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怕黑”,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作者:呼呼猫妈(爸妈精读主笔)

我家冉宝是个怕黑的小女孩。

没开灯的屋子不敢进。

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就算有人陪着,也不允许屋子黑,要拉起半面窗帘,让月光照进来。

每次她说害怕的时候,我都抱着她跟她说:别怕,没什么好怕的。

可惜没什么用。“别怕”没能给她壮胆,反而让她喊怕的次数越来越多

一天晚上,我们熄灯安寝。躺在床上,冉宝不自觉地搂着我的脖子,带着哭腔说:“妈妈,我害怕。”

那次,我破天荒地没再说“别怕”。既然她老说怕,那我就问问她怕什么吧。

我:“什么东西让你害怕?”

冉宝:“怪物。”

我:“哦,原来是个怪物。它长得什么样子?”

冉宝(想了一会):“脸很像狗,头上还有犄角,身上和鱼一样有鳞片,还有大尾巴。”

我:“你说的怪物和四不像好像啊,四不像就是这样,身体的某个部位总和别的动物很像。”

冉宝:“对,就是四不像。妈妈,它为什么来我们家?”

我:“我想它饿了,来我们家找吃的。它真可怜,你来喂喂它吧。”

冉宝一下子来了同情心。她假装给“四不像”喂食物,把她平时爱吃的火腿、鸡翅还有肉丸子都喂给“四不像”。

捣鼓了半天,我问她:“喂了这么多,它应该吃饱了吧?”

冉宝:“嗯,它吃饱了。”

我:“那它走了吗?”

冉宝:“嗯,它吃饱了就走了。”

之后,我们都没再说话。很快,冉宝的小呼噜就响起来了。我知道,她睡熟了。

那一次,我深切地感受到接受孩子的恐惧情绪是多么重要。

孩子的恐惧不会因为父母的看不见就不存在,更不会因为父母告诉他们“别怕”就消失。

告诉一个狂喊害怕的人别怕,就跟对一个在你面前疼得满地打滚的人说“你不疼”一样,特别残忍。

你不理解孩子就算了,却还否定孩子的真实情绪。

你不仅不承认孩子的真实情绪,还用一句“别怕”硬生生地憋回了孩子向你求助的手,把他一个人丢在自己的恐怖世界里不理不睬。

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恐惧,还有孤立无援的无助,以及被最亲的人抛弃的失望和心寒。

相反,当你承认他的恐惧,甚至和他一起讨论在怕什么时,孩子的恐惧就因为你的接受有了释放的通道。

你给了孩子真正的帮助,让恐惧的情绪不用继续在孩子的心里囤积,不必继续在他们弱小的心灵里肆意妄为。

其实小孩子怕黑很正常

6岁之前的小孩子还有很高的“灵”性。他们习惯把世界生灵化,看每一件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这种“泛灵心理”的负面表现就是孩子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恐惧。

再加上,年幼的孩子经常不能清晰地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

他们会把图册、影视或故事里的妖魔鬼怪全部带到现实来,认为它们就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更加容易害怕。

怕黑其实也不是一件完全不好的事儿。

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察觉到自身安全的不确定。

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怕黑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害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人害怕黑,他自然就不去走夜路,走夜路的危险就不会有。

一个人害怕狗,他自然就不去靠近狗,被狗咬的危险就不会有。

一个人害怕高,他自然就不去爬高,被摔伤的危险就不会有。

如果那些杀人贩毒的罪犯有一丝害怕,估计也不会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怕黑其实也并不丢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孩子怕黑正是因为他的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怕,代表着孩子对危险识别的敏感,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只要害怕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做个“胆小”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大可不必因为孩子怕黑就担心孩子胆小没出息。

事实上,父母表现得越紧张忧虑,孩子越容易胆怯。父母镇定大气,孩子才能胆气壮

很多时候,太怕黑确实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父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协助孩子降低对黑的恐惧感。

恐惧大多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

知道冉宝怕黑后,我首先给她讲了天为什么会黑。

我告诉她只是太阳的光被挡住了,所以照不到我们。太阳还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陪着我们。

另外,我还告诉她妖魔鬼怪只是故事,是人们瞎想出来的,并不是真的。

它们压根就不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无论晚上还是白天。

冉宝了解了这些真相,害怕的情绪就少了很多。

自从喂了“四不像”,冉宝对它的恐惧感就没这么大了。

她还是会说害怕,不过我只要问她“四不像又来我们家找吃的了?”她就会咧嘴一笑,把害怕抛之脑后。

“四不像”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怪物,而是一个知道长相,知道性别,知道来找食物的小生灵。

她知道,它不会来伤害她,只是找吃的而已。没有了要被伤害的担心,冉宝自然就不害怕了。

这一招对孩子臆想的妖魔鬼怪比较适用,毕竟妖魔鬼怪确实不是真实存在的,自然不会有伤害。

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危险,父母就不能盲目地说没有伤害。

客观平静地说出危险和应对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远离危险避免伤害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当然,很多时候,即使你告诉孩子妖魔鬼怪都是假的,孩子也不会马上就当它们不存在。

所以,你还要不断地跟他说,其实他一直被保护得好好的。

门窗都锁好了,怪物想进也进不来。

有爸爸在,爸爸力量这么大,一定能打败怪物。

你的毛绒小熊在陪着你,它会在你睡觉的时候好好保护你。

当他知道自己处在安全之中时,恐惧的情绪就会减轻很多。

其实,父母也可以趁机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当他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变得更加勇敢。

我小时候有一个练胆儿的失败经历。那时我特别怕黑,为了让自己别那么怕,

特地买了好几本鬼故事书,想多看看,刷刷眼界练练胆儿。

各种奇葩鬼故事倒是刷了我的眼界,让我的妖魔鬼怪库不断升级,可惜胆儿却没能如愿变得越来越大。

常言道,吓破胆。其实胆子只会越吓越小,才不会越吓越大。

你每看一次鬼故事,就重复一次被吓的体验。每体验一次害怕,就加深一次恐惧。你的心里脑里全是害怕,怎么可能变得勇敢?

所以,父母不要老在孩子面前说吓唬人的话。也别给本来就胆小的孩子讲鬼故事、看恐怖片。

让孩子少知道一些怪物,少经历一些被吓的体验,他才能少点恐惧

让孩子多多体验“不怕”的感受

相反,正确练胆儿的方法是多多体会“原来没这么可怕”的感受。不断重复“不怕”的经历,孩子才能越来越勇敢。

为了让冉宝体验黑暗的乐趣,我们经常玩手影游戏。关掉全部的灯,点一支小小的蜡烛,然后摆弄手指头。

看着映在墙上的手影动物,冉宝觉得奇妙极了。她在黑暗中玩得不亦乐乎,积累了很多愉快的回忆,自然就不那么抗拒黑了。

我也会制造机会让冉宝尝试和黑暗独处。比如在晚上睡觉前,先让她一个人在开着门的卧室里听儿歌,我在客厅外面陪着她。

这样的尝试会让她慢慢适应黑暗,当黑暗变得熟悉了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当然,我每一次有所行动时都提前跟冉宝商量,她愿意了我才去做。

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能不顾孩子的激烈反抗,直接把孩子丢在黑暗中。

父母这样的粗鲁举动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他们的安全感会被打破,然后越来越胆小

别盲目逼孩子勇敢

不可否认,勇敢是美德。但父母千万别用“勇敢”来劫持孩子。

没有谁规定,只有勇敢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保护自己比莽夫之勇可取多了。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勇敢时,父母要小心呵护他的胆小。

不嘲笑,不否定,给他一个小夜灯,许他一段陪伴,然后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勇敢。

因为冉宝很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我经常让她扮演妈妈的角色。她把她的毛绒玩具都当成她的孩子。

晚上的时候,我会让她哄着她的孩子入睡。因为自己是妈妈,冉宝变得勇敢多了。她不要害怕,因为她要保护她的孩子们。

真正的勇敢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爱和责任感滋养出来的。有了想要保护的人和事,自然就会勇敢起来。

作者简介:呼呼猫妈,富书签约作者,80后,来自哏儿都天津,虽然自己不调皮,却是一个调皮小妞的妈妈,喜欢写作,总觉得写作就像给旧时光拍照,能记录最美的过往,愿文字是生命的最好注解,简书@呼呼猫妈,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孩子   妖魔鬼怪   胆小   怪物   恐惧   勇敢   害怕   危险   父母   妈妈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