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来了

#历史开讲# 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的故事

《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攻下洛阳后,被封为太尉。为展示自己有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的胸怀,王世充在太尉府外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学才识,堪济时务者;二求武勇智略,能摧锋陷敌者;三求身有冤滞,拥抑不申者。看到这样的三块“广告牌”,每天上书言事的多达数百人。王世充“悉以引见,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于是“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但事实上,王世充口惠而实不至,“下至士卒厮养,世充皆以甘言悦之,而实无恩施。”轻诺寡信的王世充,渐渐失去了文官武将及百姓的信任,也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7.古代官员“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

明朝张津在浙江海宁谯楼上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他主政期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面御史钱沣也撰写过一副对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曾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棚规”,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他当京官时,不饰车马,只买了一匹瞎了一只眼睛的骡子当坐骑。

8.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

唐代元德秀任地方县令期间,立志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洁身自好、持身以廉,从不收受贿赂,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在鲁山做县令三年期满离任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唐人卢载在《元德秀诔》中赞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北宋司马光评价道:“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元德秀戒贪止欲、正身直行、造福百姓,堪称清官典范。

9.古代官员一心为公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晋国大将羊祜病重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事后却焚烧荐稿。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据《宋史》记载,北宋宰相王旦,为官数十载,知人善任,举荐贤才,不留私名,不受私请,朝中很多官员都是王旦推荐提拔,但都不知所荐者是谁。史书中称,“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又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

10.甄宇谦让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官吏叫甄宇,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年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活羊。由于这批羊有大有小,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大臣们有人主张把羊杀掉,然后均分,有人主张抓阄……这时,甄宇说:“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而后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分发完毕。

11.杨震克己自律的故事

“四知先生”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垂范后人,立起了清白家风。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从杨震到其子杨秉、其孙杨赐、其曾孙杨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唐代诗人李白赞其:“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间。”清心的生活贪欲少,清廉的家庭无烦恼。一人不廉,就会全家不圆。

12.纣王奢糜的故事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箕子想到,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一定会用“犀玉之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残害忠良,以致身死国灭。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预见明日之祸,韩非子称赞他“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13.娄敬直言的故事

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生涯中,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失误,即“白登之围”。据《史记》记载,当时,刘邦率军亲征入侵晋阳的匈奴,先后派遣十余批使者打探敌情,不料匈奴故意隐藏实力,令使者们都认为其不堪一击。只有娄敬以“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的经验,从出使所见“羸瘠老弱”推测匈奴“伏奇兵以争利”,提出不可出击的建议,却未被刘邦采纳。结果汉军因轻敌冒进,被困白登山七天后才侥幸脱险,娄敬也因忠直有远见卓识,被封为关内侯。

14.苏轼自傲的故事

《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15.郑少谷交友的故事

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16.山云清廉的故事

明代文学家叶盛在《郑牢论戒贪》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将军山云赴广西总兵之职,到任后询访民情。山云问一耿直的老差役郑牢:听闻此地素尚货利礼贿,我亦可贪否?郑牢答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点头称道,后镇守广西逾十年,廉洁操守始终不渝,成为一代清官。

17.冯志圻自律的故事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却认为,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18.杨震拒金的故事

东汉时期,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好友王密为报答提携之情深夜怀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但杨震义正词严驳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身清廉的杨震后官至三公,“四知拒金”的典故也世代传为佳话。

19.张伯行谢礼的故事

清朝廉吏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两句便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张伯行一生清廉为官,两袖清风,康熙皇帝评价其“操守为天下第一”,广为百姓传诵。

20.侯鸣珂杖妻的故事

清代侯鸣珂在陕西为官多年,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时,为了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其厅衙小吏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百姓索要了十斤猪油,自食五斤,将剩下的五斤暗地里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侯鸣珂得知后大发雷霆:“刮民脂膏,如杀我父母。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那小吏削职为民,下令其妻退还猪油,并以受贿罪杖责四十。其妻后悔莫及,侯鸣珂斥道:“知过并非无过,不杖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侯鸣珂的“拒贿杖妻”,受到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21.岳飞报国的故事

一代名将岳飞,正是胸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远大报国志向,而使他始终保持严格要求自己的动力,虽身处贪奢之风盛行的时代,却一生不贪钱财、不好美色、不慕虚荣,终以精忠报国留名青史。

22.创新思维的故事

杨振宁博士说过: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误的,但他不在乎。“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3.司马懿自控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大军劳师远征,军需是大问题,所以急于与司马懿大军决战。司马懿看穿诸葛亮的弱点坚守不出:等待诸葛亮大军粮草难以为继,只能不战自乱,被迫撤兵。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将女人服饰给司马懿送去。司马懿坦然受之。尽管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七出祁山无功而返,与司马懿高度的自控大有关系。

24.爱因斯坦追求简单的故事

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25.朱可夫临危不惧的故事

“凡举兵师,以将为命。”二战期间,在一次战斗的关键时刻,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突然接到报告,说有几十辆坦克不能用了。朱可夫忙问原因,部属回答该坦克专用炮弹打完了。朱可夫不假思索地说:“这种坦克可以打我们野战炮兵用的炮弹!”一句话让这些坦克起死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6.八旗子弟享乐主义的故事

满清“八旗兵”入关前曾是“威如雷霆、动如风发”的精锐之师,入关后不过百余年,便“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四处闲游,甚或相聚赌博”,变得不堪一击。“打天下”时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坐江山”时贪图享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终自己打败自己。

27.法布尔奋斗的故事

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有一句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自己也始终身体力行这句话。法布尔一生清贫,童年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当过铁路工人、卖柠檬的小贩。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他没有放弃追求,始终坚持学习、坚持探索、坚持著述,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8.拿破仑失败原因的故事

1815年6月,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惨败后总结战败教训时感叹:“好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即使像拿破仑这样胸有韬略的人,一旦脱离了士兵,也会变成孤家寡人,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29.赵概投豆的故事

北宋官员赵概在案头摆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甚多,但随着他时时内省、磨砺克制、改过迁善,瓶子中的白豆自然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

30.面对缺点的故事

面对自身缺点是及时改正,还是逃避掩饰,往往关乎人生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春秋时期,秦穆公即位之初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即便群臣反对,他依旧轻率派军远袭郑国,结果全军覆没。面对惨败,秦穆公主动公开认错,痛改前非,克服自己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的缺点,集思广益、从谏如流,最终打败了敌人。相反,东汉末年,称雄冀州的袁绍,不听谋士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身刚愎自用的缺点,还文过饰非,将谋士斩杀,使得士气涣散,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31.珍惜时间的故事

董必武诗言:“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是万众一心干出来的,都要靠千千万万人无怨无悔、倾情奉献,汇涓滴细流而成江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尽管已89岁高龄,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林俊德院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在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倾尽一生为国铸长剑,在弥留之际仍发出“一二一,出发”的口令。

32.古迪纳夫“恒心”的故事

2019年,古迪纳夫等三位科学家因在锂电池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锂电池之父”的古迪纳夫已97岁高龄,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古迪纳夫年过半百才开始研究电池材料,并且他还患有阅读障碍症。这位老人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熟悉他的同行评价他:“不管做什么,他总是在开始不被人看好,却能笑到最后。”

33.黄旭华钻研的故事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甘愿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研制核潜艇,他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他从不服输,坚持“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直到科研成功、“消失”30年后,黄旭华才见到93岁的母亲。“对国家的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他一直用这句话来支撑自己。“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的人生,是一尘不染、纯粹纯洁的人生,也是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人生。

34.吕元膺识人的故事

唐代名臣吕元膺为东都洛阳留守时,经常与门客弈棋。一次,属下送来一摞要紧的公文,吕元膺遂放下棋子移步批阅。门客乘机偷换一子逆转败势,他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而暗自得意。不想吕元膺已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但却装作浑然不觉。次日,即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盘缠送给他,请他到别处高就。所有人都不明就里,他也始终未解释一个字。十年后,弥留之际的吕元膺才对子侄们道出原委:“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吕元膺以此告诫他们,交友一定要心明眼亮。偷换一个棋子,其实并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他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倘若疏于镜鉴,无异于以身伺虎,危不可言。

35.吴隐之与“贪泉”的故事

晋朝官员吴隐之,在赴广州刺史任上路经“贪泉”,人称饮“贪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他酌而饮之,并写下诗句:“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来,吴隐之被称为晋代第一良吏。事实证明,清与不清,不在外物,而在一个人的内心。

36.古人家风的故事

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

37.苏轼“房梁挂钱”的故事

苏轼在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十分注重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又将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苏轼还把节余下来的钱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8.王溥“不受一衣之赠”的故事

明代官员王溥,洪武年间在担任广东参政时,胞弟从家乡前去探望他,恰好与王溥的属官同船。属官为讨王溥欢心,送其弟一件布袍。王溥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让弟弟将布袍送还原主,并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王溥任官多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深得百姓敬重。后来他蒙冤被捕,属官和百姓纷纷赠给他路费和礼物,他都谢绝不受,表示自己岂能因为患难而改变心志。后来朝廷查明王溥无罪,释放回乡。

39.范仲淹“慎终如始”的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负责刑狱方面的事务。司理参军是个品级不高的官,俸禄不多,这时的范仲淹在经济上也很拮据。拮据到什么程度呢?范仲淹任满后,离开广德军时,“贫止一马”,可是一路上吃住也需要用钱,他最后将马卖了,徒步而归。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司理参军任内,虽生活上有困难,但绝无以权谋私之举,他对自己的职责慎之又慎,对自己的清誉慎之又慎。范仲淹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权力很大,但廉洁奉公不改,这点有史为证,《宋史》云:“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世之人,不仅吟诵着他在《岳阳楼记》里的警世名句,而且景仰他一生的廉俭,称颂他是“大忠伟节,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40.陆贽“慎初”的故事

唐代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与藩镇大员交往,向来一尘不染。唐德宗担心他“清慎太过”,恐怕会妨碍公务,对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建议他若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靴鞭之类,受亦无妨。陆贽却不以为然,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由小礼物到大礼物,由便宜的礼物到贵重的礼物,贪得无厌,最终,“货贿上行,则赏罚之柄失;贪求下布,则廉耻之道衰。”鞭靴看似微小,却能导致欲望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块骨牌倒下,接下来所有的骨牌也难不倒下。陆贽认为遏制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慎初”,把贪欲扼杀在萌芽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真宗   宋史   拿破仑   爱因斯坦   家风   清廉   官员   礼物   百姓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