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如兽徒千亿:南明战象被清军俘虏后宁死不屈,世人皆羞愧

攻城战象

在南明抵抗清军的数十年里,涌现了无数不肯屈服于八旗贵族的忠贞烈士。他们有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李来亨等等名将,也有江阴、嘉定等地的抗敌民众。

在这段历史中,也留下了一些“非人类”战士的记载,它们就是大西军的战象。在大西军归附南明朝廷后,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等大西军将领都曾广泛使用了战象部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战象不仅战功卓著,在节操上也羞愧死了很多降清人士。

著名反清学者屈大均,就曾写过一首诗歌《义象行》,记录了李定国麾下战象部队的悲壮战记。诗中最后写道:“……皮可寝兮肉可食,死为鬼雄游八极。从来骥也称奇德,人不如兽徒千亿。”屈大均一方面感叹李定国战象的气节,一方面则嘲讽了很多人的“德操”还不如“兽”。

李定国的战象部队

大西军独特的战象部队

1646年,张献忠战死于汉中。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下转战云贵,顺利平定了云南地区。在孙可望等人治理下,云南人民生活安定,大西军也得到迅速发展,兵力扩充到20万。直到1652年,孙可望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接到云贵,正式宣告大西军与明军合为一体。在此期间,大西军在云南吸收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兵种,其中就包括了战象部队。

在宋朝以前,野生大象还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甚至江北的少数地区。北宋年间,甚至有野生大象闯入河南的记载。但是到了明朝时期,野生大象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绝迹,仅有云南、广西等地还有较大的象群活动。

战象,在中国古代曾经活跃了上千年。商朝时起,就有“殷人服象”的说法。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乃至唐宋年间,南方地区都曾经训练并使用过战象。大西军的战象,从历史沿革来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只正规的战象部队了。

印度战象

大西军的战象,从现有记载看,与当时缅甸、暹罗的战象部队形式相差不大。战象的驾驭者称为“象奴”,以云南少数民族人士充当。同时,大西军会有战士乘坐战象,携带长刀、长枪和弓箭,甚至还有火绳枪和轻型火炮。

从作战方式看,大西军的战象部队以冲击作战为主,以强大的突击力撕开敌军的战线,再加上大象庞大身躯的震慑力,动摇敌军的士气。此外,战象部队还担负过突破清军营寨甚至城门的任务。1652年,李定国收复广西之战,就是靠战象撞破天险严关的关门,大破清军,并乘胜攻破桂林,逼得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此后,在广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地战场上,大西军都投入过战象参战,对清军形成了强大的战场威慑力。由于广泛使用战象,而且麾下有大批少数民族兵种,大西军的军容极具中国西南特色,李定国等名将甚至都骄傲地自称“蛮军”,令清军谈“蛮军”而色变。

李定国

李定国悲壮的新会之战

大西军以云南一省之力反攻中国南方,连续击杀孔有德、尼堪两位清朝王爷,军威震动天下。其中主要的战功,都是名将李定国得到的。李定国的功绩,却遭到大西军领袖孙可望的嫉恨和排挤。为此,李定国不得不在1653年后单独开辟战场,率领一支偏师独自反攻广东。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三月,李定国率领数万明军和十四头战象,大举进军广东。明军连破廉州、雷州、高州等地,两广各地群起响应。与此同时,李定国准备约郑成功合攻广州。为此,李定国率军围攻广州西南门户——新会县城,希望在此与郑成功会师。

李定国麾下的原大西军精锐,经过广西、湖南等地激战损失很大。在攻打孔有德时,李定国拥有50头战象,但新会之战的时候只有14头了。围攻新会时,两广义军纷纷来投,明军一度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真正主力只有七万人左右。守卫新会的清军大约有七千人,邻近的广州则由尚可喜、耿继茂的三、四万清军主力驻守。

会战中的战象

新会之战在1654年十月正式打响,尚可喜和耿继茂在开始也曾出动援军,试图里应外合夹攻明军,但均被李定国击溃。两广义军的声势也非常浩大,在广州城外不断骚扰清军,令尚、耿两人几乎不敢再次出击。

但是,李定国攻打新会却接连失败。明军采用挖掘地道、伐木填壕的战法,均被击退。李定国本人又过于心慈,不肯使用大炮轰击新会,避免误伤城中百姓,导致新会城防一直无法被攻破。同时,李定国轻信了“新会粮尽”的消息,放松了对城池的猛攻,给清军以喘息之机。

事实上,新会县城的确在开战后迅速耗尽了储备粮食。然而,守城清军竟公然以城中百姓为肉食,在月余时间里屠杀了上万人。李定国的“菩萨心肠”反而令大批无辜百姓丧命。《新会县志》称:“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

与此同时,围城明军也由于死尸传染,导致瘟疫流行,上万士兵失去了战斗力,士气遭到严重打击。

十二月,清朝援兵在朱玛喇率领下赶到广州,与尚可喜、耿继茂会师,随即向明军发起反攻,双方在新会北门外发生大战。士气低落的李定国军,左翼部队被八旗骑兵冲垮,导致全线崩溃,明军在清军追杀下损失惨重。在此战中,李定国的十四头战象也在混乱中全部被杀或被俘。

李定国撤出新会后,又继续放弃了已收复的粤西各府县,沿途六、七十万百姓跟随撤退。清军一路追击,无数军民丧生于途中,当李定国退抵南宁时,身边的部队仅剩下六千人。此战,原本大有希望的两广局势急转直下。

会战中的战象

被南明敕封为将军,独牙战象不屈而死

清军在新会之战中,俘虏了李定国军的十余头战象。这批战象的结局,令人十分感慨。

新会之战,明军的战象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一方面,经过两年战事,明军战象损失较大,仅十四头战象已无法形成较强的突击力量。另一方面,清军也初步摸索出对抗战象的方法,在阵前用火器威吓,很容易令大象退缩,甚至掉头反冲自己一方的阵线。

新会之战期间就出现了这种局面——清军使用火枪火炮,强烈的炮声令“群象皆缩栗”。此时,李定国麾下的一头独牙象却勇往直前,“跳跃而前,蹴死蕃兵数百,以鼻卷起人马掷于半空。”据传,这头独牙战象曾经屡立战功,曾被南明皇帝敕封为将军。

新会战败后,这头独牙象和其他大象都被清军俘获,同时被俘的还有不少象奴。但是,独牙象和另一头大象在被俘后坚贞不屈,不跪,不食,直至死亡。清军不得不挖了两个大坑,将死象推入坑中焚尸。(据《广东新语》记载)

李定国的战象部队

其余残存的大象,见此光景都终日流泪,因此遭到了清军将领的呵斥鞭打。结果,一头大象愤怒而起,冲入人群造成惨重伤亡,在被俘象奴配合下才将其制服。

清军将这些残存大象作为战利品送往北京,甚至还学习南明,为这些大象加品秩,给俸禄。但是,这些大象却心怀旧主,北上的途中一直流泪不止,让沿途百姓都感同身受,倍感羞愧。“大开城门容象进,独有一象不肯随。印官当街再拜请,象奴附耳前致词。先言礼节劳县主,后言官职如前时。去南日远北日近,此是本国知不知。象闻此言泪双垂,淋漓满路观者悲……”

《广东新语》的作者屈大均,正是感慨李定国战象的节义精神,做了《义象行》这首诗。

“营中何物高嵯峨,十四雄象相荡摩。久向滇池习斗战,凭之触敌计良善。”新会之战后,战象部队在大西军中也一蹶不振,但在南明最后灭亡前夕,依然有少数战象的身影现身战场。

配备火器的战象部队

在进入火器时代后,战象这种成本高昂的突击兵种,在枪炮面前已经显得非常脆弱。李定国战象部队的辉煌战绩,只是昙花一现。

尽管如此,大象却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作为明军的一份子,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士气和忠贞节操。在明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贪生怕死、卖国卖友的家伙层出不穷,所谓的清朝大军,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叛降明军改编的——“唐朝不拜赤心儿,今日宁降老上师。”

在这种背景下,吃过明朝俸禄的大象们,却为一些人做出了道德层面的表率——“皮可寝兮肉可食,死为鬼雄游八极。从来骥也称奇德,人不如兽徒千亿。”(作者:陶慕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两广   明朝   宁死不屈   麾下   广西   云南   广东   广州   羞愧   士气   俘虏   大象   世人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