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 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时间

社会背景

学科概况

二战之前


旅游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初具规模,但中下阶层仍少有人问津。然而,随着包价旅游的出现,参与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出游距离也越来越长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在当时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利用关于地理环境的知识积累和区域研究的成果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少数地理学家开始关注旅游和游憩的人口特征与经济特征,以及游憩在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地区的作用;研究实践中缺乏收集、分析、解释和地图化表征旅游地理数据的相关技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是不自觉的,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地理学者也只是少数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战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工业化导致出现高度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以及日益严重的大面积环境污染;过去了的战争气氛、恶化中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较快恢复和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急增,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发展

相关研究开始加速发展,研究者对旅游与游憩地理学进行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论述,同时,区域旅游地理研究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实质贡献;仍然局限于国家内部的描述与分析,而对旅游巨大且持续增长的经济影响、旅游在信息和观念扩散方面的潜在重要性、旅游在改变迁移模式、收支平衡、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更大的潜在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现实问题和材料来源。无论是在案例覆盖区域还是理论视角上,旅游地理学都逐渐从单一、狭窄走向发散、多样化,成树状开枝散叶的态势。包括旅游地理学者在内的各学科旅游学者在继续应用研究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理性成分更高的研究的总结

进入21世纪


旅游地理学者在理解旅游的空间性和游客流动行为上起到很大作用;旅游规划是地理学者在旅游研究中最具应用性的工作;开发(或发展)研究也是旅游地理学者多年的兴趣,尤其是旅游与贫困关系探索;旅游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旅游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内部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

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3、比较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特点: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发展;在发展中仍会受到变化中的旧体制的负面影响;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理论研究和实用研究结合;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不足:旅游基本概念上混淆的情况比较严重,研究视野仍不够宽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描述性工作多,低水平重复工作多。

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科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

4、谈谈你对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看法。(有相关文献)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1、什么是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哪几种?

以罗马会议为基准

(1)概念: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国家去访问的人。

(2)游客包括:a)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去逗留至少24h的游客,其旅游目的如下:娱乐、度假、健康、学习和运动等;商务、探亲访友、出访、开会;b)短途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逗留不到24h的游客(包括航海环游的游客、那些没有离开机场中转站的航空旅行者或其他类似情况)

(3)游客的鉴定

不是游客:a)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业而进入其他国家的人;b)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c)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d)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的工人;e)逗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

属于游客:a)其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b)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c)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d)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

国内对各种旅游者的定义PPT第三章

旅游动机:休闲度假、探亲访友、会议、商务、交流访问、宗教、健康疗养。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将其分为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其分为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2、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如何产生?

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

中间条件:闲暇时间、收入、交通条件

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

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它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替代性有两种作用:节省交通费用,过滤器作用;

游客的可达性与旅游地的价值成正相关,旅游的可达性也是时间的函数,这主要受交通运输工具等因素的影响

3、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的关系怎样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3个层次:

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和购物旅游

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等。

相互关系: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层次都是各有侧重的,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游客的爱好、消费能力等;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层次出现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之后。

4、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认识这些因素对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1)主要因素

感知环境: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到感知环境的限制,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到该地旅游;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

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主要体现在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和选择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旅游偏好:旅游者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这是由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所造成的

2)意义

能够吸引各种人开展多种旅游活动和在一年中的大多数季节都能利用的旅游资源,其价值很大。这些条件的好坏将对旅游的开发建设投资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5、旅游者各个尺度的空间行为特征是什么?它们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路线设计和旅游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如何?

大尺度(省际、全国、国际):力图到级别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中小尺度:(中尺度:省内、地区市内;小尺度:县市内、风景区内):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意义:在同一旅游区内不宜在旅游资源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选地。受大尺度的旅游资源空间影响,旅游者达到目的地后,往往选择该旅游区中心城市或较高级别的风景区暂住,游览完高级别的旅游点后一般在附近暂住。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6、在同一旅游目的地内,同种类型的旅游景点增加过多会出现什么恶性结果?

会增加规划成本,使得在这个目的地内的景点效益性不强;游客在这个目的地旅游容易感到无趣,使得景点的价值性受到压制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有哪些?

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2、怎样获取需求预测资料?

第一手资料的获取:调查法:比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等,可以用个人面谈或者小组讨论法,也可以用电话询问,邮寄调查表或者混合调查法;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实际痕迹测量法和行为记录法

第二手资料的获取: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集;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结构年报;网络信息

3、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用什么指数度量?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另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旅游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从数量上度量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和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对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是很有帮助的。

时间分布集中性: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R值越接近于0,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

高峰指数:某一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利用旅游设施和某旅游地的趋势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等于0;当游客集中于某些时期时,Pn值会增大。

空间分布集中性:地理集中指数


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

4、旅游需求预测模型分为哪几类?各类模型有什么特点?

(1)趋势外推模型:趋势外推模型依据一系列历史资料推测未来形势。简单回归模型、幂函数模型、二次方程式以及时间序列模型

(2)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建立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计量经济模型、引力模型、面板数据

(3)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旅游需求预测中一种方法。典型的是由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结合而成的一组更综合的系统方程。

(4)定性模型:定性模型包括一系列不同技术,其中最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定性模型预测模型是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专家意见法中的一种。它是在缺乏历史数据或者动向数据,或者偶发性因素干扰较大时,各种模型难以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征询专家意见进行未来预测的一种方法。

工作步骤:

a)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b)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c)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

d)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

e)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

f)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行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部分专家不同意预测结果的意见;

g)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最后一轮预测之后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


5、以某个风景区或公园为例,收集建立一个趋势预测模型实例。

6、分析旅游基本引力模型各个参数的意义。

绝大多数其他研究者应用的基本引力模型是:


该模型有两方面弱点:①模型无约束,②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

修正方法是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

第五章 旅游资源评价

1、简述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俗风情

2、试述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分类方法:1)以资源特性为分类标准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为分类标准3)以游客的体验行为作为分类标准4)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

意义:(1)可以把复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方便。

(2)可以加深人们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

3、分析自然风景观赏视觉质量评估四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实用价值。

a)专家学派: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就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因而,对风景的分析基于其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元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风景质量分级中的主要作用。

b)心理物理学派:1、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可以将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风景质量的衡量标准;2、人们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风景的自然要素来定量表达;3、风景审美是风景和人之间的一种作用过程,风景质量评估的实质是指建立反映这一作用关系的定量模型

c)心理学派:侧重研究如何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作用在情感上的影响(理论较成熟,其研究重点在对于人类风景审美过程的理论解释,到目前为止,难以在大规模的要求有量化结果的自然风景质量评价中使用)

d)现象学派:1、考证文学艺术家们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以之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其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2、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形式,记叙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实用价值小)

4、举例说明何谓旅游资源的技术评价。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价,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包括气候的适宜性评价(温度-湿度指数、风寒指数、舒适指数)、地形的适宜性评价和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涵义: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1970年,乔戈拉斯在研究旅游地的一般特征时,提出如下的一级海滩评价标准。

1.用于消极活动。

1)海滩。沙质细洁,海滩至少长 91 m,宽15 m。沙滩在全年中至少应有80%时间免于曝晒。

2)后腹地。有遮掩、有树木、环境幽雅,无人工废弃物和自然危害物。坡度小于 150度,因之易于通达。具开发潜力。

2.用于积极活动。指游泳等。水底没有或很少淤泥,水质无色,无味,大肠杆菌含量小于 50~100 mL,无生物垃圾,高潮时深,88英尺的海底无珊瑚和尖石,无危险性激流。与水域邻接之海滩坡度不大于80度。海滩性质同上,但要更长更宽。一年应有9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

5、论述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的含义。

体验性评价:是基于评价者(一般是旅游者或旅游专家)对于评价客体的质量评价。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评估。

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这类评价的工作一般限定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如气候的适应性评价、地形的适应性评价、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体验性评价: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评估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身的体验对某一或者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专业性质的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这类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者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者数量值,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视觉美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这类评价的工作一般限定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地(资源)综合性评价: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其含义和特点:
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和潜在的(未开发的)旅游头资源(旅游地);
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用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做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
对于某一类型(以所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有着确定的评估标准;
评估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
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谈谈你对此理论的看法。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

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

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改变。

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

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市场量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

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副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2.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中国情况而言,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是一个能解释旅游发展的模型;在指导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方面,能给管理者长远的思想以及揭示各个阶段不同变化的影响力;但作为预测工具,该理论没有得到多少发展而且可能难以得到发展。它可以描述旅游地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却难以准确地分析旅游地下一个阶段会怎样发展。

生命周期的的解释模型如果能和供求双方的变量完美结合起来,则可能成为旅游一般理论的源泉。

3、试述旅游空间竞争的理论模型。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里出现引起的。

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再组织。

一般来说,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主要产生互补的作用。但由于旅游者旅行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同,因而也产生竞争。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可以用引力模型来分析:


公式6.2告诉我们,两个旅游地对客源地的竞争力,与它们的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在同一地域内,距离的因素往往起比较小的作用。因此,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由吸引力造成的

21.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并提出延长生命周期的对策
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旅游地,例如北京颐和园,安徽黄山,颐和园由于皇家园林的特殊性,没有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从开放之日起,就开始了一个相对长的发展阶段,由于它的不可取代性,他在经历了巩固和停滞阶段后不会进入衰落阶段,而会进入维持时间较长的成熟稳定阶段,而黄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现在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这类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只要保持好自己的旅游形象,这样的旅游地将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例如广东省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这类旅游地,虽然是国家风景名胜,但不是“第一”,所以旅游吸引范围不是世界性的或是全国性的,只是区域性的,它们在竞争种较易失去竞争力,生命周期进入停止或者衰落阶段。要延长生命周期,有两种方法:一是开发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二是如果没有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就只能通过利用广告,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等方法,保持良好的旅游形象来延缓衰退。
三,喀斯特洞穴旅游地,这类旅游地往往没有探察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孤立洞穴巩固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就持续在这一水平发展;如果是在旅游热线或者镶嵌在著名风景区的,则其巩固和停滞阶段较长,不会很快衰落,在开发此类旅游地时要注意:1)在同一地域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洞穴进行开发2)旅游投入以满足基本游览条件为准则,不宜在游客量下降时进行大规模投资3)当游客量下降到低于门槛游客量时,维持不了管理费时,考虑关闭洞穴。
(具体参考书第六章第二节)
22.试述旅游空间竞争的理论模型(名词解释)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里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发再组织。

一般来说,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主要产生互补的作用。但由于旅游者旅行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同,因而也产生竞争。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可以用引力模型来分析:两个旅游地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与它们的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在同一地域内,距离的因素往往起比较小的作用。因此,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由吸引力造成的。

23.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特点
一,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竞争
(具体例子:皖南三大名山)
二,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主要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
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替代性竞争
(具体例子:云南路南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

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1、分析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定义: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重要性: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得到完善,带来更多的商务会议和国内外交流的客人,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同时城市能提供非城市地区所没有的娱乐文化设施,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旅游开始城市化,城市成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所以城市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

2、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基本原则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城市整体塑造;形成主题与特色;突出核心要素

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形象、活动、设施、景观与环境、氛围、服务吸引

3、RBD的概念及类型

中心商业区(CBD) 城市和区域的中心地带,它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可达性和拥挤程度,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RBD 城市游憩商业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之间,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类型:大型的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4、主题公园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类型:以主题内容划分:(日本)花卉园艺,保存文化历史,异国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特征,博览会和博物馆,童话幻想和科学以及宇宙;(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童话幻想和科学宇宙,动物观赏,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文学文化遗产,影视文化

以吸引范围划分: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具有区域吸引力(美)或者国家吸引力(欧)的主题公园,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以规模大小划分: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微)型主题公园

5、主题公园的特点。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和高消费

6、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4、空间集聚和竞争5、决策者行为(投资者和政府)(需要看书)

关系: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包括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行为,客观方面又分为两个必要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个限制条件——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以及空间集聚和竞争,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只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主题公园的开发才会成功。不具备客观条件因素,主题公园注定要失败;客观因素具备了,但主观条件因素与之不协调,也难成功。

7、RBD与CBD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在区位选择上,CBD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景点。

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状设计。

联系:RBD是从CBD功能上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1、试述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它分为以下两大类:

基本容量

旅游心理容量:在不降低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的条件下,既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旅游感知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自然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旅游接待地区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非基本容量: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景点旅游容量、景区旅游容量、旅游地容量、区域旅游容量

2、何谓基本空间标准,其物理意义如何?

基本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物理意义:每单位空间上所能容纳的合理人数。

3、简述旅游心理容量与旅游资源合理容量的关系。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大量,即地域在旅游者满足程度最大时的旅游活动承载量。

实际上,旅游资源合理容量的观念也主要是考虑旅游者感知的满足程度--旅游者平均满意程度最大时旅游场所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被视为旅游资源合理容量值。

因此,旅游资源合理容量事实上和旅游心理容量(旅游感知容量)是同一个数值。

5、试述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及其测量方法。


决定因素:内部旅游设施;外部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


6、试述旅游的生态容量及其量测方法。

无须由人工处理方法处理部分旅游污染物的旅游地


用了人工处理污染的方法


并非所有类型的旅游地皆存在旅游的生态容量,人造的大规模旅游吸引物或文物古迹没有

7、简要说明旅游饱和与超载的基本类型。

旅游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

旅游超载: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超过其极限容量。

基本类型:周期性和偶发性超载和饱和;长期连续性和短期性超载和饱和;空间上的整体性和局部性超载和饱和

8、试述旅游饱和与超载对环境和设施的影响。

消极影响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践踏后果。在旅游饱和与超载时,旅游活动场所承受的超出其正常容纳能力和旅游活动量,仅由于旅游者脚踏量的急增而伴生的对旅游场所的重力压力和磨损,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对水体的影响。在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地,旅游饱和与超载的后果,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对旅游地水体的污染。

噪声。旅游饱和与超载使旅游者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造成旅游者心理上的不满足,还会使动物被迫迁徙。

对设施的影响。旅游饱和与超载会给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造成很大压力。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损害,但长时间持续会给设施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9、简述LAC理论。

LAC理论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用于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理论。基于五点认识。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不仅应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设定极限,还要为游客的体验水准设定极限,同时将它作为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一个替选方法。(实施步骤PPT)

10、谈谈你对旅游景区容量概念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应用的看法。

旅游景区容量又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规模的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的最大值。

环境容量的意义在于一旦超过这一数字,旅游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及时恢复的损害。低于这一数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限、可承受的、可控制的。

11、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

a)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采取的有效方法,一般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的旅游者陈述已经发生过的旅游超载现象及其环境后果,并预测当年旺季可能出现的旅游流量和超载情况,从而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行为

b)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这一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

第九章 社区旅游

1、试分析社区旅游、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社区旅游:以社区为资源,把社区作为产品出售的一种产业;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旅游产品,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

社区参与: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社区增权:通过社区增权,社区能实现很好的发展。必须用法律的增权代替传统的增权。包括经济、心理、社会、政治上的增权与去权。

2、试述中国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

特点:注重经济利益诉求;被动参与(在观念上,农民被歧视,在土地征用上,农民没有主动的决定权,在政策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行政管理上,是被管理的对象);社区力量薄弱

成因:民主化进程;NGO和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较低;旅游发展阶段;土地所有制不同

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中国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旅游发展阶段等深层因素无法对社区旅游发展提供重大帮助时,占主导地位的政府对旅游的理性决策、规范管理和注重民意就变得至关重要;应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强势主体往往主观认为社区是可以任意被决定的;社区的参与能力是可以成长的

3、试述社区增权与去权的表现

4、谈谈你对社区能力建设的看法

提高参与度的路径:政府有限主导;社区能力建设;合同制约与法制规范;第三方力量介入

社区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有:推行参与式发展;加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育社区组织和社区精英;发挥基层行政组织新的动员能力

5、试分析社区旅游中利益相关者及社区参与旅游的有效模式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由外而内


第十章 新兴旅游

1、简述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异同

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区别,归纳为以下两点:生态旅游既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环境效益;传统旅游倾向于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传统旅游忽视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护环境和对维护当地正常生活承担义务的同时,仍能把商业性的旅游业与旅游地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保护性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谋求当地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使旅游业与当地社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不利于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地居民公平地获得分享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也是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内容之一。

2、谈谈你对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看法

遗产属性:稀缺性;保护要求的长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实质上是旅游产业影响下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博弈造成的不同关系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试述事件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

类型:特殊事件:发生在赞助主体或举办主体日常进行的项目或活动之外的事件,具有一次性或者非常性的特点;节事、标志性事件:是一种重复举办的事件;重大事件(看书P255)

4、谈谈你对温泉资源管治的看法

温泉水的水权:社区自治、权力主导、民营资本主导、地方行政主导

5、试论葡萄酒旅游和茶旅游之间的关系

茶、葡萄酒均位居世界三大饮品之列,并分别为东、西方世界的重要文化元素和符号。随着旅游的日益大众化,茶和葡萄酒各自与旅游业密切结合而形成了茶旅游和葡萄酒旅游。其中,葡萄酒旅游是建立在访问葡萄酒产区愿望上的特殊兴趣旅行,或旅行者有其他的旅行目的,但同时也被吸引到葡萄酒产区或酒厂的行为,它是“以访问葡萄园、酿酒厂、葡萄酒节庆和葡萄酒表演秀,并以品尝葡萄酒,或体现葡萄酒产区特色为主要动机的旅行”[2]。茶旅游则是“由于对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的兴趣而产生的旅游活动”[3]。茶文化为我国国内一大文化热点,由此而兴起的茶旅游更是一条人文历史丰富,自然风光旖旎的旅游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人文资源,因此备受瞩目。

第十一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这些特性对旅游开发的意义怎样?

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2、旅游与环境有哪几种关系

独立关系:旅游和环境各自发展,互相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

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支持,彼此受益。

冲突关系:当旅游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发生了冲突。

3、旅游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又如何?

自然环境:对植物的破坏;破坏水环境;对大气的污染;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旅游对地质的危害

人文环境:旅游开发对风景区的影响·建筑污染(不合理建筑破坏景观)·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旅游开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4、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社会

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热情-冷静-不满-敌对-最后,旅游业发展之初,欢迎→游客激增,本地居民特别是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不满甚至憎畏。

示范效应: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对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因旅游者的介入给旅游地居民带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当地居民素质的提高:语言、商业、手工业;影响经济意识;促进非农化进程,提高生活水平,失真的高消费现象影响;出现国际性和国内移民

新殖民主义:对旅游业的依赖产生殖民经济现象:放弃关税、放松管理、珍稀资源牺牲、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地位不平等;旅游开发产生利润的大部分流失;外来管理人员与本地员工、居民地位的不平等;语言、生活习惯等殖民地特征出现

旅游和社会道德:助长色情业;助长犯罪;助长赌博

还有宗教、语言、乡村城市化、健康

文化

旅游与文化的变迁和交流:交流-融合(两种不同文化接触)

旅游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

商品化和舞台化的真实:文化商品化;文化表现形式的舞台化

积极:有助于文化隔阂的消除,促进跨文化交流,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复兴/衰退

消极:文化商品化严重。

34.旅游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旅游与植物、旅游与水质量、旅游与大气质量、旅游与野生动物、旅游与地质。

人文环境: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35.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社会影响:示范效应、旅游地居民态度的变化——从欢迎到憎畏、旅游与新殖民主义、旅游和社会道德、旅游与宗教、旅游与语言、旅游与乡村城市化、旅游与健康。

文化影响:旅游与文化的变迁和交流、旅游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旅游与文化商品化和舞台化真实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1、 试述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1)按时间划分:远期规划:10年以上 中期规划:5-10年 近期规划:2-5年 短期规划:年度计划

2)按性质划分: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开发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项目规划)

3)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旅游规划 国家旅游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 亚区旅游规划 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设施用地规划 设施设计和特别研究

2、 旅游规划有哪些组成要素?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其他基础设施;社会因素

3、 区域旅游发展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应如何发展?试分析昆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的区域旅游发展类型及发展旅游业的战略。

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优良、区域经济背景好 全方位开发 北京、西安、厦门、杭州、苏州

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较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国家扶持,适当超前开发 张家界、黔东南

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保护性开发 丽江、九寨沟

资源价值低、区位条件良好、区域经济背景好 保护古迹或人造高级别旅游资源 深圳、武汉

4、旅游线路分为哪些类型

1)特征分:包价旅游的一揽子设计;散客旅游线路(包括拼合选择式线路、跳跃式线路)

2)区域分:大中尺度旅游线路设计;小尺度旅游线路设计

3)旅游者意愿分:周游型;逗留型

经济型观光旅游线路,经济型度假旅游线路;

豪华型观光旅游线路,豪华型度假旅游线路。

5、试述旅游路线设计的理论原则。

1)影响因素: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因子

2)理论原则: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法则 旅游者成行的条件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满意评价的条件

6、常用的旅游解说模式有哪些?

信息流向模式IFM 传递者-信息-接受者沟通模式SMR(看书)

8、旅游宾馆选址有何意义?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各考虑什么要素?

意义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

5个模式

1.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风景区或非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2.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与风景区或旅游点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3.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4.在一日游范围内,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若出现新的可留住旅游者的中间机会,可在此选址。

5.活跃的节事和会展活动还能弥补区域缺乏传统旅游资源的优势,从而使该区域成为宾馆选址的良好选择。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具体位置的确定即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6个因素:交通因素;旅游资源因素;土地费用因素;扩建因素;集聚因素;城市规划因素

35.旅游交通运输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
航空旅游交通
优点:快速,省时,可跨越各种天然障碍
缺点:成本高,能耗大,机场土地限制,经济距离限制,机场利用率问题
铁路旅游交通
优点:运载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系数高,环境污染小,可欣赏沿途风景,速度也不断提高中
缺点:速度限制,舒适度限制,修建铁路造价高,受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不能短期内修建延伸
公路旅游交通
优点:灵活性大,能深入旅游点内部,岁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能随时停留,扩大旅游范围;公路建设投资少占地少工期短见效快
缺点:运载量小,速度一般不如火车(高速公路除外),可变成本高,费用高,受气候影响大,只适合短途短期旅游
水路旅游交通
优点:运载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沿途可以欣赏江岸景观,安逸和舒适
缺点:地理走向和水情难以全面控制,轮船速度限制,速度,准时性,连续性和灵活性不足
特种旅游交通
优点:旅游区,景区内交通,为了游客安全和节省体力,娱乐,体育,辅助和特种欣赏
缺点:————




1、旅游与交通的关系怎样?

旅游交通: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在现代交通业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推力的同时,现代旅游业也为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需求拉力,旅游与交通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在发达国家是先建设超前的交通体系,再发展国内国际旅游;发展中国家是为了弥补贸易逆差,超前发展国际旅游业,但是交通水平不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试述交通运输成本和价格与旅游的关系。

运输成本和价格是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价格结构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进而影响了交通流量。

运输成本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同的运输方式,其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不同。相对而言,铁路的固定成本比公路的固定成本高,公路可变成本比例较大其竞争性较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比率是旅游交通重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各类旅游交通形式对旅游开发有什么意义?

航空旅游交通:为远距离和国际间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铁路旅游交通:较大规模开展国内旅游的关键因素

公路旅游交通: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短途运输方式,未来旅游活动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旅游区内部必须有公路系统

水路旅游交通:内河航运,沿海航运和远洋航运,江河两岸往往是旅游资源集中的地方,所以需要水路交通

特种旅游交通:提升景点景区内的旅游方便程度,丰富旅游内容等

5、简述索道特种旅游交通利弊和规划建设原则。

优点:输送游客,提高通达能力;运送生活物资,增加旅游区接待能力;提高游客舒适度

缺点:破坏风景区景观;有一定安全隐患。

原则:经济原则,与景观协调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地理学   旅游地   旅游   旅游活动   旅游者   旅游资源   课后   完整版   习题   模型   容量   评价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