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用的挂号平台下线了」之外-这个赛道有 80 亿美元独角兽,也有不少倒闭创企

作者:吴梅梅

封面图由文心一格生成

昨日,「京医通」官方账号发布通知称「京医通线上预约挂号服务停止」,通知落款为北京市卫健委。

这意味着,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北京地区最好的挂号平台」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有数据显示,2018 年京医通平台挂号量超过 2117 万人次。虽然感到很遗憾,但从在线挂号平台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来看,即将「停运」的京医通不是个例,而是必然

在曾经火热的「互联网+医疗」时代,有很多像京医通技术提供方那样想要从中淘金的创业者,现在那些线上挂号 app/网站中,有少数好好地活着,甚至还发展成为了头部、独角兽企业,也有一大批倒在了历史的沙滩上,已无处寻找他们存在的痕迹。


挂号,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唯一大流量入口

「看病难」的首要是破解「挂号难」的问题。从现场挂号到电话挂号、互联网线上挂号,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而对于平台来说,挂号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唯一大流量入口。
有 11 年医疗 IT 行业经验、趣医网创始人李志表示:「号源可以起到吸引用户的入口作用,因为老百姓去医院看病第一步是做预约。你的产品有没有患者去用,第一步就得看他去医院之前是否要预约或者挂号,如果这一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做的,那么后面的后续服务就不会再换平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进军移动医疗领域的企业都在争夺医院的号源。」
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开始同创业者一同争抢这个线上流量入口。

IT 桔子数据显示,2012 年 1 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挂号平台「挂号网」上线不久并获得了 2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2015 年中国线上挂号平台融资出现爆发式增长,达到 28 起融资,平均每个月就有 2 家挂号平台获投;另外在这一年挂号网更名微医,并获得了史上最大的一笔钱——3.94 亿美元 C 轮融资,由高瓴、腾讯等参投,刷新了挂号市场的最高额融资记录。
如果说 2014 年是移动医疗信息化元年的话,那么 2015 则是移动医疗企业进入「血拼」状态的一年。据称,有的医生手机上安装十几个医疗 APP。
2016 年,市场出现了一些细分专科领域的挂号诊疗平台,比如针对牙科、孕产的预约挂号项目获得资本的青睐,也基本维持了这种盛况。

但是 2017 年后,情况急转直下,新创的挂号类 app 难以再获得融资,挂号市场格局相对稳固,基本是原有的行业头部持续获得新的投融资。而近两三年来,仅有微医等少数几家挂号平台获得融资,整个行业也几乎再也溅不起什么水花。


曾经疯狂的互联网挂号平台,现已倒了二十多家

据 IT 桔子数据统计,历史上共有 56 家的互联网挂号项目获得了投资,加上未公开获投的挂号创业企业合计达到了 176 家,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其中,有 1/3 的企业注册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也有数十家民营挂号平台。
当互联网挂号平台运营商业化的性质,遇上医疗行业的「公益」特殊属性,使得这类平台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监管的限制——
2016 年 2 月,北京市卫计委发文,全面禁止公立医院医生与商业网站合作开展挂号业务。紧接着 5 月,国家卫计委、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规定,严禁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一纸令下,昔日火爆的行业戛然而止。
在此之前,包括好大夫、一呼医生、健康之路(医护网)、微医、传太医等在内的诸多移动医疗 APP 平台,都不同程度地参与预约挂号、加号服务。比如在好大夫 APP,用户可通过「预约转诊」进行预约挂号,平台将对患者的选择权交给医生,医生可以作出「仅针对首诊患者」或「仅针对非首诊患者」等选择。
然而,毫无疑问,这一纸通知等于把以「加号」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移动医疗公司和挂号平台打入无限深渊。如果找不到其他的盈利方式,他们势必会面临生存艰难的处境。
于是,很多以挂号为生的医疗创业公司早开始陆续倒闭或转型,其中,不乏获得融资的典型。
「传太医」由北京泛宇精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在 2015~2016 年间获得了两轮投资,融资额超千万元,天使投资方出自「百度七剑客」之一王啸创立的九合创投。
刚成立便获明星资方加持,正当其风光无两之际,一声令下,传太医 100% 的现金流业务随之被撤销,被迫调整业务、转型。2017 年传太医更名为 H.S.O. 全面转向太医工作室和健康险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仅针对公立医院医生在其坐诊时间内的「加号」商业行为,但并没有明确限制医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在线门诊、网络诊疗服务。
此外,在这之后,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 2018 年 9 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互联网诊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患者去医院,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互联网挂号/在线诊疗平台初创企业倒闭了一大批。

据 IT 桔子数据,这样的公司有多达二十多家,包括「小兵挂号」、「e 挂号」、医院挂号网」等。其中,重庆优医岛科技有限公司,曾推出号称覆盖全国超千家三甲医院的挂号服务平台「医院挂号网」,在 2020 年 7 月,公司决议解散,于 2020 年 9 月 30 日被注销。


统一挂号平台已逝,唯深度服务长存

而那些坚持好好活下来的,要么是成为了头部,要么寻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增长点,早已不再是一家简单的互联网统一挂号平台,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增企业竞争力,深度链接服务医院、患者,构建自己的核心壁垒。
微医:国内融资额最多、最大的数字医疗平台
IT 桔子数据显示,微医目前是国内融资额最多的医疗创业公司,融资总额超 17 亿美元、高达约 131 亿元,背后的资方是腾讯、高瓴投资、红杉中国等顶级的风投机构。
谁能想到,10 年前一家平平无奇的互联网挂号服务网站能发展成为现在一家估值 80 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呢?
2010 年廖杰远以 28 万元购买域名 guahao.com,成立挂号网,开始连续创业之旅。挂号网通过号源托管、HIS 直连方式接入了全国重点三级医院,为医院和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分诊导诊、健康咨询、医疗支付等服务。
商业模式方面,CEO 廖杰远透露,在前三年,微医集团仅在挂号服务上投入就超过 1.7 亿元。但微医集团称,平台本身不从中获得收益,收益全部流向医院和医生。而从 2014 年开始,通过为用户提供健康险服务,微医集团开始有了一定营收规模。
另外,2015 年挂号网收购了复星医药旗下第三方医药电商「金象网」,这也成为微医的一大盈利来源。
2015 年 9 月,挂号网融资 3.94 亿美元,由高瓴投资领投,复星医药、腾讯等参投,其中投资 3 亿美元拟建设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并更名微医集团 We Doctor Group,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医疗及健康保险服务。彼时,微医讲的故事是成为中国的互联网「凯撒医疗集团(KP)」,做一家整合医疗系统服务商。
2015 年 12 月,微医与浙江嘉兴桐乡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截至 2020 年底,微医已拥有 27 家中国互联网医院,其中有 17 家是医保定点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微医开始通过投资涉足了更多的业务,比如 2016 年微医战略投资母婴电商/健康服务企业「贝联科技」,2018 年战略控股辅助生殖服务平台「贝贝壳/Bobcare」。
目前,微医集团已将原挂号网的业务独立分拆出来,由挂号网在线(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承接所有的「号源预约业务」。除挂号网以外的医疗服务业务,则计划整体上市。
根据此前微医披露的招股书数据,2018 年至 2020 年,微医总收入分别约为 2.55 亿元、5.06 亿元、18.32 亿元;医疗服务、健康维护服务在 2020 年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38.6%、61.4%。
医疗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医疗问诊服务(微医平台)、综合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中心)及专科医疗服务(辅助生殖治疗服务),健康维护服务则是指微医以会员制模式向用户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微医的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已累计超过 14.5 万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互联网医院数量和 2019 年所提供的数字医疗问诊量计算,微医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市占率排名第一。
对于微医这家多次冲击境内外 IPO 折戟的超级独角兽来说,目前首要任务是如何成功上市,且拭目以待。
趣医网:医疗老兵创新业,腾讯、百度都追投
趣医网成立于 2013 年,项目原名「去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公司京颐科技向移动医疗转型推出的子公司。
在 2014 年 11 月,为推广刚上线不久的「趣医院」掌上医院 APP,京颐股份兼趣医网董事长李志曾高调宣布,「从 11 月 1 日起投入 4 亿元,实施免费挂号活动」,李志认为,「号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企业不可能独占。」并称此举是为了「改变患者的就诊习惯和培育医疗移动互联网市场」。
彼时,趣医网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医药电商等第三方合作。而此时,正是趣医网完成了第一笔 850 万美元融资之际,也是其砸钱补贴的底气所在。
在 C 端的营销外,趣医网投入更多做 B 端。2014 年底,安徽省亳州市人社局与趣医网发布国内首个区域医保直连掌上医院项目,实现移动终端医保直连,实时无卡结算医保费用。
2016 年,趣医网上线陪诊服务「小趣好护士」,提供基于 O2O 模式的医疗就医陪诊服务。2017 年,李志成立飞医网,将云计算引入医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涉足医疗供应链服务。
趣医网的最后一笔公开融资是在 2018 年的 C 轮,而在此之前,百度跟投了三轮。虽然趣医网此后并没有新融资,但其母公司京颐科技也获得众多外部 VC 的认可,包括 2020 年 9 月,腾讯领投其 4.3 亿元投资
京颐集团业务体系图 图源:全天候科技
依靠京颐集团打造的京颐股份、趣医网、飞医网、小趣好护士、畅医网五家企业,形成了医疗产业的信息化生态。在这个完整的互联网+医疗体系内,可想而知,趣医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价值也得到了验证。
微脉:服务公立医院,打造全病程管理服务平台
微脉成立于 2015 年 9 月,创始人裘加林曾任银江智慧医疗集团董事长,负责银江集团三大主业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业务。任职期间,他给政府做过等医疗信息化项目,一部分是挂号平台,捆绑医保诚信,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项目结束以后,群众反映很好,但是缺乏专业的运营人员支撑后续的运营,裘加林觉得挺可惜。
裘加林分析,当时已经出现了一批互联网挂号服务公司,虽然落地了,但医疗服务无法连续,行业规范依然存在灰色地带。他希望做具有本地属性的医疗服务,将一座城市的医院全部打通,于是创业做微脉。
由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高管创办,微脉的出身不凡,使其在成立之初便得到资本抛来的橄榄枝,包括源码资本、阿里巴巴创始人吴泳铭创立的元璟资本在当年投资了微脉的天使轮。在一年后,经纬创投更是参与 A 轮 1.2 亿元的融资,给与了丰厚的财力支持。
微脉联合创始人陈建群曾说:挂号平台给公立医院引流,这个逻辑是不存在的。公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稀缺,不缺患者,他缺的是服务的提升。
所以,微脉将自己定位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支撑者和运营者的角色。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的成本更高,也相对更合规、安全,患者的数据全部保留在医院。
如何拿下医院成为了初期微脉发展的关键。最开始微脉是通过与各地政府,或当地的医联体、医疗集团合作,建立起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微脉早期发展重心在着手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基于城市化布局为 C 端提供挂号、缴费、查报告、支付等便民信息服务;之后,微脉开始着眼于解决「院外」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据 IT 桔子了解,2017 年后,微脉开始尝试迈向「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与公立医院深度绑定,在技术、管理、运营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赋能,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全病程管理服务的理念。
比如,传统就医环境下,孕妇在孕产期主要是自我管理,自己挂号、找医生、产检、等结果,走出医院后没有专人答疑解惑。
微脉的产科解决方案是,由产科医生、护士、超声科/检验科医生等医技科室医生,以及微脉孕期管家、线上个案管理师组成 MDT(多学科会诊)管理团队,为孕妇提供包括报告解读、产检预约、医生咨询、饮食运动指导、随访、产前宣教、心理干预、产检陪护等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直到孕妇平安生产。
此时,微脉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融资节奏也加快,2018 年、2019 年相继获得了 B 轮、C 轮两轮融资,融资总额达 1 亿 3 千万美元,投资方有老股东,也有新进的 IDG 资本、千骥资本,明星资方阵容豪华。
在 2020 年 12 月中旬,微脉宣布完成了 1 亿美元 C+轮融资,由百度资本领投,IDG 资本、经纬中国、源码资本、元璟资本、千骥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
微脉的商业模式已经被验证,并且正在不同城市不断复制」,百度资本执行董事王宇称。
据 IT 桔子数据,本轮融资后,微脉的投后估值达到 8 亿美元,为准独角兽级别。
微脉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共建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中心 图源:受访者提供
据其官方介绍,目前微脉已与国内 500 余家公立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围绕产科、妇科、儿科、内分泌、肿瘤、神经内科、骨科、皮肤科等 32 各科室 1000 多个病种开展全病程管理服务。


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来说,挂号只是起点,也是医疗数字化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小步。
微脉创始人兼 CEO 裘加林认为,医疗的本质是信任。接下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一定会回到服务本身,聚焦如何面向全人群,去提供普惠的、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同时又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微信又双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在线   独角兽   平台   赛道   北京   融资   患者   资本   医生   美元   医疗   业务   医院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