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时期,女子内衣经历怎样的演变,和现在有何不同?

内衣是服饰的一个重要品类,女性内衣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衣最早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身体。至唐宋时期,与男性内衣相比,女性内衣的审美艺术更加引人注目。

女性内衣并不仅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纤巧且做工精致的内衣已经成了女子女性美的象征,人们对女子内衣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并向其中赋予更多文化、功能方面的内涵与要求。至现代,内衣更是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

唐代女性内衣的形制、色彩、纹样与穿着方式受外来文化影响,呈现出宽大通透、雍容华丽的特征,展现的是一种大气磅礴的美。到了宋代,胡风渐消,女性内衣形制纤小、色彩淡雅,呈现出拘谨保守、清淡自然的风格。

唐宋时期女性内衣的演变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服饰演变的直观反映,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相对稳定,妇女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相对比较发达,重视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整体文化氛围相对比较宽松;而宋代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女性参与政治的情况明显减少,经济上由于长期的战争支出导致积贫积弱,此时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的主流,统治者大力加强思想专制。

导致唐宋时期女性内衣在各方面呈现差异。女性内衣作为女子贴身穿着的衣物,不仅具有着遮羞的作用,更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唐宋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内衣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覆上身”式内衣;由袒胸露乳到含蓄拘谨

对唐宋时期女性人物画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女性“覆上身”式内衣风格变化极为明显。唐代女性多穿着色彩艳丽的“覆上身”式内衣,以袒胸装和诃子为主,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与《颂经图》中的女子所着的内衣皆为诃子,榆林窟第25窟主室北壁上《弥勒经变图》中的诀别图中两位女子所着则为袒胸装。这两种形制的内衣最大特点便是“半露胸”,这种特点与唐代整体服饰风格是十分相符的。

妇女身材丰腴,穿着此类“覆上身”式内衣,方便展现出女子漂亮的胸型,更易于凸显女性曲线。袒胸装和诃子的出现强调了女性对身体自由的向往,表现了女子对塑造人体美的追求。宋代女性“覆上身”式内衣出土实物较多,主要包括“抹胸”与“裹肚”,这两种内衣形制各不相同。

通过命名推测,“抹胸”侧重于保护女子前胸,形制为颈部腰部系带的方形或梯形,“裹肚”则起着横裏腹部的作用,形制以方形为主。与盛唐不同,宋代人物画中极少大幅袒露胸部,比较流行抹胸外搭褙子的服装搭配方式。

宋代画作《中兴瑞应图》《瑶台步月图》《招凉仕女图》中的上层社会女子皆上着抹胸外套褙子,前襟敞开,露出部分抹胸。综上所述,唐代女性较为开放,女性热衷于展现自己的身体之美,喜好袒胸露乳的穿着方式;宋代女性则相对比较保守,极少大幅袒露胸部,多在抹胸之外搭配褙子。

二、“覆下身”式内衣;由外着胡裤到内裤外裙

对唐宋时期女性人物画进行分析,可知女性“覆下身”式内衣的穿着方式发生了改变。古代裤子是用来遮羞的,不可外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裤子逐渐外衣化,唐代的“女着男装”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唐代社会观念开放,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唐代女子常着波斯裤、西域式样袍服、回鹘装与吐蕃服饰等,此类服饰带有丰富的异域文化特征。如阿史那忠墓的《捧果盘男装女侍图》所示裤子裤脚收口,裤口搭配花边,房陵公主墓的《托盘执壶侍女图》中的侍女也穿着条纹图案的裤子。由于唐代之前女性并没有自己的裤装,故称此为“女着男装”。

这样的穿着方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具开创性的。到了宋代,国家与外夷战争不断,加上宋代理学思想的盛行,统治者对与少数民族的来往持反对态度,禁止人们穿着胡服,裤子便甚少出现在宋代女性人物画中了,如《瑶台步月图》和《招凉仕女图》中的女子皆着长裙至足面,端庄儒雅,无法得知内部裤装的形态。

然而我们可以从宋代佚名作品《搜山图》中窥探一点端倪。此画隐喻了宋代汉族与北方侵略者的冲突,被追杀的妖物隐指宋代统治者与嫔妃、大臣、宫女。图中有一女子由于慌忙逃命不慎摔倒,鞋子甩掉一只,即使是如此紧急的时刻,画家也没有使得内裤大面积暴露,反而只露出一点绯红色裤腿,正如周锡保所述:“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常露在外面的,外面加束以裙子,束裙大多长至足面。”

通过研究可知,宋代女子即使穿着一条合裆裤,也要在外面套上几件开裆裤并在最外穿着裙子作为掩饰,南宋黄昇墓出土的宋代女尸便是内穿贴身裆裤、外罩开裆裤并最外着裙的。

综上比较,由于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加上异域胡风的影响,女子并不像前代般在意人体羞耻观念,唐代成为了女裤外衣化的转折点。而宋代由于统治者的思想专制,女子坚持裤“遮掩私处”的理念,认为“裤裆”不可外露,遵循原始的内裤外裙的穿着方式。

三、“覆足部”式内衣:由自然形态到纤巧翘头

一般认为唐代妇女不缠足,宋代缠足之风开始盛行,这使得女性“覆足部”式内衣的形制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由于古代人民对内衣的避讳,唐宋时期人物画中并未对“覆足部”式内衣进行直观的描绘,然而我们可通过女性裙装的长度变化进行侧面分析。

对唐宋时期人物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唐代仕女图》与《捣练图》中的女子大多数长裙曳地,没过脚面,站立的女子裙摆堆叠在地面上,行走的则拖着长裙摆迤逦而行。

而宋代的《瑶台步月图》、《招凉仕女图》、《宫女图册页》中的女子裙摆则刚刚及地,《宫女图册页》中的女子还露出部分纤足相较唐代女性裙装长度更短一些。宋代缠足的女子黄昇所随葬的裙子通长为70-87.5厘米,平均为83.19厘米,与前文所述的女子裤长基本一致,故可确定宋代女性裙长不拖地。

据此推测,唐代妇女多不缠足,女子以长裙曳地为美,而宋代女子开始缠足,以纤足为美,裙长较唐代短,方便行走之间露出纤足,目前宋代出土的裙子大都不长极有可能与此有关。唐诗宋词中对女性“覆足部”式内衣的描写各不相同。李白诗中所述的鸦头袜便是一种分趾袜,能穿着这种形制袜子的女性显而易见未曾缠足。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曾以《咏袜》为题,云“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其中的“玉笋”具有纤细白嫩之美,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手和脚,而学者对“裹轻云”几字所代表的含义则看法不一,部分专家认为此诗指的是“妇女用布带缠足的情形”,元代的周达观便认为此为女子缠足的证据。

与此相反,赵丰教授认为这里的“裹轻云”指裙摆,跟裹脚布并无关联。对此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唐诗中“纤纤”二字说明唐代诗人已有对纤细玉足的欣赏之意。至宋代,诗人开始热衷于使用“弓”、“小”、“窄”、“纤”等字词表达对纤细小巧的袜子的喜爱之情,如“一钩罗袜素蟾弯”、“衫袜金莲小”等。

可知,相对唐代诗歌而言,宋代与女袜有关的诗词中,有明显强调女子脚型的时代特征。唐宋时期“覆足部”式内衣的出土实物在形态上也有所区别。

现存的唐代出土的红色绫地宝花织锦绣袜整体形态与现代的袜子十分相似,并没有缠足迹象,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七双罗袜可以看出,宋代女子的足部形态与唐代相比形态变化明显,整体形态瘦削,脚尖翘起,这种形态正如《搜山图》中的所绘的女子脚尖翘起的形态,正所谓“窄弓弓半弯罗袜尖”。

但宋代的女子纤足形态与清代的三寸金莲相比,存在明显的的区别,可见宋代之后的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对纤足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唐代“覆足部”式内衣为自然形态,然而由唐至宋大众审美由崇尚微胖到以瘦为美,人们更希望女子娇小、苗条、娉婷袅娜,故纤纤玉足受到欢迎,再加上缠足的兴起,使得宋代女性“覆足部”式内衣呈现出纤细弯弓的形态。

内衣最早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身体。至唐宋时期,与男性内衣相比,女性内衣的审美艺术更加引人注目。女性内衣并不仅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纤巧且做工精致的内衣已经成了女子女性美的象征,人们对女子内衣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并向其中赋予更多文化、功能方面的内涵与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唐宋   内衣   女子   形制   抹胸   宋代   唐代   形态   穿着   时期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