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村的路

山里的路纵横交错,犹如印在大地的掌纹。

路与路交织成村庄的脉络,盘山蜿蜒而上,将十几个姓氏的几十户人家连接在一起;又从一南一北伸出村口,拐了五六十道弯后分别和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相连。

从艰难步行翻山越岭到小轿车开到家门口,从破旧的土坯房到亮堂的新居,从少人问津到八方客来……山间小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见证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一次次奔赴。

这是江西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的路,不断生长的路。


把路修到群众的心坎上


春日的暖阳穿过竹林,洒下千丝万缕的金线,蜿蜒的柏油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神山村的生活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竹林环抱村庄,白墙褐瓦的民宿点缀其间,游人沿青石板路穿行,炊烟从农家乐飘摇而出。

“打糍粑喽!”在村民左秀发家门口的空地上,一群游客正围着石臼跃跃欲试。伴随着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石臼之中。在左秀发的指导下,一名游客站成马步操起杵棰反复捶打。没一会儿,这名游客便满头大汗。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热闹的场面引来不少乡邻观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神山村地处以险著称的黄洋界脚下,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曾是井冈山一带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30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0人,贫困发生率22%。

路,一度是神山村的痛。“过去行路难,我们吃够了苦头。”“神山女婿”黄承忠23年前娶媳妇时,只能带着接亲的队伍,从一条陡峭原始的山路进村。

那时,神山村只有一南一北两条约1米宽的山路和外界相连,村民每次出山进山都是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即使买了摩托车,也只能把车停在邻近的桃寮村。

成婚3年后,黄承忠被派到神山村任工作组组长,这一待就是15年。也是那一年,乡村干部四面奔走争取到的进村道路有了动静。

在开工修路的当天,村民们激动地放起了鞭炮。这是神山村第一次修公路。

为了配合施工队修路,村民把家里的铁锨、锄头、竹筐、扁担等全都扛到了工地上,大伙儿自发投工投劳,或挥舞锄头清理路基,或给施工队端茶送饭。

经过几个月苦战,一条向外通向桃寮村的砂石路终于修成了。从此,神山村至少能跑车了。

时间到了2005年,眼看着外村公路都铺了水泥、搞了硬化,可神山村还是一条尘土飞扬的砂石路。货车难通行,小车错不开。路,仍然是神山村的痛。

这回,黄承忠和村干部从上级争取到了专项资金,对路面进行硬化,修成了水泥路。村民可以用车把山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换钱,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2013年,神山村开始了第三次修路。这一次,水泥路通到了每个组和每一户。从这一年开始,神山村3年一个大变样。

黄承忠在神山村工作的第12个年头,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2016年,神山村抓住井冈山市启动桃寮经神山至坝上旅游公路升级改造的机会,打通了神山经省道上高速的路。

随着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下半年,神山村又一次开始了修路。当地把进村路从4.5米宽拓宽到5.5米,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村民说,党和政府把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如今通往神山村的柏油路上,时常能看到挂着外省牌照的车辆。左秀发说,以前这里除了拖毛竹的货车,没人愿来,现在每天来的游客比村里人都多。

神山村景色(上图为2016年摄,下图为2022年摄)


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竹筒做的刀鞘长约20厘米,两端各系一条绳子绑在腰间。握刀的手像纹路粗粝的刀身,爬满皱纹,却刚健有力。“砍毛竹卖给加工厂赚点零花钱,如今路通了,比以前赶山路卖竹筷轻松多了。”收刀入鞘,74岁的吴桂兰说。

神山村共有山林面积4950亩,其中90%为毛竹林,人均只有五分田,粮食难以自给自足。为了生计,当年许多村民都做竹筷。

每天天不亮,村民便上山砍毛竹,竹子经过劈、剖、刨、削、刮、煮、晒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成一根像样的竹筷。筷子做好后,还得挑到山外去卖。赶圩天,村民们凌晨4点就结伴打着火把上路,肩上挑着竹筷,几十里的山路显得格外漫长。

公路一畅通,神山村发展的思路也随之打通。

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曾是一名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他尝试过修摩托车、卖手工艺品等许多办法,最终还是决定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上“做做文章”。

“一根竹子做成笔筒一般卖60元,做成神山竹酒收入则更加可观。”左香云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开发产品,探索了一条竹制品特色产业之路,带动村民增收。

竹制品产业的成功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脱贫致富有了方向,家家户户动起来,加入到黄桃、茶叶等产业合作社当中,既能务工赚工资,也能享受一定的分红。

进出大山的路变得越来越宽,村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顺畅。2017年2月,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红色最红、绿色最绿。”今日井冈山,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标语。这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井冈山因地制宜探索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神山村也随之迎来蝶变,乡村旅游业不断升温,村里成立神山村旅游协会,对内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农家乐配套设施,把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

如今,神山村“井冈桃源、好客神山”的品牌已名声在外。旅游旺季时,每天进村游客超过1000人次,是全村总人口的4倍多。与10年前相比,神山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至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几乎为零增至200多万元。

曾经“困”在大山里的神山村,逐渐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


背靠神山,拥抱未来


“放手一搏”,这是彭张明的微信名。他从深圳回到神山村和父母开农家乐、办民宿,正如其微信名一样,他把自己的未来和家乡的发展紧紧拴在一起。

曾经,封闭的大山压得神山人喘不过气。逃离大山,成了村民们共同的选择。2016年,全村54户231人,只有不到40名老幼村民留守。如今,开放的大山给了神山人足够的底气。人们纷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逐步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背靠神山村,家家都在脱贫致富。”彭展阳是土生土长的神山人,也是众多“逃山”又“返山”者中的一员。据他统计,神山村的常住人口已从过去不到40人增至170多人。

“唱起幸福歌,温暖暖心窝;财富有多少,要靠自己去奋斗;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蹚不过的河;心中有梦无难事,苦辣酸甜都是歌……”彭张明的母亲彭夏英把自己的脱贫感悟编进了歌里,唱出了她朴素的心声,也唱出了神山村村民的幸福感。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彭夏英家门墙上张贴着不少荣誉证书。“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这句话,彭夏英常挂在嘴边。

漫步神山村,一面“笑脸墙”格外醒目。这面满是笑容的人像照片组成的“笑脸墙”,生动定格了村民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神山村村民的笑脸 彭昭之 摄

村民们说,与脱贫前相比,神山村欢笑声越来越多,村里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还摘下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顶顶桂冠。

如今,神山村多了一处新地标。在紧挨着彭夏英家的一块空地上,矗立起一座“点赞”手势的雕塑,表达“不忘党恩”。“这几年,我家建了新房,娶了儿媳,添了孙女。”笑容挂在彭夏英的脸上。

家有喜讯的还有左香云,他的儿子左伟波考上了四川大学。在神山村长大的左伟波喜欢山里的各类动植物,立志从事生物科学工作,为家乡和社会做贡献。

村里的喜事接二连三,村子的路越走越宽。新一代神山村人走出大山,不再是被动无奈的逃离,而是对未来的主动拥抱。


半月谈记者:李兴文 赖星 / 编辑:原碧霞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6期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井冈山市   井冈山   竹林   竹筷   毛竹   全村   山里   村里   山路   村民   乡村   贫困   农家乐   游客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