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天祥:前半生官场浪子,后半生民族英雄

作者:扬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赞传颂的诗便是南宋的爱国忠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出生于今江西吉安淳化乡富田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天祥的父亲便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操的人,因而在文天祥小的时候就经常受到其父亲的思想灌溉,他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长大后要矢志报国的种子。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形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形势,在这种严峻的情形下,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文天祥便开始暗自发誓,决不能容纵外族铁蹄蹂躏我中原寸土,誓要驱逐戎狄,建功立业。

公元1256年,文天祥便到当时南宋的京城临安参加进士考试,他在试卷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见解,受到了主考官王应麟的赏识,他还称赞文天祥是个忠心爱国之志坚如铁石的人才。南宋在位的理宗也是个很看重人才的皇帝,他亲自将文天祥提拔为六百多名进士中的头一名。高中状元的他便对自己立下誓言:一定要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绝不能同污宦沆瀣一气

公元1276年,元将伯颜进逼临安,尽管京城己是危在旦夕,但文天祥仍然准备拼死一战,誓与京师共存亡。他在《赴阙》中写道: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可惜只有少数人坚持主战,而大部分人都极力主张与元军议和。

当文天祥被授命而出使元营议和之时,一同而来的北营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同知枢密院事谢堂等人对伯颜皆是表现得低声下气,卑躬屈膝,阿谀谄媚,丑态百出。只有文天祥昂首挺胸道:我是南宋宰相,只求一死报国,誓与国家共存亡,你们要杀就杀,我什么都不怕!由于元军怕文天祥回去会导致议和之事受阻,于是便将文天祥扣留在了营中。

不久临安即被攻陷,宋恭帝赵㬎也被元军俘虏,文天祥本闻讯后本欲自杀,但又想到南方还有大片国土尚未沦陷,仍有大批爱国人士在坚持抵抗元军入侵。想到这些,他又开始寻找逃脱的机会,终于他趁在镇江逗留的机会,从元军营中逃脱了出来,当他所乘的小船经过海门而进入扬子江口时,他满怀激动地写下了著名的七言绝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公元1277年,文天祥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江西,收复了赣南的许多州县,但由于元朝兵势强大,而文天祥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援,最终兵败被俘。这一次被俘他决定以死报国,于是将随身携带的冰片约二两吞服自尽,但只是昏死过去了,而并未成功。

文天祥被俘期间,元军中的南宋降将张弘范想要诱降文天祥,但却遭到了他的严辞拒绝。张弘范想通过文天祥来劝降丁据守厓山孤岛的张世杰,但文天祥却在写劝降信时写下了开篇的那首《过零丁洋》,张弘范看完诗后,可谓是哭笑不得,只是称赞好人好诗!

当他被押解至元大都燕京之时,元朝统治者依然对文天祥进行威逼利诱,但他就是不为所动,文天祥被关押的土牢每逢大雨,便会漏水,积水没床,水退之后,则又是满地泥浆。而夏天之时,牢内又是阵阵腐臭,异味冲天。此时他心中所想的仍然是因爱国投入汨罗而死屈原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的爱国之心始终不会有一丝地动摇,又写下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的《正气歌》。

元朝统治者为了使他降服,后后派了临安的状元宰相留梦炎,南宋俘虏皇帝,以及元朝权臣平章阿合马,但还是未能动容其心,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了文天祥,但他仍然不行跪拜之礼,忽必烈的左右卫士用铁器敲打他的膝盖,他仍然巍然不倒,最终被押赴柴市刑场,英勇就义。时年仅46岁。

若论正气,文天祥则可以视为中国中的楷模。培养浩然正气,才能不会轻易陷入迷途,为世俗中的污浊而蒙蔽双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临安   扬子   京城   爱国   后半生   民族英雄   元朝   丞相   江西   进士   南宋   官场   浪子   公元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