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何执着于北伐,而不是灭东吴?

汉末天下一共分为13个州,其中曹魏独占九个,外加扬州和荆州的一小部分,人口占了近六成,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东吴则是占有荆州和扬州的大部分,外加一个完整的交州,人口有近三成,而蜀汉只有一个益州,领土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连人才储备也是最差的。要不是益州易守难攻,蜀汉根本不足以跟曹魏和东吴形成鼎足之势。因此,很多人会奇怪,为何诸葛亮、姜维等历代蜀汉掌权者放着相对弱小的东吴不打,反而执着于进攻国力数倍于己的曹魏。

原因一

只有北伐才能维持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了解刘备发迹史的人都清楚,他既没有曹魏的天时,也没有东吴的地利,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匡扶汉室的旗号。刘备能在益州立足称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助曹魏篡汉的这个污点。曹丕称帝后,汉家的天下亡了。此时,一直顶着汉景帝玄孙名号的刘备,为了不让复兴汉室成为一句空话,只能将矛头对准强大的曹魏。匡扶汉室是蜀汉最大的政治资本,但同时也是个大包袱。因此,蜀汉从诞生伊始,就等于抠掉了偏安一隅的选项,注定要跟曹魏死磕到底,这是延续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根本。

另外,刘备的登基诏书说得很清楚,400年的大汉被曹贼窃取,为了不让汉室中断,自己将效仿光武帝刘秀临危受命,承袭汉祚。蜀汉集团既然以大汉正统自居,又岂能坐视故都两京被曹贼占据?如果不去恢复故土,而是呆在益州躺平摆烂,或是去进攻东吴,那么其政权的合法性就立不住脚。因此才有了王业不偏安,汉贼两立的口号。

原因二

北伐则有一线生机,否则等于坐以待毙。总有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劳民伤财,以卵击石,甚至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谋略还不如魏延。然而,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就基本无法实现了。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要劳师动众的坚持北伐呢?以诸葛武侯之雄才大略,难道会不知道力量之悬殊,北伐之艰难吗?

其实,早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就国力而言,曹魏拥有绝对优势,而益州地小民少,资源匮乏。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果蜀汉选择与曹魏和平发育,早晚会被占有绝对优势的曹魏灭掉,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只有获得新的地盘和资源,进而扩充国力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北伐的意义还在于以进攻促防守。否则,面对国力数倍于己的曹魏,蜀汉一旦转入防御姿态,那很快就会被碾压。

30多年后, 姜维刚刚去屯田避祸,曹魏就开始大举反攻,蜀汉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就被灭了。另外,诸葛亮北伐有一个重要战略,就是效法当年汉高祖刘邦先取汉中,然后再以汉中为跳板,蚕食小麦和战马主产地的雍凉。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都是在执行这一战略,只是高祖刘邦一战成功,而诸葛丞相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原因三

伐吴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从地形上看,蜀汉伐吴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东出白帝城,沿长江下游进攻。直到过了夷陵猇亭一带后,地形逐渐开阔,才能将大军展开,呈扇形推进。而在突破夷陵之前,蜀汉的大军只能在狭窄崎岖的山地中艰难推进,一旦被卡住,那之前刘备伐吴的悲剧很可能会重演。因此,蜀汉不会轻易对东吴用兵,这也是蜀汉防备东吴的永安都督府从建立之日起,直至蜀汉灭亡都没有战事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曹魏的立场来说,老三与老二动手,自己这个老大想不捡便宜都难。夷陵之战时,曹丕犹犹豫豫,错失了灭掉蜀汉的机会,这种错误曹魏不会犯第二次。当年刘备光是听说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就吓得马上跟孙权讲和,签订湘水之约,并将原本属于自己的零陵等荆州三郡也割让给了东吴。因此,在没有稳固自己后方的情况下,蜀汉不会轻易的出兵伐吴。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蜀汉跟曹魏搞好关系,在联合曹魏进攻东吴会怎样?答案是唇亡齿寒,蜀汉就算抢地盘,也不是曹魏对手,与蜀汉伐吴只有一条路不同,曹魏与东吴的边界到处都是突破点,一旦与蜀汉联合,曹魏就没了西线的后顾之忧,便可以举国之力灭吴,以东吴的实力根本无法两线作战,因此曹魏必将长驱直入,多点快速的突破东吴的防线,到时候蜀汉可能还没突破夷陵,而曹魏就已经拿下了东吴的首府,这时尴尬的就是蜀汉了,蜀汉还是原来的蜀汉,但曹魏却比原来壮大了很多。更危险的是,东吴被灭后,蜀汉将独自面对一个比之前更加强大的曹魏,这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因此,蜀汉集团的掌权者就算脑子被驴啃了,也不会干这种为曹魏火中取栗的蠢事。可见伐吴是自寻死路,而北伐看起来不切实际,但却是蜀汉偏安一隅,保持鼎足之势的唯一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蜀汉   东吴   益州   鼎足之势   汉中   荆州   祁山   汉室   国力   政权   执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