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角色错位的纳兰容若与二弟揆叙

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后改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词人,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就赞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给予他的赞誉更加高: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从这个角度,纳兰容若不仅仅清初著名的词人,还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被称为纳兰词,情真意切,光采夺目,直击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勾连着人们魂牵梦萦的情思,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网络时代,更在线上线下有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有人爱极而出以恨语:『男不读纳兰容若』,据说这句话的深意是说男儿本该志在四方,读多了纳兰容若,容易让自己陷于小情小爱而不能自拔。

前面说了,这是『爱极而出以恨语』,也就是粉丝们爱极而痴,痴极而恨而发的感慨,其中含义并不能太当真,然而,考察纳兰容若本人、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以及他弟弟纳兰揆叙的生平事迹,或许对这个『男不读纳兰容若』会有一层另类视角的新领悟。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初著名词人。

纳兰家是如假包换的贵族世家。天聪九年十月十日(1635年11月19日),纳兰明珠出生,他出生之时,距离其祖父末代叶赫贝勒叶赫那拉·金台吉在与努尔哈赤的战事中战死的天命四年(1619)已经16年,明珠的父亲叶赫那拉·尼雅哈在叶赫城破之时率部投降努尔哈赤,被授予了佐领官职。也就是说,虽然纳兰明珠与爱新觉罗家族有杀祖之仇,但是从他父亲尼雅哈这一代开始,就已经投降了后金,后来又在与明朝的战事中因功升佐郎中、光禄大夫,明珠从一出生开始其身份就是后金的官二代。更特殊的一层关系是,金台吉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福晋(孝慈高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生母,因此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虽有仇怨,但是更有紧密的亲戚关系,明珠的父亲尼雅哈是皇太极的表弟,明珠是皇太极的表外甥,顺治帝的表弟,也是康熙帝的表舅,再后来又因为明珠娶了英亲王阿济格之女,又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堂姑父。

明珠是皇太极的表外甥,顺治帝的表弟,也是康熙帝的表舅兼堂姑父。

明珠是尼雅哈的次子,在他12岁时父亲尼雅哈去世,其长兄将其抚养成人,明珠自幼聪明不凡,好学上进,史称他『辩若悬河,兼通满汉语言文字』。

等到纳兰容若出生的时候(1655年1月19日),20岁的明珠可能已经担任了銮仪卫的属官之一、正五品的治仪正,之前,明珠已经担任过御前侍卫,从官位的迁转情况看,明珠开始担任的侍卫品级应该不高,可能只是正六品的侍卫,但是因为御前侍卫的官职靠近皇帝,职位清要,升迁容易,所以很明显明珠走的是上三旗贵族子弟常规的入仕之路,这条仕宦的坦途又快又稳,走的人本身因为身份特殊,所以机会多多。

在纳兰容若长大的过程中,其父亲纳兰明珠不断升迁,康熙三年(1664)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康熙五年(1666)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可以参与国政;康熙七年(1668),纳兰明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康熙九年(1670)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担任经筵讲官;康熙十一年(1672)改任兵部尚书;康熙十四年(1674),调任吏部尚书。

纳兰若容是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时年18岁;明年参加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会试,成为贡士,时年19岁;康熙十五年(1676)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时年22岁。

纳兰若容在贵族世家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本人的才华没有什么可疑的,但是,说到底,科举这回事,要么拼关系,要么凭运气,寒门子弟头悬梁锥刺股然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不是没有,但是是小概率事件,复盘纳兰容若的金榜题名,其中不无玄机。

纳兰容若考举人凭借的不是秀才的身份,而是监生也就是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容若的监生身份不是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荫监,就是由皇帝特许入监的恩监,时任国子监祭酒(可以理解为校长)徐元文(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合称『昆山三徐』,顺治十六年状元)对纳兰容若十分赏识,当然,正如康熙帝所说,徐元文当国子监祭酒的时候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听从教训遵守规矩的他甚至会体罚,所以人人敬畏,他赏识容若,可能更多是爱才,而不是逢迎明珠,但是纳兰容若以国子监荫监生身份去考举人,比起汉人士子,要方便容易得多,而徐元文曾经将纳兰容若推荐给自己的兄长、内阁学士徐乾学,这当中就大有深意了。

纳兰若容中举人参加的是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顺天府乡试,徐乾学恰好是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主持这次乡试,之前被弟弟推荐给自己的纳兰容若顺利取中举人,虽然可能并无实际的舞弊情事,但是不免无私有弊——即或没有私弊,然而因处于嫌疑之地,容易使人猜疑。

纳兰容若考中举人与进士的时候,其父亲明珠已经是尚书级别的高级官员,这一点或多或少对他的科举之路的如此顺畅产生过影响。

清朝进士牌匾,考中进士是不折不扣的正途出身。

清朝的官场,有『正途』与『异途』之分,国子监读书通过考核,举人、进士等科举考试,都是正途出身,正途出身的好处在于未来官职的选择更多,限制较少,前途更为光明,身份地位也更让人尊重,而那些靠捐官或其他途径选任的官职,则被统称为『异途』,对于异途,则限制多多,堪称举步维艰。问题是,这个正途与异途的区分,主要是对汉人官员来说,对于满人官员来说,即便他们没有参加科举,也视同正途,比如可以通过担任笔帖式、侍卫或者捐官进入仕途——明珠就是从担任侍卫走入仕途的——但是如果满人也从科举正途入仕,那么前景就更加光明,比如进入中枢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由此可见,纳兰容若的人生规划从国子监监生而举人,从举人而贡士,从贡士而进士,走的是一条在汉人官员的角度看也是正得不能再正的正途,可见其父亲纳兰明珠所谋者远,所图者大。

纳兰容若既走科举正途,又循侍卫捷径,在明珠的庇护下占尽优势。

纳兰容若在康熙帝身边很快地晋升到正三品一等侍卫。

康熙帝一来看重容若的进士身份,二来看重容若的家世背景,所以将纳兰容若留在自己身边授正五品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正三品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并多次随康熙出巡,也曾单独承担差事巡视边境事务等。

与此同时,康熙十九年(1680),已经成为纳兰容若老师的徐乾学帮助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经解》1795卷。《通志堂经解》是清朝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收录先秦、唐、宋、元、明时期的经解共138种,纳兰容若自撰2种,这一行为说到底也是为了纳兰容若沽名养望,也就是培养容若的名望与影响力。

乾隆帝后来认为以纳兰容若当时的年龄不太可能是编纂《通志堂经解》的主要参与者,徐乾学实际主持的可能较大

此时的纳兰家,明珠已经在康熙十六年(1676)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在康熙九年恢复内阁制之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以前的宰相,不久后又加封太子太师,早已权倾朝野。明珠与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之间有着巨大的政治矛盾,彼此之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纳兰容若的老师徐乾学是明珠一党中的重要台柱。

当时的纳兰性德广交朋友、仗义疏财,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并写下『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的词句以养士三千的平原君自况,其中有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不肯混同于流俗的江南布衣士子,也有大量试图通过纳兰容若间接依附明珠而获得升官发财机会的奔竞之徒。——

纳兰容若的这些文人气息的广阔交游,也是明珠通盘政治大棋的一部分。

宋庆龄同志北京故居在历史上最早就是明珠与容若的府邸。

从这个意义上,纳兰容若的这些文人气息的广阔交游,也是明珠通盘政治大棋的一部分——明珠为了与乖张跋扈的索额图凡事相反,刻意营造自己为人谦和、乐善好施,也擅提携笼络朝中新进的面相,这些工作,纳兰容若是父亲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也从这个意义上,纳兰容若寄情诗词从策略角度没错,但是逐渐陷入缠绵悱恻、柔肠百转的状态,对康熙帝赋予的工作也没兴头去做,说得不客气一点,无疑是『实力坑爹』的行为,从康熙朝政争的恩怨博弈上,他不能更好地助力父亲明珠,从康熙朝政治谋篇布局的大格局上,他辜负了父亲明珠与康熙帝本人对他的期许。

肯定有同学要说,纳兰容若是至情至性、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所作所为都出自善良、纯真、超迈流俗的本心,而且,少一个心机深重、锱铢必较的政治人物,多一个才高八斗、率性而为的文学大家,难道不好吗?!这话本来没错,然而一方面依傍着父祖深厚绵长的恩荫,享有种种别人不具备的特权,一方面号称『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强调自己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无比厌恶肮脏官场的庸俗虚伪,这就不免多多少少有『东食西宿』的意味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纳兰容若抱病与好友相聚,醉后一咏三叹,遂一病不起,7日后的当年五月三十日撒手尘寰,年仅30岁。

纳兰容若的二弟纳兰揆叙康熙三十五年(1691)自正四品二等侍卫授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后由翰林院侍读累擢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寻充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考虑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已经罢黜了纳兰明珠的大学士之职,随后虽然官复原职,可是此后20年没有再被康熙帝重用,可以说一直闲废,而纳兰揆叙还是官符如火,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纳兰揆叙『人品极好』,因此大为重用,如果当年纳兰容若但凡对差事多上一点心而又没有英年早逝,纳兰家族的发展轨迹与盛衰起伏,或许会不同一些。

史称纳兰揆叙『交游既广,尤工结纳』,其呈现出来的面相与具体的运作方式,与纳兰容若非常相似,但是他登上历史舞台,比纳兰容若晚了至少10年,这个时间差对明珠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康熙五十六年(1717),纳兰揆叙卒,康熙帝赐谥号『文端』,与清初理学名臣熊赐履的谥号相同,仅排在文正、文贞、文成、文忠、文献之后,可见康熙帝对纳兰揆叙评价不低,而且对其人品有很高的肯定。但是,到了雍正朝,因为纳兰揆叙与八阿哥与十四阿哥关系密切,所谓『罪状』被揭发,雍正帝下旨追夺揆叙官职,削去谥号,并命人将其墓碑改镌为『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直到乾隆朝,才被试图缓和内部矛盾的乾隆帝昭雪。

纳兰揆叙与容若一样也擅词,也爱藏书,但是相比容若,他全心投入了自己的政治角色与家族身份,从人物性格上更加自洽统一一些——当然,也不妨认为纳兰揆叙『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大臣』。

本文只是从位极人臣、联姻帝室的纳兰家族一个相对为人忽视的侧面分析家族中的人物,并没有打一个拉一个评定甲乙、任意褒贬的意思,无非是想说,每个历史人物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角色定位,会在不同的侧面获得不同的评价,而从历史人物本身来说,或许其不同路径的选择,都可以说是求仁得仁、得其所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翰林院   国子监   正途   词人   举人   科举   侍卫   康熙   明珠   角色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