贤受到优待,他住在独立的房间,几乎从来不收拾,屋子里总是满地烟灰,杂乱无章。

陈掖贤的床上也只放着一张凉席和一条棉絮,棉絮总是被揉成一团,起床之后也不叠,床铺从来没整洁干净过,而且他还不会合理分配钱财,工资每月也不少,但他经常是上半个月花完了,下半个月借钱花,他的这些行为在婚姻中也成为了离婚的导火索,最终以离婚收场。

据说婚姻失败让陈掖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另外,给毛主席写的信迟迟没有得到回应,眼见着自己没能帮老百姓脱离饥饿的困境,陈掖贤总是胡思乱想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1982年,年仅55岁的他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总结

陈掖贤生性敏感,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同时他童年寄人篱下,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或许这些因素是造成他一生不幸的根源,成年后的他总是打理不好生活,学不会爱自己,也没能好好关爱妻子和孩子,他所受的内心煎熬也无人能分担,最后自杀身亡可能对他来说是种解脱。

不过对于他的母亲赵一曼来说,陈掖贤作为她唯一不舍的儿子,终究没过上母亲所希望的幸福生活,这不得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儿子   老大娘   南昌   湖南   武汉   日军   上海   共产党   主席   母亲   警察   同志   消息   孩子   内容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