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矿税,揭秘明朝的宦官问题

万历二十四年的一个夜里,坤宁宫失火,大火蔓延到乾清宫,皇上皇后的住处都被烧了个干净。第二年,皇极殿、建极殿和中极殿又失火,也被烧掉了。

万历皇帝遇到了问题:修建新宫殿的钱从哪来?

万历没死多少脑细胞,就想出解决办法:派能干的宦官到全国各地开矿 ,并增加临时税种(矿税店税商税船税),这些税钱直接进皇宫,不入国库,作为皇帝的私房钱。

这是万历年间大兴矿税,宦官横行、鱼肉百姓的开端。

东汉、唐与明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祸最烈”的三朝。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甚至认为没有哪一朝比明朝更严重,他说: “奄宦之祸……未有若明之烈也。”以至于得出“明亡,不亡于流寇,亡于宦官”的观点。

事实上,朱元璋时代对宦官控制很严格,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并在宫中立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明令禁止宦官干政。

宦官究竟怎样从被严格限制,一步步掌握大权,甚至为乱朝政的?

01

明朝高级宦官并非普通奴仆,而是知识分子。

一般印象中,宦官只是一群只善于阿谀奉承,自身没有什么才能、文化的奴仆,宦官干政是由于皇帝昏庸造成的反常现象。事实上,对于明朝绝大部分时候来说,这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不少宦官的确出自贫家,由于生活困难或者秉性无赖而自宫,进入宫廷中。可若是把所有宦官看做无能之辈,不过以阿谀而得宠,因宠而弄权,那是很不符合事实的。

明太祖朱元璋表面上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实际上的操作却是另一回事。他经常派遣宦官作为自己的代表到外国去,颁布自己的诏谕,派宦官到国内各地去监察税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是明朝宦官参与政治的开端。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初,就开始有意识地扶持宦官势力。为了加强对宦官的培训,宫中正式设立了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允许宦官读书识字、舞文弄墨,此后成为定制。

( 宣宗) 始立内书堂,教习内官监也……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十岁前,天资聪明的宦官会被选送入内书堂。内书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的翰林,宦官在此处接受的教育,与外边的世家子弟没有太大不同。他们毕业后的升迁,也与文官仕途的标准极为相似。

像那种单凭皇帝宠信宦官,目不识丁而被提升到高位,在明朝屈指可数。据《酌中志》载:“凡不识字而秉笔者,穆庙时孟冲,神庙时张明,先帝时魏忠贤、王朝辅,止四人耳。

内书堂在宦官通往权利上层中的作用可见一斑,也可见文盲宦官是多么难以走上高位。

02

宦官凭借对皇帝的重要作用,权利日益强大。

明中叶后,宦官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皇帝每天需要阅读几十个奏章,这些奏章冗长而难读,所谈问题又多使用儒家经典中的传统观念和语言来表达,要弄清其中问题的主次和真正含义往往有些困难,再加上其中还有许多专有名词和人名地名,皇帝一个人要弄清楚就更困难了。

这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宦官就派上用场了。皇帝会派司礼监中的五六名太监,作为“秉笔太监”,命他们仔细研究各种奏章题本,再向自己做简要的口头汇报。

秉笔太监阅读研究这些奏章,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轮流值班,任务重的时候他们要看到半夜,才能在第二天在皇帝面前给出准确的解释。

经过他们的概括和解释,皇帝对大部分奏章就不必细看,只需要大致看看其中的重要段落,注意人名地名之类的就足够了。

秉笔太监中特别优秀的人,他们的文字水平甚至能够修饰出自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大学士原来属于文学侍从之臣,翰林院中的佼佼者,才能供职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在明朝不设丞相的情况下,大学士的地位相当接近与丞相。

秉笔太监的才能与文字功力,可见绝不平庸。他们得以在皇帝面前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绝不是靠侥幸得来。

执掌司礼监是明朝宦官最高的职位。而司礼监权位变化的关键,是明宣宗朱瞻基赋予了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明宣宗令内阁准备条旨,然后这些条旨由他亲自批阅,但实际上他本人很难办到这一点,已是“或亲书或否”。

明宣宗尚且如此,其后诸帝大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昏庸怠政,于是“批红权”全由秉笔太监代行。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实权反而在内阁首辅之上,连大学士也只能承旨办事,于是司礼监趁机窃柄专权。

明朝的何俊良在《四友斋从说》卷八讲了个故事,叙述了一个宦官对自身地位变迁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个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眼望着。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套鞠躬拱手上的礼仪变迁,实际上体现了明朝行政权力变迁的过程。

03

皇帝的纵容是宦官势大的后盾。

宦官势大时,威风超过六部尚书。他们和高级官员一样穿用绯色袍服,有的人还能得到特赐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骑马,在宫内乘肩舆,这些都是莫大的殊荣,为人臣子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莫过如此。

然而他们的显赫权势,又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制:他们不能走出皇城,永远不能做一个文官,他们的任免决定于皇帝个人的意志,也只对皇帝直接负责。

这种限制,又决定了他们不必对后代对天下负责,除了讨皇帝的欢心外没有别的责任和义务。

正德、嘉靖之后,皇家伙食费每年就要花36万两白银,仅此就占去国家全年白银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家征收的税费,也已经包括从官员工资到后宫胭脂钱等所有项目。万历皇帝征收矿税,事实上就是让百姓交第二遍税钱,满足自己的私欲。

万历的行为遭到朝廷上下的反对,但他并不理睬,派出身边的宦官去各地督促办理此事。

陈奉是特派到湖广征税采矿的宦官,他率领着一批主动投靠来的亲信党羽,“剽劫行旅,恣行威虐”,征税到了和拦路抢劫差不多的地步。他还下令大规模盗掘坟墓,找寻金子。他的党羽十分威风,光天化日下就敢闯入民宅,奸淫妇女,有的甚至将妇女直接掳入官署中。

陈奉激起了民怨,有一回去荆州征税,数千人堵在路上,冲他扔石头。陈奉逃走后,点了五个不配合他工作的官员,向皇帝告状,说他们煽动百姓作乱。

万历皇帝迅速批示,抓了两个,撤了三个,其中两个还是四品知府。

万历二十九年,陈奉摆酒宴客,放火箭玩的时候,把老百姓的房子烧了。百姓拥到陈奉门前讨说法,陈奉却派兵镇压,打死了很多人,还将死者的尸体切碎扔在路上以示震慑。湖广巡抚对此“噤不敢出声”,这时却有个叫冯应京的五品佥事偏要像皇帝上疏告状。

陈奉见此,也反过来告冯应京的状。万历皇帝只听陈奉的,不听冯应京的,贬了冯应京的官。有两个官员出来劝阻,万历更加生气,干脆将冯应京除名。

陈奉不断向万历打报告,说这个那个官员阻挠他。这些人要么被撤职,要么被抓到监狱。

万历果真如此糊涂,被宦官蒙蔽了双眼吗?

冯应京被捕不久,万历皇帝病重,他召来首辅大臣,对他交代后事。他说:先生到前边来。我这病一天比一天重了。享国已久,没什么遗憾的。家儿家妇就托给先生了,请你辅导他当一个贤君。矿税的事,我因为宫殿没完工,用了这个权宜之策。今可与江南制造江西陶器一起废止不要了,派遣出去的内官都叫他们回京。法司也把关着的罪囚释放了吧,因提议而获罪的诸臣都恢复官职,给事中和御史就如其所请的那样批准补用好了。我见先生就是这些事。

通过这份遗诏,可见万历的心里也十分清楚是非。然而他的病第二天刚见好,立刻又后悔了,继续征他的矿税,宦官也就继续横行天下。

小结

从明宣宗培植宦官势力开始,就开始埋下宦官乱政的隐患。宦官在宫廷中本就是皇帝的贴身亲近之人,又开始有着替皇帝分担繁重政务的作用,还掌握了关键的“批红权”,再加上万历此等以自己私欲为首要的皇帝,纵容、宠信宦官,明朝的宦官专权、为所欲为也就不可避免了。


参考文献

1. 《明史》

2.论朱瞻基与明代的宦官之祸,郑彩云

3.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陈义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明朝   宦官   湖广   万历   奏章   大学士   翰林   太监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