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井田、开阡陌”,从土地制度变革看奴隶制如何崩溃?

导语: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度逐渐衰败,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西周时期创立的“井田制”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的私有化。随着各大诸侯国对土地的极度追求,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动荡,造成了战国两百余年频繁的兼并战争。

今天,我将以土地制度的变革为索引,和大家探讨一下在战国时期,各国如何通过变法从奴隶制社会,逐渐走上了封建主义道路?

一、 “井田制”,维护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的工具

1.“井田制”的由来

武王伐纣,原本不起眼的撮尔小邦周人联合其他部落,一举推翻了殷商的统治。牧野之战的胜出,使得周族成为了东方的征服者和统治阶级,而失败的商人极其族群则成为了被征服者。

成王时期,周公的大规模东征,更进一步的开拓了周族的势力范围,东南方向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成为周王朝铁血征伐下的臣服者,为了维护周王室对被占领区的统治,保护周族后裔成为占领区的世袭贵族,从而享受武力征讨后的胜利果实,周朝的统治阶级创立了一整套适应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制度。政治上,以宗法制保障王室与各阶层的上下尊卑,经济上,以井田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

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周朝的统治者们,并不能对所有的被占领区的土地和人民进行有效的治理。于是王室以分封的形势,将被征服的殷商族群及其土地,作为赠品,一并分封给了周族的近亲支裔。于是,周初大封了近百个诸侯,这些诸侯带领军队,前往封地,实际上施行的是一种殖民统治。他们在封国内享有充分的军政大权,通过收取贡赋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殖民掠夺。

“井田制”便是为了满足于这种纳贡制度而产生的土地制度。

2.“井田制”的组织形式

上文已经提及,“井田制”实际上是周氏奴隶主贵族统治民众的一种剥削手段。西周时期,社会还残存有原始部落的公社组织形式,农民耕种的土地归公社所有,公社的土地则归奴隶主贵族所拥有的。农民耕种公家的土地,自然要缴纳地租,只是当时的地租并不是以赋税的形式去收取,而是将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分给农民耕种,在“公田”上的所得,作为贡赋上缴奴隶主贵族,而“私田”上的产物,则作为个人所得。所以《礼记·王制》说:“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井田制”即是由这种“公田”和“私田”之分而得名。公社的土地被分为九个部分,八户人家,每户耕种其中的一块,中间的一块土地,大家要一同劳作,收获的粮食要全部上缴国家。这种人为的对土地进行划分,是周初土地制度的基本构成,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周初的奴隶主们安逸的享受着来自于“公田”的馈赠。

《孟子》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则是对这种土地制度的最好解释。

在《周礼》当中,就有专门为“井田制”而创立的礼仪,即“籍田礼”。所谓“籍田”就是农户所耕种的“公田”,在收获的时节,周天子和奴隶主贵族们会来到“籍田”上进行一场庆祝丰收的盛大典礼。所以,周初的各项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制定的。

二、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的始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中,从土地上获得的粮食也就更多,渐渐地,到了西周中晚期,人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私田”上,而奴隶主贵族的食邑来源的“公田”却被农户们刻意的荒废。这种已经深深影响到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变化,自然不被他们所接受。所以,在周宣王时爆发了“不籍千亩”事件。

宣王三十九年,周王室发动了对西部戎族部落的进攻,在千亩之地与姜氏之戎发生了一次大战,战争的结局是周宣王率领的“南方大军”遭遇惨败。自此之后的周宣王试图改革原有的土地制度,对土地和人口进行清查,改“籍田制”为“履亩而税”。所以,自周初开始实行的“籍田礼”,在周王室首先遭到了废弃。这即是“不籍千亩”事件的由来。

这一事件从表面上看,即周天子不履行“籍田礼”,按规定应该为丰收感谢上天的馈赠。实质上,是财力捉襟见肘的周宣王,不满于当时的农民懈怠于“公田”上的劳作,使得奴隶主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为“公田”是奴隶主贵族财富的唯一来源,如果继续实行这样的土地赋税制度,周王室的统治将因为财力的紧张而爆发危机,毕竟,奴隶主的统治是以剥削为目的的。

《吕氏春秋·审分览》中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当时“公田”不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这一现象,催生了各阶层的统治阶级开始着手对土地及贡赋制度的改革。

三、农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金属的冶炼加工,金属工具的使用是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历程。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运用对提高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西周时期,铁的冶炼技术还没有成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使用石器农具,比如石锄、石犁,这类工具,使用起来笨重且效率慢,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由于青铜制作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得不到普遍应用,多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制作武器、祭祀用品和陪葬品。

在春秋时期,铁农具就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了使用,但是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生产出来的铁器质地较脆,不能满足于正常的生产需要,只有极少数的铁器能投入到生产当中,但是这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铁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冶铁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风箱和淬火技术在炼铁过程中的使用,使得能够生产出质地坚硬、满足韧性要求的铁农具,另一方面,大量铁矿山的开发,使得铁农具能够较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当时使用的农具有犁、锄、臿、铲、镰,这些工具取代原先的石制、木制农具,使得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越。战国中后期,这些铁制农具在中原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牛耕技术也在这时得到推广,使得土地的开垦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铁器,在农耕社会扮演了一个极度重要的角色。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石器制作各种工具用于劳作,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工具的限制,农民们只能耕种有限的土地,这不仅仅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规模得不到进一步的扩大。

西周初期,铁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开发,用于耕种的土地,被统治阶级划分,这也使得“井田”制度能够很好的实行。西周末期,随着铁器作为农耕工具的使用,使得大量的闲置土地被开发。原有的“公田”与“私田”之分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发展,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受到了动摇。

四、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剧烈变化

1.春秋时期“履亩而税”开始盛行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公田”不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奴隶主贵族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将原先的“籍田之税”改为“履亩而税”。

前面说到,早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即开始了土地改革的探索,所以在周王畿附近,“履亩而税”的制度率先实行。春秋时期,齐国紧随其后开始了新的尝试,《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相地而衰征”,即视土地的优劣来征收赋税。《谷梁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开始实行“初税亩”,从此之后,“履亩而税”在鲁国也开始实行起来。

何为“履亩而税”,在西周时期,土地由贵族分发给农户进行耕种,所以,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所以农户手中的土地是在不断流转的,其所有权只在奴隶主贵族的手上,奴隶主贵族会根据土地的优劣,分为上、中、下三等,轮流交给平民去耕种。

《公羊传》何休注:“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司空谨别田 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 肥饶不能独乐, 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土)易居,财均力平。”

进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能力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同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日渐频繁,于是大量“私田”被开发出来。然而,“私田”里的产物并不计入上缴奴隶主的赋税,这样一来,贵族的利益自然受到了损害。于是各大诸侯国开始按照周王室的“履亩而税”制度探索本国的新的制度,从而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土地渐渐被固定在农民的手上,不管是“公田”还是“私田”,将一律征收赋税。土地的面积决定了所征收赋税的多寡。

2.战国时期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进一步确立

“开阡陌”是史料记载的商鞅变法中关于土地的改革。“开阡陌”即打破原有的公私田的疆界,对土地进行重新的划分,土地成为了农户的私有财产。而国家则对土地进行详细的丈量,按照土地的面积征收赋税。朱熹《开阡陌辨》中说到:“是以,一 旦奋然不顾,尽开阡陌,悉除禁限,而听民兼并买卖,以尽人力,垦辟弃地, 悉为田畴,而不使其有尺寸之遗,以尽地方,使民有田。”

另一方面,在商鞅的改革中,已一个成年男子为生产主体,对土地进行了划分,《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种做法使得原有的公社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打破,奠定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诞生。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大规模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得大量的荒地被开发出来,这些土地被当做财产赏赐给了在战场上立功的将士。于是,土地不在是贵族的专属,作为一种财产,可以在社会中进行买卖。于是,土地的兼并也在这时候开始发生,富贵者通过赎买,将土地从穷人手中买过来,成为了新兴的一批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贵族阶级。与原先的奴隶主贵族开始分庭抗礼。

《文献通考·田赋考》中所说:“盖自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 贵者可得之。富者有货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田之夫率属役于 富贵者也。”

但由于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势力还没有完全消亡,所以这时的田制是公有与所有并存。但是,此时产生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为封建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井田制”瓦解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井田制”的打破,刺激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土地决定了人口,人口决定了生产力,决定了赋税的多少。各大诸侯国,要想在日趋严峻的战略割据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通过兼并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从而使国家实力得到扩充。最经典的例子,在秦国获取巴蜀、汉中的土地之后,国土面积增加了数倍,带来的是财富的增长,实力的提升。相反,韩、赵、魏等国在秦国的日渐蚕食下,国土面积逐步萎缩,国力相继衰弱。

在大国争霸中,谁手上掌握的资源越多,谁获胜的把握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自商鞅变法之后,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秦国国力的突飞猛进。

其次,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批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依靠手中掌握的财富,慢慢窃取公室的权利,更进一步的甚至颠覆了公室君主的统治权。春秋五霸的晋国曾经盛极一时,到了战国初期,竟由于韩、赵、魏三个大地主势力的崛起而宣告终结。齐国的田氏,在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轻松取代了姜氏的诸侯地位,从此齐国开启了田氏治国。

另外,新兴势力的崛起削弱了传统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虽然在各国变法之初,利益上的损害,引起了保守贵族的疯狂反扑,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因此被贵族打压致死,但是历史的车轮决定了贵族的世袭统治终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中的封建地主阶级。

六、结语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制度还会进一步优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每一次的制度变革,都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历史已成往事,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有更多的辉煌历程!

参考资料:

《史记》

《吕氏春秋》

《春秋——谷梁传》

《中国通史白寿彝》

本文出自【九州刺史】原创,想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就请关注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秦国   井田制   土地   井田   制度   奴隶主   奴隶制   赋税   阡陌   铁器   西周   农具   贵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