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13岁就出名的天才型贵族选手,为何沦为长居蛮荒的囚犯?

柳宗元,字子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柳宗元老家是河东的,所以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为官终柳州,又叫他为柳柳州。


众所周知柳宗元他是一个诗人,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是编故事的一把好手,典型的段子王!有些故事你可能也听过。

比如《黔之驴》的故事:在贵州新来了一只驴,刚开始又跳又叫,老虎没见过就很害怕。后来发现它只会这招,没啥本事,就直接扑上去把它咬死了。


成语黔驴技穷,就从这儿来的。除了这个,蜀犬吠日、粤犬吠雪等表示少见多怪、没什么见识的成语,也出自柳宗元的寓言故事。


等等,我没听错吧?黔驴技穷、蜀犬吠日、粤犬吠雪,这.........


这些地名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对贵州人、四川人和广东人的挑衅啊,要是放到今天,柳宗元可能要被广东人煲汤了吧。


不过柳宗元可能也不在乎,他要是知道我们说他是地图炮祖师爷,他估计会傲娇说:“就心疼你们看不爽我,又不得不背我写的诗的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确有傲娇的资本。


公元773年,安史之乱过去了10年,这时柳宗元柳大公子在长安出生了。


柳家是当时的三大望族之一,柳家从魏晋到隋唐几百年间,代代为官。到了柳宗元这儿,他爹是侍御史,她娘是范阳豪族。


见过真正的贵族吗?柳宗元就是,而且他还是个13岁就出名的天才型贵族选手。


我们知道,柳宗元出生时安史之乱过去了,可当时社会依然不稳定,还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大隐患。


各地的节度使蠢蠢欲动,摩拳擦掌想去过把皇帝瘾。在柳宗元7、8岁时又有人起兵了,一时间全国上下又陷入了战乱。

柳宗元只好被父亲带着,去外面躲避战乱,顺便四处游历。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惨状深深刻在了他心里。


叛乱平定后,柳宗元他爹的朋友崔敏要写请功文书,可一下笔就犯了难,怎么办?


崔敏当时就想到了才小学毕业的柳宗元。于是,才13岁的柳宗元提笔就写了篇《为崔中丞贺李怀光表》。


“逆贼李怀光,舆台末入,奚虏遗丑,备闻凶险之行,颇有残暴之名。陛下略其细微,假以符节,尽委朔方之地,犹分禁卫之兵...”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看了,拍手夸赞。于是柳宗元的名气就这么传开了,当真应了“出名要趁早”那句话啊!


才华这东西,柳宗元从来都不缺。

在那个进士尤为难考的年代,人们常说50岁考上也不晚,可柳宗元21岁就考上了进士。


这还不算,在他25岁时,他还考上了博学鸿词科。要放今天,公务员考试对他来说就是手到擒来的事。


28岁时,他任蓝田县县尉,30岁任监察御史(正八品上),不到一年,他又开始升职加薪,成为六品礼部员外郎,而这时,他不过才31岁。


这时的他在外人眼里风光无限,前程似锦。可谁又心疼还年纪轻轻的他,早已经历了锥心刺骨的丧父、丧妻之痛。


在他考中进士之后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之后24岁服完父亲丧期,他和杨氏结婚,可婚后两年多,杨氏又因病去世了。


盛年丧妻,孑然一身。之后升职加薪的无限风光背后,莫名有种悲凉的意味。更让人唏嘘的是,这样的好风光也没有维持多久。


作为一名有故事有抱负的男青年,柳宗元以匡扶社稷、安邦救国为己任。在唐顺宗永贞年间,他和好基友刘禹锡、等人,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永贞革新。


不仅抑制各地割据的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利;还贬斥贪官污吏、打击宦官势力、废除苛捐杂、废除宮市等。


这些措施,就今天看来对百姓也是大有益处的。


就拿废除宮市来说。唐朝的宮市,是太监为皇宫采购日用品的集市,采购时,有很多太监涌入集市看到好东西就顺走,开心就给钱,不开心就不给。废除后,百姓大呼痛快!


可悲催的是,老皇帝翘脚死了,而他们以前一直不支持的太子成功继位。永贞革新才维持了100多天就这么失败了。


那一年,柳宗元33岁,这之后他的仕途一直走下坡路。

没上位前,太子和革新派就是死对头,这上位了当初的敌人自然一个不放过了。


公元805年,就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当时参与“永贞革新”的革新派官员,都被贬为司马。其中“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


也就是这时,柳宗元被贬到了偏远山区做永州司马。


在永州,他一待就是10年!他无数流传千古的诗文作品,就是这个时期写的。


初到永州,柳宗元水土不服,住的地方也很简陋,因为没有职工宿舍,所以他只能暂住寺庙。


更不幸的是,到永州不到半年,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永贞革新失败的悲怆,再加上丧母之痛的打击,此时的柳宗元内心孤独凄苦至极。看着茫茫大雪,他写下了一首史上最孤独的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漫天大雪中,山上没有鸟的踪迹,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披着蓑衣孤零零地在冰冷的江心垂钓。


他钓的是鱼吗?是雪吗?还是心中万千的孤独?都是也都不是。


一首《江雪》寄托了柳宗元清高孤傲的情怀,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因为意境绝美,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


在永州的日子苦,不过好在有好友刘禹锡偶尔写信安慰,柳宗元也渐渐振作起来,开始寄情山水,心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再看到渔翁时,他写了别开生面的一首《渔翁》,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后寻求超脱的一种心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情趣盎然,让人忍不住一再回味。


生命不息,柳宗元的永州本地游不止。在游历时,他很幸运地发现了不少令人情有所钟的地方。


元和四年(809年)秋,柳宗元在法华寺西亭发现“怪特”的西山后,游踪曾经一度集中在河西冉溪一带。显然,他对冉溪是真爱。


次年,也就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他以《冉溪》为名,写诗直抒胸臆。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前四句是说被贬前的事。柳宗元从小就发愤图强,希望建功立业,想为国家献身,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打算。后来他在政治风波中跌倒,被贬到万里之外,壮志被瓦解了,成了没有被捆绑的囚犯。


这里的“缧”,就是捆犯人的绳索。


后四句说的是今后的打算: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就姑且学习寿张县樊敬侯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等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


而“种漆南园”,说的樊敬侯的一个故事。樊敬侯想做器物但没木材,就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很多人嘲笑他。结果后来树木成材了,器物终于做成了,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


柳宗元用这个典故,是想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他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种漆南园待成器”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真种树,表明安居的意思。另一层则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


同年,就如本诗所言,他还真的就在冉溪边建屋子住了。不过,后来冉溪被他改名为愚溪了。


给山水改名这个癖好,在他的旷世名作《永州八记》中也有记载。无论是啥,他改名时只用个“愚”字就完事儿!


愚溪、愚丘、愚池、愚泉、愚亭......额,山水听了可能想打人。


虽然起的地名不咋地,但他的文章却是没得喷的,他的文比诗更负盛名。


你看《小石潭记》中,他写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你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撞击的声音一样清脆悦耳,让人感到快乐。


这里的“乐”就用得很巧妙,是以......为乐的意思。


他写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也别有意味。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相互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地随风飘拂。


他写石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石潭中的鱼儿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向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和游人逗玩。


明明是常见的景,被他一写就显得静谧幽美,格外美好,里面的用词也很精妙。比如“空”游的空,名词活用作状语,是“在空中”的意思;比如俶尔是“忽然”的意思,而翕忽则是指“轻快敏捷的样子”。


不过再美的景背后,因为过于坎坷的遭遇也隐藏出了一丝清苦的味道。


他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心情又该是怎样的孤寂、凄清呢?


在永州,柳宗元熬了10年,也苦苦等待了十年,期间写下了300多篇诗文。


除了游山玩水,他还跟韩愈一起大搞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华丽形式的骈文,推崇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由此开创了一个文学新时代,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绝妙的《捕蛇者说》,就在这期间诞生了。


有一天,柳宗元出门散心,遇到捕蛇人老蒋。蒋氏爷爷、父亲都因为捕蛇死了,但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捕蛇。


柳宗元刚开始很不解,细问之下才发现,只要每年给官府交两次蛇就不用纳税了。


捕蛇者说中,“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柳宗元同情他就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结果不说还好,一说完蒋氏更悲伤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他眼泪汪汪地跟柳宗元说,你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做这个差事(捕蛇)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如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蒋氏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毁坏,那种喧闹叫嚷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看到永州太多的民生艰难,他写下了大量寓言故事,嘲讽一些黑暗的社会现象。他也一直期盼重回长安,施展自己的抱负,为百姓做点实事。


等着等着,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一纸诏书下来,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都被召回了京城。


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大喜过望,然而乐极生悲......


刘禹锡没管住嘴,一首打油诗惹怒皇帝。两人回去不到一个月,长安的板凳还没坐热,就从天上扑通摔倒地下——又被贬了!


柳宗元倒霉透了!明明啥也没做错,就被贬柳州了。不过他对刘禹锡倒也没怨言,毕竟是多年惺惺相惜的老朋友了。


两个40多岁的中年人,就这么一起结伴去往被贬之地。走在衡阳,柳宗元作了一首《重别梦得》,许愿晚年当邻居的愿望后,两人作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梦想最后扑街了。


来到柳州后,柳宗元发现这儿的情况更为恶劣。当时柳州,甚至出现了以家人为抵押借钱的现象,一旦到期还不上钱,这些家人就会沦为奴婢。

柳宗元到了后,就改了规矩。没还钱时,债主可以带走人,但他们做工必须折算工钱,足够抵债时必须放人。


不光如此,他还教化当地民众打井吃水、开荒种地,大力兴办学堂搞教育,推广正统的医学,严打迷信骗人的巫医。


植树造林他也没落下,还亲自带领百姓种了不少柳树、橘树等。


当然,作为大诗人,种树当然免不了要写诗。


有一次,柳宗元在柳州柳江边种完树后,诗兴大发就有了一首《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思人树”是一个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讲的是燕召公去乡村巡查时,会在一颗棠梨树下处理政事,为百姓谋福利,因此深受爱戴。召公去世后,百姓思念他,舍不得砍那颗棠梨树。


柳宗元写这首诗,是借思人树表达自己想造福百姓的愿望,但是又自谦做得太少,还没有政绩可以流传。


柳宗元不仅热爱种柳树,还特别痴迷种橘子树,在柳州城西北隅种了200棵橘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等成林日,滋味还堪称老夫。”


柳宗元走在橘树间畅想,不知道啥时候它开花结果呢?我这个老头子还能不能品尝到?


柳宗元期待的,究竟是橘树成材挂果那天的到来呢,还是担忧自己一直到橘树成材之日还继续被贬在此处呢?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抹去他对柳州的贡献。他的出现,造福了柳州一方百姓,因为感念他的贡献百姓称他为柳柳州。


他任柳州刺史时,一直想着多为这儿做点什么,可让人心痛的是在柳州上任的第4年,柳宗元就病逝了,享年47岁。


他死后,刘禹锡悲痛大哭,当初“晚岁当为邻舍翁”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了!


也不知道柳宗元有没有吃上过亲手栽的橘子,但我想,他一定看到了柳江边袅袅的垂柳。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就如他的好朋友吕温诗中写的一样,“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柳江   永州   橘树   司马   柳州   渔翁   长安   蛮荒   成材   囚犯   选手   贵族   山水   天才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