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顾诸“境会亭碑记”释文及始建年代争议


在长兴顾诸与宜兴交界处有境会亭,据传境会亭始建于唐代,为督造贡茶时,湖、常两州剌史每年在此聚会;分山造茶、品茗赋诗,规模浩大,热闹非凡。时任苏州剌史的大诗人白居易,当闻得常州贾剌史、湖州崔剌史在悬脚岭境会时,羡慕之余,即兴赋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愁人。

境会亭

然而近日在释读刊立于民国二十六年《境会亭碑记》则有不同记载,对于境会亭始建年代存在争议。附上释文,以供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究、考证。

纪念碑(额) 境会亭碑记

​碑高73厘米,宽42.5厘米,厚14厘米,刊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碑首右下角略残。

释文如下:

記念碑(額)

境會亭碑記

亭之矗立于啄木巅,而以“境會”名者,盖江浙官吏相會扵邉境而止也。建始于南宋年間,代有興廢;至前清咸豐時,盡毁扵燹。每值雨雪侵襲,徃来行旋(旅)負荷者經此峻滑,絕無避息之所,農工商苦之。逮壽根之先人胡公天貴出,目擊負販瘁状,心為之惻,爰邀集地方同志勇公順銓、邵公盤生、應公訓庚,集資興築,扵光緒三十四年春告陵(竣)。亭内四週橫繞木檻,便負重者息肩休憇,免跋越長途者冒撼風雨,濕衣釀疾,避坐霽行,實恵被人衆且久遠。茲四公之哲嗣復集資重修斯亭,以完先君末竟志願;在胡君囗根、勇君錦法、邵君寶榮、應君瑞榮,尚知繼承父志,克盡孝道,宏斯善舉,而霑恵之遐迩人士,更宜追報。衡宇依然,四公先去,無所崇拜,祗得勒四公姓名扵石,藉誌不忘。恐久磨滅,復建菴一間,題為“大開正”,以障護之。其洋由長、宜両邑士紳捐輸繼成之,並垂不朽。

邵公盤生、胡公天貴、勇公順銓、應公訓庚之神位。

中華民國念六年冬立。

根据已故谢文柏先生编著《顾诸山志》中“顾诸大事纪”记载“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在银山南石壁袁高题字的下方刻石题名,事涉修贡,并在啄木岭建境会亭。”与现存于境会亭侧的民国二十六年立《境会亭碑记》中“亭之矗立于啄木岭……建始于南宋年间,代有兴废”存在争议。境会亭到底是始建于唐贞元间还是建始于南宋年间,尚需进一步考证。

附顾诸茶山大事记:

周敬王匄六年至二十五年(前514前495),吴王阖闾派弟夫概到今长兴筑城和沿太湖筑“三圻三城”,并到今顾渚山一带察看地形,认为这里“原隰平衍,可为都邑之地”。遂得名“顾渚”。顾者,看也;渚者,水中陆地也。也许那时太湖之水尚未退出。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项羽微时与叔父“避仇”在吴(今湖州弁山),曾到顾渚山区,故留下圣宫井、霸王潭等名胜古迹。

唐永泰二年(766),常州刺史李栖筠邀请陆羽到义兴考察茶叶,陆羽品尝了顾渚山的“佳茗”,认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始进万两。遂为“任土之贡”。

大历五年(770),与宜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并在顾渚山麓建贡茶院,始贡紫笋茶500串(斤)。

大历八年(773),湖州刺史颜真卿,因茶事在顾渚山明月峡书“蚕头鼠尾”碑 146 字。后因“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此行,还在明月峡口牛板桥“步月赋诗”,后人建桥纪念。

大历九年(774),颜真卿应长城(长兴)县丞潘述之邀,率皎然、陆羽等十九名士至长兴城西竹山寺潘氏读书堂,作诗联句;今存颜真卿书《竹山联句帖》。

兴元元年(784),湖州刺史袁高在顾渚山“修贡”,作《茶山诗》连同3600串紫笋茶,呈送德宗皇帝,并在银山(白洋山)刻石题名。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贞元五年(789),皇帝诏命湖州刺史,将紫笋贡茶于清明前递送京都长安,谓之“急程茶”。

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在银山南石壁袁高题字的下方刻石题名,事涉修贡,并在啄木岭建境会亭。

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李词,因紫笋茶贡额剧增,贡茶院原设施“隘陋”,而扩建重修。将东廊30间作贡焙院,置焙百余所,工匠千余。并乞武康吉祥寺匾移此,贡茶院平时由寺僧管理,实行贡茶与佛茶之“合一”。

宝历二年(826)三月,苏州刺史白居易,作《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以诗遥祝。

开成三年(838),湖州刺史杨汉公,率文士崔待章、马祝州唐从礼及子侄辈至顾渚山悬臼岕,刻石题字。时值二月中,正是贡茶时。

会昌三年(843),湖州刺史张文规在顾渚斫射岕底五公潭刻石题名,石刻保存完好。并在此建斫射亭,撰《斫射神庙顾 记》。

是年,顾渚紫笋茶贡额达18400斤。

大中五年(851),晚唐著名诗人、湖州刺史杜牧,带了全家及 幕僚李郢到顾渚山修贡,并在银山袁高、于頔颇题字的右下方刻石题名。同时作五言长律《茶山诗》等四首。

大中八年(854),湖州刺史郑颙,奉敕重修贡茶院。

咸通七年至八年(866-867),田园诗人陆龟蒙在与皮日休的顾渚唱和诗中写道:“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说明此时紫笋茶尚在作贡。

北宋初年(961),吴越归命,郡始修贡,顾渚紫笋茶贡100斤,金沙泉一银瓶。

开宝中(969-977),《夷门广牍》窦仪以新茶饮予,味极美。奁面标云“龙坡子茶”。“龙坡”是顾渚之别称(今名龙头上)。

南宋绍兴八年(1138),龙图阁直学士、湖州前知汪藻,携友和从子游顾渚山悬臼岕,在南支岕石壁上刻石题名。

绍兴三十二年(1162),会稽韩允寅、武林钱孜等人,在顾渚山悬臼岕霸王潭南石壁刻石题名。

元至元十七年(1280),南宋亡,顾渚贡茶院移至水口,并改名为磨茶院(清晖轩)

元末,贡紫笋茶3斤,续增芽茶90斤。

明洪武六年(1373)春,工部主事、长兴知县萧洵,到顾渚召集寺僧,重修贡茶院息躬亭、金沙池(建礼泉亭)、清晖轩,制备笼焙之器,为明年贡茶作准备,并于八年在吉祥寺屋壁书《顾渚采茶记》。

明洪武七年(1374),顾渚山贡芽茶10斤。

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革罢”团贡茶,只贡蒸青茶芽2斤。岁贡南京,焚于奉先殿。

永乐三年(1405),顾渚山有官茶地一亩八分,采茶童子14人,每人每年一斤,加上谢公、尚吴等七区共纳贡干茶30斤。

清顺治三年(1646)春,长兴知县刘天运,因“山寇”未靖,茶地(顾渚)榛芜,呈报浙闽总督张存仁,紫笋茶遂“豁役免解”。但长兴知县为讨好皇帝,仍按明制,每年贡紫笋茶 30斤。

嘉庆六年(1801)旧历三月十六日,湖州候补知府、长兴知县邢澍,陪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少詹事钱大昕及其弟大昭和友六人在顾渚山考察,作《顾渚春游图并序》,留下诗作多首。


注:碑文中第三字“矗”为书法异体字,“直”下四点,两点代表重复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长兴   碑记   建始   竹山   芽茶   金沙   太湖   宜兴   湖州   大历   常州   刺史   知县   石壁   南宋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