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死亡的抉择,残酷的萨拉热窝围城战,震惊世界的1425天

在残酷的战争中,受伤害最重的并不是参战双方的士兵,而是战争爆发地区的普通百姓,城市当中的居民尤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电煤气,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被困在城中的百姓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在人类历史上,惨烈的围城战可谓不计其数。二战期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列宁格勒保卫战如果说已经让人难以忘怀的话,那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这场围城战役,无论在惨烈程度,还是国际影响上都不落下风。它就是萨拉热窝围城战,一场地狱般的血腥之战。


一、罪恶的源头

动荡的巴尔干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民族冲突的高发地带,当地的三大主要民族——塞尔维亚族(塞族)、克罗地亚族(克族)和波什尼亚克族(波黑穆斯林),自古以来就因为各种原因而冲突不断。二战后,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严格管理下,三大民族的矛盾暂时被搁置起来,社会氛围有了明显的好转。

可好景不长,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因为国际形势原因再度爆发。其中塞族人希望建立一个以本民族为主导的国家,而其他民族则希望采用欧美的联邦制来管理各自的问题。双方的分歧日趋加深,加上民间极端情绪高涨,最终爆发了一场不可调和的世纪大战。

1990年11月,属于南斯拉夫一部分的波黑召开了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会上因为国家地位归属问题,三大民族之间矛盾最终爆发:支持独立的波黑穆斯林与克族与维持现状的塞族发生了激烈争论,最终造成了各自党派的相互决裂。此后在波黑内部,一系列动荡的事件接踵而至——

1992年1月,波黑塞族共和国建立;而在一个月后和3月初,以波黑穆斯林单方面建立的波黑共和国也通过了独立公投,波黑正式脱离南斯拉夫管理并宣告独立。此后塞族与波黑穆斯林的矛盾逐渐激化,从最开始的对峙上升到武装冲突,塞族准军事组织开始向波黑穆斯林聚集地发动炮击,冲突正式展开。

进入武科瓦尔的塞族军队,1992年

在日益高涨的冲突中,波黑第一大城市——首都萨拉热窝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重点。而不久之后的发生的一场意外枪击事件,则正式拉开了围城战的序幕:1992年3月1日,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个婚礼现场突遭不明人士袭击,塞族新郎尼古拉·加多维奇的父亲(下图红圈)不幸身亡,而袭击者被怀疑为是波黑穆斯林。此后大批塞族武装人员进入萨拉热窝,并控制了城郊大片土地。

4月5日,大批民众举行和平活动,希望对峙双方不要激化矛盾。但在行进中,塞族士兵突然向人群开火,名叫索达和奥尔加两名女性不幸中枪身亡。此后塞族军队开始在城内和城外构建大量据点,开始向城中的波黑军队和平民进行开火,惨绝人寰的萨拉热窝围城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地狱般的1425天

战争一开始,塞族军队便开始对城市中的民用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到围城战结束时,萨拉热窝平均每天都要遭到300余枚不同口径炮弹的袭击,尤其在1993年7月22日当天,炮弹袭击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777发。根据战后统计,围城战期间萨拉热窝有3.5万座建筑物被彻底摧毁,其中医院、学校、自来水厂等是首批被击毁的对象。

波黑议会大厦被炮火摧毁

面对塞族的炮击,城中的波黑军队只能依靠轻武器和少量迫击炮进行回击,但对于手无寸铁的百姓来说,封锁加炮击无异于将他们逼上绝路:因为水厂被炸,百姓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城内的米尔亚卡河去打水,但在塞族狙击手的"特殊关照下",许多打水的市民非死即残,甚至连帮助父母打水的儿童也不放过。

围城战期间,当地百姓去河边打水

依托山头进行无差别攻击的塞族狙击手,对萨拉热窝城内的一切有生目标都会进行攻击。尤其在市中心连接机场的"波斯尼亚之龙"大街(Ulica Zmaja od Bosne)上,塞族狙击手经常对途经此地的百姓和载具进行狙击,因此该条大街也被称作"狙击手巷"(英语:Sniper Alley),死在这条街上的百姓至少有200人之多,其中还包括60余名儿童。

一位妇人穿过大街,底下的标语牌写着“小心,有狙击手”

到了冬季,因为供暖干线被塞族士兵破坏殆尽,失去供暖来源的百姓只能拆毁家具、砍掉树木来取暖做饭;没有食物,居民就只能到公园和附近的野地里采摘野菜,城中的老鼠、狗、猫也都成了居民的食物。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居民只能从联合国难民署获取一份应急口粮,这份口粮不能浪费,因为下一次的派送需要在40天后才能到来。

萨拉热窝居民收集树枝用于取暖,1993年

而在大多数时间里,萨拉热窝居民平均每天领取的食物,仅相当于最低生存标准的一半。按照一位围城战中的居民回忆,为了获取蜡烛、火柴、柴油、抗生素,邻居之间可以拼个你死我活;妇女为了一份牛肉玉米罐头,甚至甘愿沦为男人的玩物。他说:"大多数人仿佛一下子就成了丧失人性的野兽"。

在封锁与寒冷中,许多人逐渐因为一点小疾病便失去了生命——有人因为痢疾腹泻而死,有人因为饥饿而死,还有的因为误食有毒的蘑菇而死......当中就包括著名的电影导演,指导过《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他于1992年7月11日在家中因饥饿不幸离世,终年65岁。

克尔瓦瓦茨与“吉斯”、“阿兹拉”、“瓦尔特”的合影

百姓的生活如同地狱,而波黑和塞族军队的暴行也是罄竹难书。在塞族占领区,民兵和警察对穆斯林女性和儿童尽数蹂躏,而男性则就地处决;怀着复仇心理的波黑士兵,遇到塞族平民和被俘的塞族士兵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以牙还牙,一时间萨拉热窝成为了一座彻彻底底的"死亡之城"。

虽然城中遍布着战火与死亡的气息,但人有一些人还在为此展现着些许温情的一面:有着"萨拉热窝的大提琴家"之称的韦德兰·斯梅洛维奇,为了悼念在一场迫击炮袭击中不幸遇难的22名百姓,不顾炮火和冷枪的威胁,独自在国家图书馆的残骸上连续演奏了22天大提琴(下图)。这一幕被发布到媒体上后,引起了许多爱好和平之人的共鸣和关注。

面临着城市即将弹尽粮绝的危险,守城的波黑士兵与民兵冒险打开了一处废弃的隧道,通过隧道的地下输送,勉强维持住了城中剩余百姓的生活。差一点被切断的萨拉热窝又一次重新复活。不久之后,联合国、北约等组织的介入,终于让饱受围城战之苦的萨拉热窝市民看到了一线曙光。


三、重生!萨拉热窝

1994年2月,据围城战爆发两年后,北约强势介入波黑内战。各成员国开始派遣军用飞机在联合国划定的禁飞区里执行任务,并且要求塞族方面从萨拉热窝周边撤军并解除围困。

4月,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波黑军队对萨拉热窝周边展开收复工作,期间在北约空军的帮助下,成功遏制了塞族军队的反扑和围剿;而唯一支持塞族军队的法国政府,也因为塞族扣押法军维和士兵的举动,与前者彻底翻脸。战争的走向开始向不利于塞族军队的方向发展。

1995年7月,塞族武装在波黑斯雷布雷尼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约1.6万名平民和战俘被屠戮(当然这并不是个例,克族和波黑穆斯林也对塞族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处决事件)。一个月后的8月28日,萨拉热窝"马卡莱"菜市场突遭塞族迫击炮袭击,37名平民被炸死,90余人被炸伤,两起恶劣的事件彻底激起了西方和北约的怒火。

“马卡莱”市场遇袭后的场景

两天后,北约出动400多架飞机,5000多架次,对塞族武装控制的地区和武器设施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将近半个月的轰炸,几乎将塞族武装的重型装备全部摧毁,塞族的军事力量几乎被损坏殆尽;与此同时,波黑军队与克罗地亚军队一起,对克拉伊纳的塞族军队展开围剿,在完全消灭前者后便趁势进入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

最终在多方共同夹击下,波黑塞族共和国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宣布投降,决定在波黑境内实施全面停火。1995年12月11日,《岱顿协议》正式签订,波黑战争宣告正式结束。此后塞族军队开始陆续撤离萨拉热窝周边地区,直到1996年3月29日,萨拉热窝才正式宣布从围困中解放出来。

1996年3月的萨拉热窝街头

根据资料记载,萨拉热窝围城战前后共计1425天,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列宁格勒保卫战,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围城战役。期间共有1.4万人死于围困,其中还有1500多名儿童,受伤者超过5.6万人。而塞族方面则有2200多人死于围城作战,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结语

1425天的不眠之夜,死亡与绝望笼罩的萨拉热窝,最终以惨烈的代价换来了最后的和平。绝望的背后,其实是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但无论如何,这样惨无人道的战役都不应该发生,也不应该让普通百姓去承担这样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波黑战争启示录》

2.《极简历史:波黑》

3.《南斯拉夫内战:历史与现实的破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萨拉热窝   波黑   围城   南斯拉夫   北约   穆斯林   塞族   士兵   军队   残酷   百姓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