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娶宋美龄,不愿当黄埔校长,将美人与江山皆拱手让给了蒋介石

在阅读文章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小蔡菜籽油

编辑丨小蔡菜籽油

前言

1927年12月1日,上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的主角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宋家贵女宋美龄,新郎则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

婚礼程度十分豪华,先是举办基督教式的婚礼随后举行中式婚礼,蒋介石一时间之间风光无两,春风得意。和在上海颇具威望的宋氏家族相比,蒋介石可谓是“底层的人”他与宋美龄的结合,简直就是攀上高枝了。

不仅如此,蒋介石之前还娶过妻子,宋美龄的母亲和哥哥面对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一开始也是十分反对的。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并没有预定的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的“禅让”,蒋介石也不会有事业婚姻双丰收的情况。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就是孙中山先生麾下的得力干将,同时也是宋美龄的“干哥哥”谭延闿。期初,孙中山先生十分看好谭延闿并想让他胜任校长一职,甚至还想介绍自己待字闺中的小姨子给谭延闿。

如果他接受了这样的安排,那么现在也就没有蒋介石什么事情了。面对这样巨大的利益诱惑,为什么谭延闿拒绝了,他和孙中山、蒋介石和宋氏贵女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01 错失状元

谭延闿是名门之后,出生于杭州,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生,父亲谭钟麟更是而立之年考中进士,官拜陕甘总督。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谭钟麟就在后方为其保驾护航,给前线将士运输粮草,后勤工作做的十分好,可以说收复新疆也有谭钟麟一份功劳。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功劳,谭钟麟在之后被任命为史部尚书、闽浙总督等高位。无论是在朝在野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相信谭延闿的成长也是十分顺利。其实不然,谭延闿是谭钟麟家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妾室,在当时封建礼教之下的名门望族,妾室的地位十分卑下,谭延闿还是一个庶子。

好在谭钟麟给儿子们的教育十分看重,即便谭延闿是庶子,也让他和其他儿子们一起上学,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母亲身为妾室是不能与丈夫同在一张桌子吃饭,不仅如此还只能站着,在旁边伺候,等用餐结束才能吃一些残羹剩饭填饱肚子,李氏不想儿子和自己一样。

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抚摸着谭延闿的头,告诉他“你自幼聪慧,你爹也很赏识你,你只有努力读书考取了功名,为娘才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啊!”母亲的话深深触动了谭延闿。

想着自己与母亲在谭家仰人鼻息过日子,他不理解为什么,一颗反封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深耕,只待来日爆发。面对眼前的困境他深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有所出路。

谭延闿不负所望,在一众的谭家子弟当中脱颖而出,他更是写的一手好字。在他十三岁那年考中秀才,二十二岁考中举人,次年更是连中三元。谭延闿这一壮举更是创造了湖南二百多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就连他的恩师翁同龢都说他是“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要知道翁同龢可是光绪帝的老师,对谭延闿有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其的优秀程度。1904年,风华正茂的谭延闿正直二十四岁,那年高中贡士,原本他还在为殿试准备,万万没想到,在慈溪见过谭延闿的文章之后,骤然脸色大变。

仅仅是因为谭延闿和谭嗣是同姓,两人又是同乡。慈溪怕两人有渊源,大怒道“此子或与叛臣有交集,不可用。”就这有望取得第一名的谭延闿只取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的成绩。单单是因为姓氏就断送了他的前程。

虽然丢掉了状元之位,但是他还是以进士的身份得到了一官半职,这样的情况俨然令他十分寒心,于是谭延闿愤然辞官,自请回乡,开办教学教书育人。就算错失状元,他也是湖南百年以来难得的进士。再回乡的庆功宴上,父亲谭钟麟想到什么对着站在一旁的李氏高声宣布“李氏可入座吃饭”。

看着母亲因为自己扬眉吐气,谭延闿的内心并没有多开心,他深知想要打破这样的封建制度不是易事。这是为母亲争取来的最好的方式了。

02 春风来了

虽然谭延闿生长在封建礼教下的名门望族当中,但是从小的生活经历告诉他,封建社会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尤其是在因为姓氏错失状元之后,他对清王朝心灰意冷。这也成为了他想要革命,推翻清朝的导火索。

在清末时期全国各地都刮起了改革的热潮,湖南这个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地方,成为革命发展的最好温床。这里的百姓们长期生活艰苦,因此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谭延闿致力于改革,不断活跃在守旧派和革命派中间。因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守旧派见他如此出身也不好说些什么,就这样他成为两派之间的粘合剂。

新政权需要一名掌舵人,革命派和守旧派不约而同都推选谭延闿胜任,1912年他出任湖南都督,并加入了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次年参加了第二次革命,在一阵“讨袁”的热潮当中,谭延闿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

1916年,谭延闿的母亲生病去世,他本想用自己现在的职位给自己的母亲风光大葬,不料却在抬棺出门的时候遭到了族中的反对。原因竟是按照封建礼制妾室出殡是不能走正门的,在谭延闿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族长还是不答应甚至恶言相向。

这彻底惹恼了谭延闿,他仰卧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喊“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最终他用这样的方式帮母亲赢了尊严。此后他想推翻这封建社会的想法更加强烈。

1917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段祺瑞妄图想要取而代之,并且叫嚣着毁弃民元约法,解散国会。孙中山面对这样的独裁,高举护国大旗,向各界的名士呼吁“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根本,望诸君挺身而出,救此危局。”

在经历这样的动荡之后,谭延闿决定在乱世当中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面对孙中山的义举,他决定投靠孙中山,在1922年再次加入国民党。在混乱浑浊的政治环境之下,谭延闿这样存有文人风骨的人,寸步难行。

不是被排挤就是被撤职,这让原本还颇有报复的谭延闿郁郁不得志。时常找到朋友喝酒谈心。期间还抱怨道“孙中山只是一个没读过书,只会讲外国话的革命党,他懂什么,能搞出什么名堂。”

在一次全国提出“联省自治”的想法后,谭延闿也觉得这个想法十分不错,他主张“湘人治湘”。本意是觉得自治更了解自己本省的状况,他觉得就算没有连省,自治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孙中山听了他的我想法先是给予肯定,随后又说道“联省自治”归根结底还是军阀们割据地盘搞独裁的借口罢了,他们是在打着“联省自治”的名号,行“裂土封疆”的实质。孙中山的话语一下点醒了谭延闿,他猛然发现原本以为的“没文化的革命党”,竟然也有如此见解。一时之间不禁有些惭愧。

随后的日子里面,谭延闿坚定了跟随孙中山搞革命的决心。无论是南下广州还是去上海,他一直待在孙中山身边。

03 蒋宋联姻

1924年,谭延闿和蒋介石合作将陈炯明发动的叛乱击退,这已经是两人的第二次通力合作。两人都是孙中山麾下的大将。坊间更是认为这样合作默契的两人真是总理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在成立黄埔军校之初,孙中山就考虑过校长的职位究竟是谁来胜任,他更欣赏谭延闿的品行,再加上谭延闿在家乡开办有学堂,经验丰富。因此他心里面更偏向于让谭延闿胜任校长之位。他询问谭延闿的意见,可是谭延闿生性豁达,酷爱书法并不是所谓的野心家。

再加上谭延闿看到眼前局势已经有所变化,封建社会已经破除,人们的生活有人走向富足,于是他以能力不足,委婉的拒绝了孙中山的好意。就这样校长的职位兜兜转转就落在蒋介石的身上,孙中山看到谭延闿独身多年,年近40岁,不寻花问柳也不取续弦,便想为他张罗婚事。

他将目标瞄准在自己刚回国的小姨子宋美龄身上,想要给两人牵线搭桥。谭延闿深思熟虑一番后还是决定婉拒,因为他和发妻感情极深,发妻一直默默支持支持自己的事业,在母亲病重时更是衣不解带的照料。积劳成疾的她最后因病去世。

发妻留下遗言想要他认真照顾子女,再加上谭延闿母亲的经历让他遵循一夫一妻,面对另娶她人有点不能接受。虽然不能迎娶宋美龄,但是考虑到不想要驳了宋家的面子,他决定和宋美龄结为异性兄妹。就此宋美龄多了一位“干哥哥”。

谭延闿婉拒相亲之后,可把蒋介石高兴坏了,他接着汇报工作的间隙向孙中山说出自己的心意。随后对宋美龄发去猛烈的追求。孙中山出面充当媒人,没想到宋家对于这门婚事全员反对。

蒋介石知道宋母喜欢谭延闿,于是央求谭延闿去当说客,在其撮合之下,宋家人渐渐对蒋介石的影响有所改观。因为宋母是基督信徒所以对于女婿的品质要求十分高。她提出两个条件其一就是让蒋介石断绝之前的婚姻关系,其二就是让蒋介石入教。

蒋介石爽快答应,最终抱得美人归,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总结

随着谭延闿年岁的增长,他越发无心政治,解甲归田过上隐居生活。不仅走街串巷吃遍美食,更是陶冶情操,有着一手好看的毛笔字。1930年9月,谭延闿的老年生活在一顿饱餐之后走到头了,突发急症去世。

回顾谭延闿的一生,虽然出身封建名门,却有着出淤泥不染的可贵精神。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值得大家学习。

最后大家对于这件事,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黄埔军校   蒋介石   守旧派   慈溪   校长   名门望族   封建礼教   发妻   江山   封建社会   进士   湖南   婚事   状元   婚礼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