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播2集收视第二,说实在的,江苏卫视这剧拍出了抗战剧的良心

什么类型的国产剧,最有后劲,能让观众看过许久,仍回味无穷?

有人说是谍战剧。

像《无间》那样的谍战情节的确刺激惊险,明暗交锋,智斗激烈。

尤其最后主角的结局,很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让人体会到人物对于信仰的坚守、命运的无常,也会让观众沉浸在情绪中,难以自拔。

有人说是家庭剧。

像《龙城》这样的家庭剧,确实剧情纷纷扰扰,主角们的关系斩不断理还乱,让人错愕却又刻骨铭心。

看国产家庭剧的追剧体验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情感认知,绵延几十年。

不过我认为,最有后劲儿的,绝对是历史剧。

国剧历史上,经典历史剧太多了。

如果把这些剧做一个细分,又有两大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古代的帝王剧,比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

这些剧站在帝王的角度,铺陈整个朝代的故事,既有历史风云,也有借古寓今。

第二种是近代的抗战历史剧或历史年代剧。

代表作正是近年历史剧的口碑王者《觉醒年代》,这类剧早已超越了皇权,而把镜头对准了民生疾苦,民国大儒,抗战风云。

都说以史为鉴,尤其是后者,拍得好,往往讲透了岁月和民生,所以这些剧往往如余音绕梁,更加发人深省。

可惜,无论哪种历史剧类型,近些年都有些沉寂,不复昔日光辉。

究其原因,还是难度大,不仅剧本难写,更难拍,就算是《觉醒年代》那样的热门剧,收回成本也并不容易,远不如偶像剧的创作来得轻巧。

可最近偏偏又有一部剧,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不卖关子,就是江苏卫视昨晚开播的《战火中的青春》,曾用名《我们的西南联大》。

由黄建新担任艺术总监,王鹏、高翊浚执导, 主演是王鹤棣、周也、叶祖新、胡连馨,主要配角有王劲松、程煜、马少骅、毕彦君、马跃、蒋恺、俞灏明、谭凯、王志飞、刘佩琦、高曙光、张光北、吴健等。

讲述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群热血青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在炮火硝烟中传承文化血脉,在艰苦环境中追寻救国之道的故事。

立意深邃,主题动人,但,能否打破历史正剧频频收视不利的覆辙?

直接看收视,首播两集,就拿下卫视收视第二。

在网播平台爱奇艺直接拿下飙升榜第一。

豆瓣也不乏好评,许多年轻观众对剧中历史人物而非顶流主演的夸赞,证明他们看懂了。

一口气刷完两集,我也找到了这部校园文化抗战剧,扛起历史剧大旗的一大绝招。

在现实收视环境下,能不能炸,我其实不抱太大期望。

但至少。

在流量当道的今天,这部剧能透过历史的缝隙告诉我们:

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曾结结实实地存在过。

01、校园文化抗战的故事不好拍,但《战火中的青春》破题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

《战火中的青春》的故事核心,其实就是曾经的剧名——我们的西南联大。

这个切入有优势,也有难度。

优势在于,那的确是一段中国教育史中的奇迹。

翻开西南联大师生名录,几乎可以看到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闻一多、陈寅恪、钱穆、吴宓、朱自清、费孝通、叶公超、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这些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为人熟知的大家,都出自西南联大。

该剧的故事主线:“西南联大”从南迁至北归8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吸引力,近代贤达,令人心向往之。

这些都是优势。

难度在于,故事该如何讲,才能让人看得下去?《战火中的青春》这个新剧名本身就说明,主创选择以年轻人的视角表现历史主题,试图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我说得更直接一点,该剧使用人气年轻演员担纲主角,显然就是为了以“青春”作为切入点,将恢宏磅礴的历史叙事与青春励志结合,为主旋律题材剧开辟一条新路。

但如何同时收获年轻观众和传统历史剧观众?

难。

最令人担心的,是把恢弘壮阔的大历史,拍成了情深深雨蒙蒙式的校园偶像剧。

但《战火中的青春》的切入点,却让人眼前一亮——抗战。

一场教育史上的浩劫,就把历史故事和青春故事完美融合了起来。

剧集开篇不久,就是令人怒不可遏的南开大学被轰炸的历史事件。

故事开场是1937年,正在北平沦陷前后。

凶残暴戾又灭绝人性的日军堂而皇之的召开记者发布会,内容就一个:我们决定,要轰炸南开大学。

究竟是怎样的无耻,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如此这样令人不齿的决定?

背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要轰掉我们的顶级学社,目的就是想要从一个民族的根上断掉其传承,为后续的长久占领统治打下愚民的精神基础。

简直是痴心妄想。简直是丧心病狂。

由此开始,故事就分作了两头:

一头是日军对南开大学的轰炸,对清华北大等大学的野蛮占领。

正是这些野蛮行径,促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大迁徙——南渡北归。

南开大学被轰炸的场景,堪称惨烈。

日军军机呼啸而来,冷漠投弹,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这些鼎鼎有名的顶级学府文化象征,顿时沦为废墟。

导演这一段的镜头处理也很用心,轰炸中护书的学子,书页在空中飞舞,碎页中夹杂炮火的碎片,画面绝美中透出残酷。

像糖墩儿这样的年轻学子,上一秒还在笑说想着吃耳朵眼,下一秒就死于日军残暴的轰炸中。

一时间校园中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流血的学子,残破的教学楼 。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决定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抵抗日本侵略者。

另一头,则是抗战背景下,一代知识青年的选择。

剧中有个细节,我非常喜欢。

从欧美留学回来的男主,送给在民国政府供职的哥哥一瓶可乐,说准备继续去欧美留学。

俞灏明饰演的哥哥提醒他:你一走就是六年,父母的年纪都大了,还有多少个六年?说完把可乐递回给弟弟,说自己还是更喜欢老北京的冰镇炒红果。

很快有网民晒出了冰镇炒红果的样子,其实不是炒,而是用山楂、冰糖加上清水煮出来,

冰镇之后来上一碗,稠浓酸甜,解腻开胃,是夏日消暑极品。

一个冰饮的对比背后,其实就代表当年优秀青年的选择。

最终男主决定留下来,考入清华。

但那个时代的学子们还没来得及在学堂完成青春梦想,就被卷入了战火硝烟。

年轻的学子目睹了日军的残暴,上街号召抗日,却被当局镇压抓捕。

还有学子投笔从戎,悄悄来到军营希望加入抗战,却发现自己的战场其实在学堂,因为当年抗战正面战场之艰,不在人力,而在国力差距。

就这样,抗战、青春、教育、家国,就这样被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观众也被快节奏的故事和凄厉的顶级学府被炸瞬间带入共情,跟着导演走进了《战火中的青春》。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个开场,既是抗战剧,也是历史剧,有感情戏但并不抢镜,主线依旧是文化抗战。

一代学子的命运牵扯着所有人的神经,也令人对战火中的西南联大,更心生敬意。

接下来,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的知识火种,三所顶级大学的青年学子和学人将一路南下,到1938年4月,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

从1937年到1946年,整整八年时间,三校合作无间,互帮互助。不到3800人的毕业生中,产生了两位诺奖得主,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造了“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

这也是《战火中的青春》作为历史正剧的魅力。

02、群像丰富,冯友兰的正气,张伯苓的理想,毕师长的睿智,个个让人印象深刻

一部好的历史剧,除了精彩的故事外,角色的塑造也是重要的部分。

尤其是《战火中的青春》,故事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像剧中的主要配角,梅贻琦、张伯苓、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等。这些角色,都是响当当的中国知识界的大人物。

饰演这些知识界传奇人物的,也都是王劲松、马少骅、毕彦君、马跃、蒋恺、谭凯、王志飞、刘佩琦、高曙光等绝对的实力派演员。

事实证明,这些出色的演员们,饰演的这些风彩灼然的历史人物,确实为剧本身注入了真实感和厚重感。

开场两集,已有三位演员留下极其精彩的表演。

其一,马少骅饰演的冯友兰巧救学子,“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授课!”

马少骅演历史剧,真的从未让人失望过。

从经典的孙中山,到《觉醒年代》中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蔡元培,个个惟妙惟肖,多年饰演经典历史人物淬炼的气质,更令他很容易就能带出一种名家风范。

在《战火中的青春》中,马少骅扮演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此之前,他任清华文学院院长达18年之久。

剧中他一出场,遇到的就是清华学子抗日请愿被捕的危机。

马少骅扮演的冯友兰带领一众老师,赶赴警察局要求放人,有网友调侃:《觉醒年代》蔡校长去警察厅救被捕学生,马少骅老师,你咋换部剧还在营救被捕学生哈哈哈哈哈。

都是教育名家,都是救人,这次救人的方法却不同。

当来到警察局的老师们纷纷据理力争无果后,马少骅扮演的冯友兰徐徐说道:我们不为难曹局长,但麻烦曹局长一件事。

对方说请讲,这时冯友兰缓缓起身,昂然说到:我们北大清华素来有个传统,我们的学生在哪儿,老师就在哪里授课!

所以我们烦请曹局长,能在警察局的羁押室,腾出几个空位。

这几句话,就把一代大家义无反顾的气魄和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一段话,也尤为动人——“让我们住进去教书,教书嘛,只要有人在,那就是课堂”。

最后一句话,马少骅故意提高表演的声调——“当然喽,在你北平警察局的监羁押室去教书,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也是一桩美谈”。

语气中软中带硬,说得对方表情微妙,几位老师都忍不住笑了。

好一场精彩的演技大戏。

这整整4分钟的戏里,让我们看到了先生身上的风骨、为学的志向和超人的气度,审时度势的智慧。

什么时候扮强,什么时候装弱,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番话说完,态度强硬的警察局长就说了几个字:立刻放人。

表演艺术家,演我们的学术大家,完美的表演,演出卓绝的人格魅力,就一个字:绝。

其二,张光北饰演的毕副师长的篝火谈话,“你们的战场在课堂”。

作为国剧荧幕上的军人硬汉代表,这次张光北的戏份其实很少,总共两集戏份,随便一个年轻主演的戏份,都比他多得多。

但他饰演的这个角色,却光彩夺目,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这场戏中他饰演的抗战军人,我愿称之为先生。

因为毕副师长这场牺牲前跟学生们掏心窝子讲的话,不仅振奋人心,而且字字句句切中肯綮,远见卓识,绝对配得上,学子们叫他一声先生。

剧情发生在南开大学被轰炸后,日军兵临城下,几所大学的学子自发组织跑到毕副师长的军营,要求加入抗日,包括毕副师长的儿子。

夜色深沉,一堆篝火旁,张光北饰演的副师长没有强令学生离开,而是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篝火谈话。

他虽是一介武夫,但劝解的方式却极为巧妙,先是提问:此战,我军将士的参战人数,是敌人的数倍,可为什么只用了一天,就遭遇如此的困境?

接着点题:因为敌人的飞机,就几个小时,就摧毁了我们的防御。

再引申:中国现在缺的不是上战场打仗的人,而是扭转国力的人才,是你们。

最后破题:你们的战场,在学堂。

好一篇有理有据、荡气回肠的申论!

张光北的表演,气定神闲,层次丰富,一番话娓娓道来,如行军布阵,时而徐徐慢进,时而行军千里,直抵人心。

但这堂给学生们的课,还没上完。

这段戏最后,毕副师长强令学生们离开,然后违抗撤退的命令,操起家伙,带领剩余的将士,与日军打到最后一刻。

这是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课,和到临终前给儿子的遗言——“你的战场在课堂”。

这场戏,老戏骨的风采 ,抗战军人的风采,相辅相成,震撼人心。

这场篝火演讲,我认为足以列入2023历史剧名场面之一。

其三,毕彦君饰演的张伯苓的男儿泪,“这都是我的心血啊。”

毕彦君既是公认的演技派,也是历史剧的老演员,从《大宅门》《闯关东》一路演过来,《觉醒年代》中,毕彦君穿上长袍,又留下一个经典名家的人物形象。

这次他饰演的,正是被日军轰炸的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和校长,张伯苓先生。

学校被炸,王劲松和王志飞饰演的北大、清华校长前来探望,毕彦君饰演的张伯苓先是愤然怒斥日军暴行,又不禁回忆感慨建校之南,继而感叹时局,最后说出感言: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整场戏一气呵成,节奏、情绪、台词都无懈可击。

但最精彩的在最后,一番话说完,毕彦君微微一笑,请两位老友先离开,让自己静一静。

可当两位校长刚踏出房门,就听到屋内张伯苓的痛苦悲鸣。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这场哭,也绝没折损一代教育大家的风范,反倒令先生风采,愈发打动我心。

教育,只是在学堂教书育人那么简单吗?

不,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与泪换来的。

当年的教育大家们,他们为了理想而燃烧。

也是这一场场演技大戏,攫取了经典历史人物的历史侧面并加以生动呈现,展现的,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灼灼风骨。

除了这三位角色外,剧中还有很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

比如王仁君饰演的裴远之,睿智、儒雅、信念坚定。

程煜扮演的程道襄,霸气外露,坚韧爱国。

俞灏明饰演的程嘉文,有书生气,也知进退,懂荣辱。

可以说全剧中,每一个出场的主要配角都自带光芒,饱满而生动。

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场精彩无比的历史群像戏,让人看的大呼过瘾!

这些表演之所以令人忍不住心潮澎湃,除了演员出色的演技,更因为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如高山流水,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

他们,铸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铮铮铁骨的时代。

而王鹤棣、周也等年轻演员的造型也很有那个时代青年的气质。

正是通过这种把历史活化、让历史鲜活的人物塑造,才让这次与1937年热血青春的深情对望显得格外回味悠长。

03、历史正剧像《战火中的青春》这么拍,走出了另一条青春之路

不能否认,剧集还有各种不足。

尤其是年轻演员的部分,不仅是稚嫩的演技在实力派对比下更加明显,这部分剧情也稍显偶像剧化。

说实话,我不是很满意。

但看这部《战火中的青春》的气质,依然让我找到了历史剧的质感。

能看出剧集在正剧和青春剧之间努力在找平衡点,

三个特点,都弥足珍贵。

首先,是服化道真。

剧中的服化道非常考究,从南开大学的历史还原,到民国校园里的师生穿戴,甚至连样貌姿势,也都极尽还原了真实历史中的样子。

为了真实展现西南联大的办学之路,剧组辗转北京、湖州、常州、无锡、上海等多地取景,共经历9次转场。

还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学子参演,年轻学子的蓬勃朝气与百年前的前辈们形象交叠,这份用心,不该忽略。

其次,是人物真。

剧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学问大家,都有历史可考。

正是这些可敬的人物,让西南联大的校旗重新飘扬。在奔腾的历史江河中,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笔。

这也是剧集最动人的地方。

三是历史的回响。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部剧的主旨。

正如剧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饰演者王劲松说的那样,“西南联大应该被称作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这群文人的身上有一种很难解释的骨气、一种家国情怀,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把这种精气神展现出来,对现在的孩子们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国家危亡之间,这就是他们要的大学,也是他想选择的路。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不惧困难,千里迁徙,成就一代知识人的传奇。

这些故事,令人泪目。

故事的每一笔,都是中国人的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情操。

西南联大,是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于不可能中寻得的可能。

而正是这些力量汇聚成河,才终究成就传奇。

“历史剧”三个字,意味着真实而不是刻奇,意味着硬核而不是魔改。

中国浩瀚历史,其中许多动人片段,许多了不起的人物都足够拍出优秀的历史剧。


透过《战火中的青春》,让我了解一个个不凡的历史人物。

感受和传承他们为了教育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已然远去,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还记得为什么读书吗?

一国崛起,关键在于 “人杰”,人杰出自哪里,出自大学。

这部剧最大的价值,是让当代年轻人认识中国教育史上最值得被铭记的大学——西南联大,也是让这届年轻人了解,究竟何为大学,何为大家。

而剧中这些知识分子的风骨,恰是最好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南开大学   历史剧   联大   清华   江苏   师长   日军   战火   剧中   中国   学子   卫视   良心   演员   青春   年轻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