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如何修炼成仙的?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虫草

湖南花鼓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韩愈和他夫人因为关爱韩湘这个侄孙,便给他娶了一房老婆,名叫林英,结果媳妇娶进门,却多年未有生育。韩愈的夫人这下急了,敲打林英,说芙蓉只开花不结子,令人将其砍掉。林英的反应也很有趣,她回了一句,"怪只怪湘子懒牛不耕田,你叫我根从哪里来?"(湖南花鼓戏《林英观花》)韩湘子为什么懒牛不耕田?"媳妇娶进门,修行在个人",韩湘子也在认真"修行",只不过重点不在"耕田播种",而在求仙。

《林英观花》婶母与林英逛花园

不是凡人不成仙,乃是凡人心不坚。神仙从来凡人做,我命由我不由天。大概许多有过"中二"光辉岁月的人对于这几句诗的思想了然于胸,成仙向来是我们民族历史悠久的美梦,于是民间流传了许许多多凡人成仙的传说。我们最熟悉的民间偶像之一"八仙",他们的成仙故事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先来谈谈"懒牛"韩湘子,总结归纳一下"成仙"的几个要素,以供修仙爱好者参考。

要素一:真实存在但不明确

虽然成仙是虚无缥缈的事,但想要成仙,自己首先是得切实存在的。历史上韩湘子确有其人,但记载的笔墨并不多,基本上只有几个信息:韩湘,字北渚(一说清夫),长庆三年礼部侍郎王起下进士(《唐才子传》)。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侄孙,韩愈的二哥韩介有个儿子叫做韩老成,韩老成就是韩湘子的父亲。韩愈与韩老成虽然是叔侄关系,但年龄差不了多少,韩老成因病去世的时候韩愈悲痛欲绝,提笔为其写下了悼文,这就是文学史上经常提的《祭十二郎文》。那个时候韩湘只有十岁,韩愈便将其视如己出好好抚养,后来韩湘考中了进士,当了一个小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正史在这里搁笔。

《林英观花》韩湘子进京赶考路遇猛虎,吕洞宾搭救他,带他修行去了

但是韩湘子的"成仙"路至此才刚刚开始,正史停下了脚步,民间的野史就会继之而起。韩湘子成仙的"第一步"是由段成式完成的。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收录了民间的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有一篇叫《染牡丹花》:

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从江淮来,年甚少。韩令学院中伴子弟,子弟悉为凌辱。韩知之,遂为街西假僧院令读书。经旬,寺主纲复诉其狂率,韩遽令归。且责曰:"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汝所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谢,徐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竖箔曲尺遮牡丹丛,不令人窥。掘窠四面,深及其根,宽容人座,唯赉粉矿轻粉朱红,旦暮治其根,凡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日:"恨校迟一月。" 时冬初也。牡丹本紫,乃花发色白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分明,乃是韩出官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字,韩大惊异,侄且辞归江淮,竟不愿仕。

张大千·牡丹图

故事说的是韩愈当侍郎的时候有一个"疏从子侄",也就是远房的侄子从江淮地方来投奔他,因为年龄小,韩愈就让他到学院中和那些年纪相仿的贵族子弟一起学习,大概是有校园暴力,韩愈知道后就借了街西的一个僧院给他读书用。一段时间之后,僧院的主人就来告家长,和韩愈说这个娃娃十分"狂率",目中无人,扰我佛门清净,韩愈就把孩子领回家和他说:"街市上面那些贫贱的人经营吃穿,尚且还有点本事,你现在这个样子,是想做个什么人?"大侄子道歉之后说:"可惜叔您不知道我有一个技能。"然后指了指眼前的牡丹说:"看见这个花了没有,你想要它啥颜色我就能让它变成啥颜色。"韩愈一下子觉得好奇,就让他试试。于是他就用类似现在温室大棚的东西把牡丹丛围起来,外面的人啥都看不到,他就每天挖花,挖出来之后拿有颜色的粉末涂抹花的根部,然后再小心栽好,并且和韩愈说等一个月就行。当时市面上的牡丹基本上是紫色,又正值初冬,结果韩愈家的牡丹在这个时候开了花不说,还什么颜色都有,每朵花上面还都有一联紫色字体的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正是韩愈被贬出长安走到蓝田的时候写给韩湘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颈联。韩愈一下子被镇住了,于是大侄子辞别叔父回到江淮,不愿意入朝为官。

这个故事本来是一个写实的故事,这种人工培育牡丹的方法并不出奇,唯一神奇之处就是花上的诗句,这个诗句是韩愈之前被贬的时候写的。而这个侄子,无名无姓,我们只知道他来自江淮,但因为韩愈这首诗是写给韩湘子的,于是这个侄子就很容易被人将其与韩湘联系起来。

故事发展到五代就更精彩了,这个时候的韩湘又在成仙路上迈了一大步。《太平广记》卷五十四引五代道士杜光庭《仙传拾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代吏部侍郎韩愈的外甥,姓名未知,从小放纵不羁,读书大概不行,喝酒排得上名。他二十岁左右去洛阳探望亲人,谁知半路跑去修道,近二十年杳无音信。元和年间,他忽然回到长安,衣服脏破,行为怪僻,毕竟是失踪人口回归,韩愈也就一直容忍他,让他在学馆中和表兄弟一起学习。有意思的是,这个外甥不读诗书,整天和仆从赌博,有时在马厩中醉个三天五天的……中间省略许多"神通"……某年秋天,他和韩愈说能让家里的这丛白牡丹变绿,并且把花的朵数和颜色都说得很清楚,然后就把白牡丹根下掘开,放上药就走了,不知去处。这一年,韩愈谏迎佛骨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刺史,走到商山时,忽然看见这个外甥站在面前,他一直将韩愈送到邓州,韩愈就写了一首诗与他告别,也就是历史上的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来年春天牡丹花开,花的朵数和颜色完全符合之前所说,每一叶花中还有字:"云横秦岭家何处,雪拥蓝关马不前。"故事的末尾写道:"如果不是凭借仙术,立刻能察知未来,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有人说,那以后韩愈又见到了他的外甥,也得到了他的道家修炼之法,只是仙迹不够明显罢了。"(非神仙得道,立见先知。何以及于此也?或云,其后吏部复见之,亦得其月华度世之道。而迹未显尔。)

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用来串联内容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已经变成一种预言了,很明显此时在文中的外甥便与历史上的韩湘扯上关系,而且也具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故事一直按照这个进度有条不紊地演变,韩湘终于在宋朝"位列仙班",这个"飞升"的台阶是宋人刘斧的《青锁高议》。《青锁高议》是一本志怪小说集,里面的许多故事改写自《搜神记》和《酉阳杂俎》,其中《韩湘子》一篇就是从上述两个故事演变而来的。在《青锁高议》中,之前语焉不详的远房子侄(或作外甥)已经确认为韩湘子,并且故事的关键内容——开各色花——变成了"顷刻开花",就是当场秒开花,这已经是神仙本仙了,距离《酉阳杂俎》的牡丹变色种植小花匠已经相去甚远。

从中吸取"成仙"的验方,我们便能得知要在"神秘"。首先是得确有其人,其次是生平履历不能太清晰但又不可全无,否则不好取材发挥,当然,韩湘子之所以会在那么多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中成为"天选之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要素二:要有一个强大的靠山

韩湘子的靠山是谁,很明显就是韩愈。如果没有这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文豪,人们大概对韩湘子提不起什么兴趣,可以说韩湘子是因为他的叔公韩愈,从一个男配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男主。由于韩愈故事的流传,使得韩湘子的故事具有意义,明朝杨尔曾的《韩湘子全传》大概就是韩湘子"成仙"故事的高光之作了。

关于"八仙"的具体人物,一直到明朝才逐渐稳定,而在这起起落落的"人事更替"中,韩湘子一直稳稳当当的在八仙之列,韩愈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你写诗"的历史事实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后来的发展中,韩湘子故事又与其他民间文学的题材相结合,演变出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中雷打不动的两个人,就是韩愈和韩湘。

我们再来谈谈后来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是,民间在神化一个人物的同时又喜欢把神坛上的人物拉下来。韩湘子故事系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韩湘子成仙之后要度化韩愈,结果韩愈不接受,刚好天下大旱,宪宗就让韩愈求雪(故事背景是冬天),韩愈领旨之后就忽悠韩湘,说你帮我求,下雪了我就服你,二话不说就跟着你修道。韩湘听了就提出了各种求雨的祭祀准备,并说到时候雪会下到多厚,结果真如他所言,最低处和最高处的地面雪都是那么厚。这下韩愈反悔了,因为宪宗念他求雪有功提拔了他,他舍不得凡尘富贵。这种套路来回走了几遍,韩湘子就不干了,收拾东西就走,回去联合了吕洞宾和汉钟离,化妆成和尚来让宪宗迎佛骨,再在韩愈南迁路上设置猛虎野兽还有劫匪,让韩愈在生死刹那间顿悟。韩愈说什么不去潮州了,铁了心跟着韩湘子修道,韩湘子于是变成韩愈到潮州当刺史,还用仙术替当地人驱赶了鳄鱼。然后回来带着他的叔公修道成仙。(清代杂剧《蓝关度》)这个故事中"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公已经变成了世俗之人,百姓把韩湘塑造成神仙,又将文公拉下神坛,民间文学的"叛逆"可见一斑。当然还有一些涉及家庭内部矛盾的情节。如文章开头所举,亦庄亦谐,着实有趣。相关的故事还有许多,各位看官老爷有兴趣可以找出来看看,在此限于篇幅便不再赘述了。

综上所述,韩湘子的成仙路是有人民铺就的,在故事不断地流传过程中,人物形象不断丰满,成仙的过程和结果愈发实锤,果然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成仙路漫漫,只当故事看。成仙有风险,入坑需谨慎,聊作笑谈。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秦岭   僧院   侄孙   侍郎   老成   侄子   江淮   外甥   牡丹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