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升 - 老屋的灶房

蒋东升

我的故乡在湘西一个叫猴王洞的山旮旯地方,四周高,中间低,木材资源丰富,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土家村寨。

我家的灶房有一土砖砌成的灶台,灶台壁上绘有仙鹤、荷花的图案,意寓吉祥如意。灶台上嵌有三口铁锅,外锅用来炒菜,中锅时常用作煮饭,有时两口锅会交叉使用,据说这样更加有益于铁锅的寿命。

煮饭既简单又不简单,中锅洗净,掺上二瓢水,水烧至翻滚,放入淘净的米粒,用铁勺和匀,盖上锅盖,米粒在锅里“嗡嗡咕咕”的求救,约莫几分钟后,揭开锅盖,用锅铲取出“样品”,判断六分熟,就可以榨米汤了。米汤榨尽,锅铲再次翻匀至圆锥状,最后盖上锅盖,稍等片刻,米饭的气味决定灶膛里的火该退多少,尽量用火炭颗粒的余热让米饭“水到渠成”。余热要把控好,余热太少,饭会变成夹生饭;余热太多,饭就会烧焦糊了。因此,煮饭很是考验一个人的临场处理能力。记得第一次煮饭时,我与哥哥学着母亲煮饭的流程,有模有样做好了饭。母亲还没到家,我们哥俩高兴地跑上去告诉“喜讯”,得到父母的高度表扬,等母亲揭开盖子,尝了尝,哪晓得,半生不熟。最后,只有再次加水,煮熟为止,那一晚,父母嘴上虽有些埋怨,眼神中却挂有一丝丝喜悦表情。

里锅是专用大锅,是用来煮猪食的,从苕眼里取来的红苕洗净后,大个的砍成二三坨,置于锅中,舀水到三分之二左右,盖上锅盖,烧火炆一两个钟头才行。若是从山里扯来猪草的话,先要用专用菜刀反复切碎后,掺水炆熟就行。煮猪食时,通常要备用一条旧手帕,撕成两块后,塞在锅与盖狭缝处,防止漏气而白白浪费柴火。

儿时,我常喜欢在母亲炆猪草时,坐在灶边烧火,可别小看烧火,这可有点小窍门哦!一般是用杉刀或杉刀镰将柴枝斩断,伸入灶膛交错叠放,确保有缝隙,随后点燃枞膏油,放在缝隙里,直至引燃。若是燃过后重新放柴,而又是放了湿柴,烟子会迅速弥漫开来,我便唱起了童瑶:“烟子烟,冇烟我,我是天上梅花朵。狗捡柴,猪烧火,猫儿洗脸笑死我。”

这时,当然就会用到吹火筒了,有时会因吹得太用力,草木灰混着浓烟,呛入口鼻,眼泪直流,成了大花脸了。

吹火筒几乎是每家常备的物件,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灶膛下积了不少草木灰,这里常有灰包牛(也称地牯牛)的身影出没,倒圆锥形的“机关”是它们捕食的秘密武器,寻食的蚂蚁经常误入陷阱而成为灰包牛的口中物。好奇的我拿起细柴枝直捣巢穴,还真赶出一牛状的小虫子,放在手窝里,痒起“咯咯咯”的笑。

灶台上方悬挂一木钩,平时闲着,腊月里,杀过年猪,会将腌好的几坨腊肉挂在上面,熏腊肉便开始了。火苗裹挟着烟子让腊肉曼妙起舞。

灶台的后方墙壁上有一碗柜,里面放碗、油罐、盐瓷罐、味精调料等。下方有一水瓷缸,平时要用木桶去村中的一口古井里挑水,将水缸挑满,以备不时之需。月圆之夜,月光挤开门缝,斜照在水里,宁静而祥和。

上初中时,父母到县城里打零工去了,每周放学回家,我和大哥分工明确,摘菜、洗菜、煮饭、炒菜,灶房像是遇一老友,立即神清气爽,朝气充盈。我们上学后,它便归于沉寂,任凭岁月的尘灰沾满身衣,始终保持良好的身躯,等待一周后小主人再次光临。

再后来,我们一直在外求学,回故乡的机会更少了。随着老屋的日趋老旧,考虑到危险性,灶房与老屋一道被拆除重建,就这样,它完成自己的不凡使命,成为我记忆深处的一抹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灶房   灶膛   草木灰   猪草   猪食   米汤   灶台   铁锅   余热   腊肉   米粒   锅盖   炒菜   母亲   父母   蒋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