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三国:《隆中对》看似前景美好,却存在致命缺陷


诸葛亮

《隆中对》的地位以及疑惑

刘备二十八岁起兵,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无奈“智术浅短”,征战将近二十年,依然没有立锥之地。他在三顾茅庐之前,刚刚败于曹操,寄身于新野。这年他已经年近半百,古人有云“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自己未来的方向在什么地方?会不会就这样在迷茫中,老死林泉之下呢?他的困惑和彷徨是可想而知的了。

正在此时,诸葛亮出现了,他仅用三百多字,就把天下的形式说的明明白白,并且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创业之路。说的刘备茅塞顿开、如见明灯、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遂拜诸葛亮为军师,迎回新野。

之后,刘备依据《隆中对》的方针行事,一步步夺取荆州、益州,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蜀汉,完成了三分天下的事业。虽然最后蜀汉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但是能让身处困境的刘备从一条丧家之犬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所以史书以及《三国演义》对《隆中对》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赞“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千万古人所不及也!”

自《隆中对》诞生以后,刘备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依其而行,《隆中对》就是蜀汉的建国方略。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为何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反而是信心满满的蜀汉第一个被曹魏消灭。是不是《隆中对》本身出现了问题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从历史记录来看,蜀汉之亡始于《隆中对》这种说法,并非是耸人听闻的。

刘备剧照

《隆中对》说了些什么?

要搞清《隆中对》是不是存在先天不足,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隆中对》到底说了些什么。

(刘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很短,先是刘备问诸葛亮:“我想复兴汉室,可是没有那个本事,咋办?”。诸葛亮说出对策一二三,因为诸葛亮住在隆中,所以就叫《隆中对》了。

三顾茅庐

我们可以把《隆中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曹操不可与之争;孙权可以引为援。这一点就敲定了以后蜀汉外交的一个基调:联吴拒曹。这个没有太大问题。在三角对立关系中,要让自己存活下去,就要联合弱的那一方对抗强的那一方。如果你联合了强的一方,灭掉了弱的一方,那么唇亡齿寒,接着强的一方就会回头把你吃掉,结果你啥也捞不着。如果联合了弱的一方,就可以制衡强的一方,那么三足鼎立的状态就可以暂时存在。自己再抓紧时间发展力量,等到时候差不多了,两弱方联合干掉强的一方。剩下两家势力差不多的再对立。以后寻找机会,干掉对方,这样才有胜出的希望,否则很快就会灭亡了。

诸葛亮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加上孙权那边的鲁肃也认识到联合刘备重要性,双方很快达成了联盟。

第二部分: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有根据地。这些年刘备仗没有少打,可是啥也没落下,原因就是他没有根据地。现在各处的地盘都有人占着,哪里去找地盘呢?有两个地方不错,一个是荆州,一个是益州,这两个地方肥的流油、人口又多,是很好的 地盘,况且他们现在的头领无德,不配拥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们就应该抢过来自己用。

第三部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霸业,复兴汉室。占了荆州和益州当根据地之后,还不算完,要积蓄力量,“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是啥呢?就是要变天了,改朝换代了,咱们就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发攻打南阳、洛阳,一路从汉中出发,攻占长安,到时候不就是天下之主了咩?

这三部分是不是很美?三百来个字,直接就通向了皇帝宝座了。且不管能不能当上,这话刘备听着就提神儿,他能不赶快雇佣诸葛亮当自己的CSO?诸葛亮的高薪工作是到手了。但是他的《隆中对》有没有问题,以刘备的才智和韬略可能无法判断。假如我们在诸葛亮的时代,许也看不清,如今时过境迁了,我们做个事后诸葛亮去分析《隆中对》,看的就会更清楚一些。《隆中对》中存在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不足以支持诸葛亮预测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个结果,可以说最后蜀汉灭亡跟《隆中对》所定的基调出现问题有直接关系的。

孙权

孙刘结盟与攻占荆州的矛盾

《隆中对》一开头就提出来,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咱们不能惹,但是可以联合孙权抵抗曹操,这个思想非常好,棒棒的。在之后的岁月里,只要这一条得到很好的贯彻,就天下太平,一旦有什么因素影响孙刘的感情,就要鸡飞狗跳。

但是诸葛亮紧接着下面就提出了要占领荆州,诸葛亮觉得荆州不是孙权的地盘,我们占了就是我们的,他忽视了盟友东吴的利益。正是他的这种忽视,才导致两家的结盟不能稳固。最后,还是因为荆州的问题,孙刘闹翻了,蜀汉彻底失去对荆州的控制,《隆中对》不能贯彻,最终也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鲁肃

荆州对东吴来说是个什么地方啊?那是命根子啊。

早在《隆中对》之前,鲁肃与孙权就有《炕上对》,不对是《榻上对》,意思差不多,就是爷俩在炕上聊天的内容。鲁肃早就预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今之计,孙权只能“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趁北方多事,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为何鲁肃也要占有荆州、益州呢?

孙家在江东虽然已经经营了三代,但是他们也有隐忧。孙家之所以能对抗曹操,有一个地利,就是长江天堑。可长江很长,上游就在益州和荆州,现在益州和荆州之主胸无大志,东吴暂时安全。一旦此二州落入曹操手中,曹魏的兵马可以直接绕过东吴的长江防线,从陆地自西往东攻打东吴,那个时候东吴就危险了。

郭嘉

而且曹操很早就想这么做了。建安八年八月,郭嘉就建议曹操“南向荆州”“击刘表军于西平”,但袁氏三兄弟没有搞定,曹操怕后方失火,没有敢轻易攻打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就开始行动了,先后占领了荆州的襄阳、江陵,可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利,留下曹仁守樊城,荆州七郡中,曹操只占了南阳郡,但是曹操先从荆州攻打东吴的意图是很明显了。

所以说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涉及领土安全问题,生死存亡问题,一旦失去荆州,东吴赖以生存的天堑没有什么用处,就等于门户大开。这个是无法寄托在盟友身上的,只能自己掌控才会放心,荆州虽然现在不是孙权的,但以后是绝对不能让给刘备的。

从荆州出发攻打许昌与从成都出发攻打许昌的比较

而《隆中对》中把荆州作为以后出击宛洛的出口,如果只占领益州,那么蜀汉可以偏安,以后要消灭曹魏甚至是孙吴,就一定要占有荆州这个巴蜀出口。此时北方的统治中心已经转移到许昌,这种情况与刘邦暗度陈仓的时候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蜀汉放弃荆州,等到力量充足了之后,从汉中出击,千里迢迢去攻打许昌,会造成兵力的巨大损耗,后来诸葛亮多次伐魏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隆中对》中,强调的是“横跨荆益”,失去了荆州的益州是不足以成事的,刘备要“复兴汉室,建立霸业”也必须得到荆州。

如此刘家的《隆中对》和孙家的《榻上对》在荆州的问题上就撞车了,而且就重要性来说,荆州对孙家是生死问题,一旦力量最弱的刘备先在荆州问题上用强,孙家是会不惜翻脸的,而翻脸之后,刘备吃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隆中对》就要破产,所以从一开始《隆中对》的设计就存在重大隐患,不像看起来那么美好。

表面好基友,背地里都想吃掉对方

《隆中对》本身就包含着对孙刘联盟的破坏

《隆中对》是个纲领性的东西,很短,仅仅画了一个框架。基本上有三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实现三足鼎立;复兴汉室,建立霸业。我们先不管荆州的问题,假设已经实现三足鼎立了,接下来就要伐魏。

但是伐魏之后呢?刘备会允许孙吴继续存在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并没有说直接说出来,只是点了一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你兴汉室不就要把割据的诸侯都平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灭孙吴。占领荆州的意图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灭了曹魏,直接就可以攻打江夏郡,直取丹徒,灭掉孙吴政权。孙吴也不是没有人,鲁肃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随着刘备势力的增强,孙权一再往东迁都,就是为了防备刘备。

这样看来,《隆中对》本身就包含着对于孙刘联盟的破坏。在强大的外敌来临的时候,生存上升为第一目标,此时双方如果不合作,就会被曹魏各个击破,合作的意愿就要大于对抗的意愿。一旦曹魏撤退,刘备这边的远大目标就和孙吴的领土安全产生了冲突。在刘备力量未到很强大的时候,他们这一方是极力维持联盟,韬光养晦,争取时间,慢慢做大。可越这样,孙吴越是如针芒在背,一旦刘备做大,孙吴就很危险了,一定要把他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双方就成了敌我矛盾了,关系生死是不可以调和的。可以暂时掩盖,终究要爆发的,而这个爆发的引信,在《隆中对》中已经埋下了,并且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后,诸葛亮也没有采取什么改善的办法。

荆州七郡

初步实践,获得荆州

机会很快就来了,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孙权再北面对付曹仁,自己南下取了荆州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并且迅速分派了自己的人马,建立了自己的地盘。荆州七郡中,南阳郡被曹操占领,孙权则占领南郡和江夏郡。

赤壁之战中,孙权是抵抗曹操的主力,贡献最大,但是刘备却趁机攫取了地面最大的江南四郡,孙权能自在么?但是没办法,当时曹仁还在樊城守着,如果自己调兵去攻打刘备,曹仁一定会趁机攻打南郡和江夏郡。这两个郡关系孙吴的长江天堑防线的有效性,关系生死存亡,是绝对不能丢的,一点丢的风险都不能冒。诸葛亮正是瞅准了孙吴的这个弱点,撺掇刘备取了江南四郡,这样背后捅刀子、挖墙脚的盟友,你怎么能信得过他?

但是没有辙啊,就只得默认,还要装大方:没事没事,你先用。等到一切都稳定了,孙权是要跟刘备说道说道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费尽心机

仅仅占领江南四郡是不符合《隆中对》的思想的,近期刘备需要一条通往益州的通道,以便占领巴蜀之地;远期刘备需要的是一条通往宛洛的通道,以备今后攻打曹魏。通往益州的通道在南郡,通往宛洛的通道,最好是江夏郡,因为更近,从南郡取道南阳郡也行,但是江夏对于孙吴来说就是命根子,肯定不会给刘备的,强要的话,孙权也顾不了那么多的,宁可冒着风险也要把刘备暴揍一顿。所以只好把有限的力量放在争取南郡上,可就是南郡,孙权也不会给啊。

于是刘备就腆着脸去见孙权,要求暂借南郡。孙权与荆州多年为敌,在荆州的威望不如刘备。此时虽然暂时占领了南郡,但是人心未附,北面还有曹操的兵马,与其贪多不烂,不如专保疆土稳固。不把南郡借给刘备,自己就是腹背受敌。让出南郡,让刘备守卫,就是两家以犄角之势共同对付曹仁在樊城的驻兵,只要江夏郡不失,东吴就是安全的。

另外,留下刘备在荆州四郡,对东吴是肘腋之患,开个口子,把刘备主力放进益州,荆州四郡的守军就会减少,东吴的压力也会减少。目前东吴的势力经不起太大的折腾,等缓过劲来再说,出借南郡对于东吴来说也是权宜之计。但是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孙刘之间的联盟内部就会出现对抗性,最终导致破裂。

诸葛亮被神化了

益州有那么好吗?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来一个很有蛊惑性的说法,就是刘邦也曾经在蜀中积蓄力量,最后从陈仓出川,占领关中,最后夺得天下。这一点对于有汉室情节的刘备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以益州为根据地真有那么好吗?

1、暗度陈仓不可复制

楚汉相争的时候,关中地区是政治中心,刘邦还要使用奇计暗度陈仓出川,出其不意,占领关中地区。到了三国鼎立时,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河洛地区。再从汉中出兵攻打关中地区,只要稍微拖延一下时间,曹魏就可以调动大批兵力阻击。从这里出兵根本就没有办法消灭曹魏,距离大本营太远了,深入敌腹,与之缠斗,绝没有好果子吃。

孔明比留侯还差点火候

一时说一时的话,现在是没有办法复制刘邦的成功经验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也根本不是为了去消灭魏国,怕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罢了,也注定以失败告终。

假如蜀汉没有丢失荆州,从荆州攻打许昌,就比从汉中攻打许昌要容易的多。若是孙刘联盟还在,东吴从建业出兵两家就可以形成犄角之势,曹魏兵分两处抵抗,他的力量就被削弱了,这才符合兵法中的“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的原则,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但是在《隆中对》中却把从汉中出兵看成是主力,要刘备亲自带兵,而从荆州出兵是此要,选一个上将带兵即可,岂不荒谬?

益州乃是挂地

2、益州在地形上有先天不足

《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好像是非常好的一块地,但是它却有着先天的不足。

诸葛亮认为益州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有高山阻隔,可以据守,免于灭亡;第二个沃野千里,物埠民丰,可以积攒力量。

但实际上,益州的天险是可守不出,出而不可继,这在兵法中叫“挂地”。《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刘邦暗度陈仓,用的就是“敌无备,出而胜之”。这是用奇,可以用一,不可再三,没有办法重复这个经验的。况且曹魏的心脏地带已经转移到河洛地区,从汉中出兵仅仅可以做扰兵,不能作为主力了。因此失去荆州的出口,仅仅盘踞益州,已经无法再攻打曹魏,这是由益州地形先天不足造成的。

益州有天险阻隔,不容易灭亡,但同样的问题,有天险阻隔,也不容易灭别人,只能偏安一隅,拖延灭亡的时间,想要以此图谋天下就太可笑了。

苏洵

苏洵曾经评论过诸葛亮这个以益州为根据地的观点,有些小家子气。打了一个比喻,一个人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八达之地,收取天下之利。若是赚到了一点小钱就蹲在家里,求着不丢失,小偷小摸是拿不走,但是来了大强盗,就完全地没有办法保住了。

诸葛亮在设计《隆中对》的时候,也应该想到了这一点,使用荆州作为益州的出口,以抵消“挂地”的不利影响,但是荆、益二地相隔千里,难以照应,又带来了分兵两地的问题。他在荆、益问题上也没有做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现实中兵力分配上出现了“重益州轻荆州”的错误。这个出口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又关系孙刘两家的联盟,诸葛亮应该亲自坐镇荆州。在没有必要离开的时候,他却轻离荆州,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关羽,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王夫之对此评论说:

:“以形势言 ,出宛雒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 ,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雒,,失轻重矣!”

关羽忠烈有余,曲婉不足,让他冲锋陷阵可以,去处理这样复杂的外交事务,怕是很难胜任。在用人方面,这就是诸葛亮的失职。最终,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蜀汉陷入了困境。

六出祁山没有用

“横跨荆益”,两方出击,是违背用兵规律的

若说保有荆州可以弥补益州的先天不足,即便如此,蜀汉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

荆州和益州虽然相邻,但是荆州的中心油口离着益州的中心成都有一千九百里地。在没有便利通讯设备的古代,要想做到两处兵力首尾相应是非常难的。就有军事家评论蜀汉后期伐魏的失败:其始误于 《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

大本营益州和对外通道荆州拖延将近两千里,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蜀汉,诸葛亮在后期也做过少许调整但是终究没有能有所突破。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还费时巴拉地去打下了汉中,这样蜀汉的兵力就要三分了,原本就很弱,还不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各个击破,反而自己先分散起力量来了,这实在谈不上是精于用兵。

《隆中对》有问题,可没有《隆中对》刘备更啥也不是

在实践中重益轻荆,犯了战略性错误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之后,又向孙权借得了南郡,打通了入蜀的通道。益州一边,由于刘璋父子无德兼无能,益州统治集团内部对其非常不满,自己又无力推翻他们,只要勇当带路人,找一个外来势力主持益州事务,这个人务必保证在入蜀之后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曹魏肯定不行,这种人太奸诈了,引来的时候,自然是客客气气的,等他坐稳当了,必然要把旧人一个个清除,换上自己的亲信才肯放心的。东吴孙权自顾不暇,太保守了,不会分兵攻打益州的。算来算去,就是刘备合适,于是军议校尉法正在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密会刘备,劝刘备取益州,自己和益州别驾张松为内应,必然易如反掌。

得到益州是符合《隆中对》的战略的。这真是想吃奶,就来了妈妈,刘备肯定同意,但是顾忌人心背向,他就不表态,一定要把舆论扇乎起来,他才能装作勉强答应。

庞统在益州问题上也不清醒

庞统自然知道刘备的心思,就开始制造舆论:“荆州荒残 ,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 ,难以得志 。今益州国富民强 ,户口百万 ,四部兵马 ,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蜀书 · 庞统传》)。

荆州原本是比较富裕的地方,但是经过连年征战,人口损失,地荒城残,要作为根据地就不太合适。而且北面要防备曹操的攻击 ,东面还要与东吴对峙,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就没有那么容易。现在的益州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争破坏,人口众多,钱粮富足,如果到益州去发展,必然可以形成鼎立之势。

眼下对于刚刚立足的刘备来说,获得益州确实是修养生息的好机会。

一旦刘备攻打千里之外的益州,他必然要分兵两处,留下一部分人来守荆州。假如我是孙权,刘备一走,我就会直接出兵,占领南郡,封上益州的出口,顺势把荆州四郡拿到手。实际上孙权也是这样做的,刘备前脚刚刚拿下成都之后,孙权就要刘备归还南郡,刘备肯定不干啊,让了南郡就等于让了荆州四郡。于是孙权就要动粗的,直接派吕蒙带兵三万取长沙 、零陵 、桂阳三郡,使鲁肃带兵一万屯于益阳,关羽要是敢来援救,就在这个地方拖住他,自己则驻扎陆口,以作防备,主要目的就是拿下三郡。

诸葛亮不该用关羽守荆州

刘备没有办法只好从成都返回油口,让关羽去救三郡。刘备趁孙权之危取荆州四郡,如今刘备乍取益州还未立脚,孙权马上出兵夺荆州,这就是现世报吧。没有办法,还要求生存啊,好歹已经取了益州做根据地了,于是刘备以湘水为界,对孙权让出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自己保有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以求暂时妥协,争取时间,在益州坐稳。这其实就是重益轻荆,由于大山阻隔,蜀兵不能救援,让出荆州三郡,就进一步削弱了蜀汉对剩下三郡的控制力,增强了东吴的力量,更难保有益州的出口了。

三国鼎立

蜀吴最终决裂,《隆中对》破产

湘水划界之后,孙权也在继续实施《榻上对》,推进“全据长江”的理想。吕蒙趁机攻打镇守荆州的关羽,再夺三郡,刘备彻底失去荆州出口,关羽也战败被杀。

章武元年,刘备以给关羽报仇为名,要亲伐东吴。实际上,刘备是知道失去了荆州,独守益州,他终究也完成不了灭魏兴汉的目的,到底还是要贯彻《隆中对》所主张的“横跨荆益”。但是现在的局势很复杂,一旦刘备要和孙权抢荆州,孙权不是惧怕刘备,而是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便宜了曹魏,就会与曹魏修好,那么最弱的刘备吃亏就成了大概率事件,理性的军事家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赵云劝刘备:

“国贼曹操, 非孙权也 。若先灭魏,则权自服。 ………不应置魏先与吴战 ,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赵云老实持重

但是刘备太担心自己一辈子困死益州,无所作为了,他太想要荆州了,听不进别人的话了。

诸葛亮明知道这次东进的胜算不大,但是失荆州他是有责任的,此时他劝说刘备是没有任何力度的,也与他自己所提出的《隆中对》相矛盾。此刻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由着刘备,万一刘备侥幸收回荆州,他失荆州的责任就没有人追究了。在夷陵之战惨败之后,诸葛亮感叹:

“孝直(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他是明明知道东行是不成,但是就是不说。胡三省在此处批:

“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 ,然而不谏者 ,以汉主怒甚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 。”

诸葛亮未能免去派系斗争,有很多事身不由己了

可是,军国大事,怎么能心存侥幸呢?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刘备用兵四万,千里迢迢跑人家家门上,去攻打孙权以逸待劳的五万守军,孙权又与曹魏修好,不怕曹魏趁机取东吴,一心一意对抗刘备,刘备还有什么胜算?两军在夷陵扎营对峙了七个月,刘备要远途搬运粮草,拖了这么长时间,财力人心都已经顶不住了,最后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打败,刘备逃回白帝城,次年死于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

至此,《隆中对》已经彻底破产,任诸葛亮当时描绘的前景多么美妙,刘备一死,什么皇图霸业也不过是一场笑谈。

失去了荆州,蜀汉虽然有千山阻隔,也难有所作为,之后六出祁山,年年征伐,也未能进咫尺之地。这就是“挂地”的局限,只能出其不备,才可有所成功,可是自刘邦之后,想着暗度陈仓已经不可能了。大势已去,诸葛亮也难有所作为了,只能困死在益州。苦苦支持十一年后,诸葛亮熬干了心血,鞠躬尽瘁,也未能改变局势。

若是寻到根子上,就是《隆中对》选错了根据地,以荆益易取而已。苏洵评价道:

“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 。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棋经有云:”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此实谓诸葛之失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益州   蜀汉   东吴   汉中   许昌   荆州   孙吴   汉室   缺陷   前景   美好   力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