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律师谈中国历史上三大贪官


中国党和政府把反腐败上升到是否政亡人息亡党亡国的层面,这是完全正确的,要保持反腐败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零容忍。这也源于历史的教训:

1、和珅:和珅的贪腐可以说家喻户晓,甚至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当时的清朝腐败即使是一个小县官也是“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作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之一,贪腐额度相当于现在的900亿,可以说惊呆了人们的眼睛。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奉天府开原县(今辽宁省清原县)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和珅门荫入仕,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促使和珅大权在握,成为皇亲国戚。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嘉庆四年(1799年),清仁宗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清仁宗赐和珅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2、秦桧:秦桧是历史上的四大奸臣之一,他最大的诟病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以及迫害岳飞,但人们不知道秦桧还是历史上的贪官之一,他贪腐的额度达到176亿。


秦桧(1090年—1155年11月18日) ,字会之,生于黄州 ,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投降派 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亡,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宝祐二年(1254),理宗赵昀又召“太常厘正秦桧谥”,最终定谥“缪狠”。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投降派 ,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3、刘瑾:郭沫若有一篇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谈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除了天灾以外明朝的贪腐十分严重。明朝中期的宦官刘瑾就是一个大贪官,在刘瑾面前和珅与秦桧都相形见绌,刘瑾的贪污额度960亿,在当时明代的物价水平来判断可以购买240亿斤大米。


刘瑾(约1451年—1510年),陕西兴平人,明朝中期宦官。本姓谈(一说淡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赦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命刘瑾执掌钟鼓司,与其他7名受宠太监合称“八虎”,他居首位。刘瑾弄出各种花样供朱厚照消遣,深得朱厚照宠幸,很快便升至内官监掌印太监,正德元年(1506年)初,他又受命掌控京师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此外,刘瑾还借皇帝之名圈占了三百多处皇庄。这些做法引起了朝臣们的警惕,刘瑾不断受到弹劾,但不仅毫发无损,还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外廷以大学士焦芳为爪牙,大肆迫害曾反对他的朝臣。自正德二年(1507年)起,刘瑾开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百官见他纷纷跪拜,贪污不计其数,权势炙手可热,被时人称为“立皇帝”,而朱厚照则被称为“坐皇帝”,寓意掌握大权的人是刘瑾而非朱厚照。据传刘瑾相信术士余曰明之言,以为自己的侄子(一说从孙)刘二汉会当皇帝,便私藏兵甲。由于他树敌太多,导致“八虎”另一成员张永与朝臣杨一清联手合作,于正德五年(1510年)平息宁夏安化王之乱后呈上被刘瑾隐匿的安化王檄文,其中提到刘瑾图谋不轨,刘瑾遂被逮捕,在抄家过程中发现了兵甲、玉玺和藏着匕首的扇子,坐实其谋逆罪状。八月二十五日,刘瑾被凌迟处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安化   正德   嘉庆   明朝   朝臣   绍兴   大学士   奸臣   尚书   贪官   太监   律师   刘宏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