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真的活埋40万赵军?农民偶然挖出长平之战尸骨坑,揭露真相

文:激流文史

编辑:激流文史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熏风。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写下的一首感叹长平之战的怀古诗,“武安君”就是白起。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而被白起击败的故事。

此战之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军,对赵国造成了沉重打击,至此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但是,在1995年,随着山西晋城一个普通农民的“一锄头”,一处被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尸骨坑重见天日。后来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正是当年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赵军的尸骨坑。

而在对这个尸骨坑进行研究之后,专家们发现,其实当初白起所谓的坑杀40万赵军并非都是靠活埋。

那么,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这么多赵军呢?这处尸骨坑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白起坑杀赵军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长平之战作为一场影响了国运的关键战役,在当时是有详细记载的。但随着秦始皇“焚书坑儒”,六国的史书被付之一炬,这些记录也就消散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而在秦末战乱之中,秦国自身的史籍也大量流失,这就使得关于长平之战的原始记录更加稀少。

因此即便是正史,对长平之战的记录也并不详细,许多细节都缺失了,为历史留下了一桩遗憾。

尽管后世也有不少史学家试图通过对长平之战古战场的考古来发掘真相,但他们最终一无所获,也没能找到白起坑杀赵军的尸骨坑在哪。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么多史学家都没能找到的长平之战尸骨坑,最后是被一名普通农民一锄头“敲”出来的。

1995年,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一名叫李珠孩的普通农民正在和儿子李有金一起,在自家的梨园内锄地。一锄头下去,李珠孩感觉有些不对,怎么好像碰上了什么硬邦邦的东西?

换了个地方接着锄地,却还是感觉很坚硬。李珠孩感到有些奇怪,很明显土地没有这么硬,这应该是碰上硬物了。

难道有什么东西藏在自家梨园里了?李珠孩和李有金的好奇心上来了,也顾不上锄地了,就开始在梨园内挖掘起来。随着两人越挖越深,渐渐地,一副恐怖的场景在两人面前呈现出来,他们在锄地时碰到的硬物,竟然是森森白骨!

看着眼前这一幕,父子二人有些恐惧,但也对地下究竟还埋藏着什么更加好奇。又挖了一阵之后,他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大坑,而坑中除了白骨之外,还有一些像刀子一样的钱币,以及一些已经生锈的箭簇。

尽管这些箭簇已经锈迹斑斑,但还是能让人看出它们曾经是用于杀敌的利器。而这些白骨之中还有一具相对比较完整的尸骨,尸骨上正嵌着一枚箭簇。

这下李珠孩和李有金不敢再挖下去了,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晋城这里经常发现文物古迹,父子二人也有所耳闻。见到如此场面,他们也大概明白,自家这是发现历史遗址了。

他们害怕再挖下去就会破坏考古现场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于是李珠孩赶紧联系了当地文物局,请他们来鉴定。

不久后山西省考古所的一大批专家赶到现场,在经过一番年代鉴定后最终确认,这就是曾经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军的尸骨坑。而那些像刀子一样的钱币,就是战国时代常见的“刀币”,这些白骨自然就是被坑杀的赵军的尸骨了。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发现了赵军使用的陶盆、铁簪、铜带钩等物件。

历代史学家之所以长期未能发现长平之战的尸骨坑,主要是因为这些坑挖得很深,又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上层地表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李珠孩发现的这个尸骨坑的上层土壤曾遭受过破坏,因此相对较薄,就让他一锄头就“敲”出来了。

山西晋城本来就是昔日的长平所在地,因此发现有关长平之战的遗迹并不奇怪。但这还是专家们第一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尸骨坑,因此研究价值无疑是极高的。

更关键的是,在经过对坑中尸骨的考古后,考古专家们发现,一直以来人们对长平之战的认知,可能是有偏差的!

我们通常认为,白起是在把赵军逼得走投无路,并击杀试图突围的赵括后,迫使赵军投降的。赵军一直以来屡战屡败,此时连主将赵括都死了,投降也很正常。然而白起却言而无信,将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军尽数坑杀。

但考古学家们却发现,这些尸骨中绝大多数都遭到了创伤,有的甚至连肢体都不完整了,有的则被砍了头,很明显这些尸骨在死前就遭到了严重创伤,这种创伤应该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而其中只有一具尸骨比较完整,也没有受伤的痕迹,应该是被活埋的。

显然,秦军不可能在活埋了这些赵军之后又把他们拉出来劈砍一番。因此这些赵军应该大多都是先被杀死,再被埋入这个尸骨坑的。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个尸骨坑中,被活埋的赵军只是极少数,其他赵军都是在被埋之前就已经死了。

一直以来,这个“坑杀”往往被理解为活埋的意思,许多人看到长平之战的这一描述,脑中可能会浮现出秦军强迫赵军挖大坑,然后把赵军都推进去,再把土填上的情景。

但从之前专家们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实际的场景并非如此。

那么这段赵军被坑杀的记载究竟来自于哪里呢?正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不过大家也别忙着谴责司马迁,认为是他写错了。其实在这件事上,司马迁也是个背锅侠。因为人家原文写的其实是“阬杀”,而不是“坑杀”。只不过后来“阬”这个字用得很少了,人们才把它和“坑”字混用,原文的“阬杀”也就变成了“坑杀”。

这两个字很像,而“阬”在现代语境中和“坑”的意思几乎一样,但实际上其在古意中有欺骗、陷害的意思。所谓“阬杀”,其实指的是通过欺骗、陷害的方式中杀害,而不是在坑里面杀。

其实现代的“坑”字也保留了“阬”的部分古意,比如“我被坑了”也有“我被欺骗了”的意思。

司马迁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看到了吧,是“挟诈而尽阬杀之”!也就是说白起是通过使诈、欺骗的方式杀掉这四十万赵军的,远不止活埋那么简单。

只不过在对长平之战中“阬杀”的分析中,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真以为秦军是活埋四十万赵军了。而随着这一尸骨坑重见天日,真相也终于大白于天下。

因此,这个“阬杀”的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秦军击杀赵括后,赵军已经弹尽粮绝,士气低落,但还没有完全崩溃。而秦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也是伤亡惨重,疲惫不堪,要想单靠武力彻底击溃赵军也不太可能。

毕竟赵军虽败,可还有四十万人。

套用解放战争中王耀武的话:

“就算是五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并且这可不是四十万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妇孺,而是四十万身披盔甲,手握兵器的壮丁。而人在绝境中也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秦军自身的补给和体力也到了极限,也不可能长期和这群赵军耗下去。

因此,白起便心生一计。他利用赵军主将已死,群龙无首的局面,首先派骑兵将赵军分割包围,把四十万大军分割为了一个个小块。毕竟要消灭一整块四十万大军几乎不可能,但把他们各个击破还是有可能的。

接下来,白起又利用赵军互相之间被分割开来,联络断绝的特点,不断对赵军发动心理攻势。声称赵国马上要不行了,不会再有援军来了,而秦国的粮草还很充足,完全可以长期包围下去等等,劝赵军不要再抱有能被救出的幻想。

最后,白起很可能又装出了一副仁义的模样,许诺种种条件,让赵军能看到投降后的希望。

毕竟如果赵军知道投降后会被杀,那他们肯定会血战到底,不会投降了。因此白起大概是向赵军许诺了只要他们投降,就可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在这软硬兼施之下,赵军终于还是支撑不住,纷纷投降。但白起先是诱骗他们交出了盔甲和武器,随即便违背承诺,对已经手无寸铁的赵军大开杀戒。

赵军绝大多数都被杀,大概只留下了极少数来挖坑,用于埋葬赵军尸体,毕竟尸体长期不埋葬的话可能会造成瘟疫。而在坑挖好后,秦军就把这些挖坑的赵军给活埋了,便形成了后世发现的尸骨坑。

只有几百名年龄尚小的赵军被放回,但他们已经无法对大局产生影响了。

至于白起为什么要把这些赵军尽数坑杀呢?

这是因为在和赵军长期对峙之后,秦国也陷入了粮食危机,就连国内的粮食都得从蜀地调运,更不用说前线秦军了。秦军的物资也很紧张,如果收编了这批赵军,秦军自己就要饿肚子。

而如果把他们放回去,他们又很可能会被重新征召入军,继续和秦军为敌。

并且上党、长平的当地百姓也是反对秦国的,如果这批赵军和他们合流,那就麻烦了。因此白起觉得不如把他们都杀了,以绝后患。

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白起也终究得到了报应。在长平之战短短三年后,白起也被范雎诬陷,秦昭襄王认为白起不忠,于是将他赐死。

可怜一代战神白起,不久前才风光无限,此时却落得这个下场。他仰天长叹:

“我究竟有什么得罪上天的地方,以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在思索良久后,白起似乎想到了什么,叹息道:

“也罢,我本来就该死了。长平之战里赵军几十万人投降,我却用劝诱欺骗的方式杀害了他们,如此罪孽深重,也足以让我死了。”

随即,白起自刎而死。白起之死令人叹息,也从侧面说明了白起的“坑杀40万赵军”没有那么简单。

白起是在靠着欺瞒诱骗的方式使赵军放下武器之后才将他们杀害的,这应该才是“坑杀40万赵军”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尸骨   秦国   晋城   真相   锄头   梨园   史学   白骨   挖出   农民   发现   专家   赵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