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功高盖世的商鞅,为什么司马迁的评价非常低?

商鞅本来叫公孙鞅,由于是卫国人,又名卫鞅。他在秦国力推新法,功绩卓然,被国君秦孝公赐封商邑等十五个城邑,号称商君。相应地,名字也就成了商鞅。

推行新法的艰难,商鞅有所预见,所以要想办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官府有令:“谁把木杆搬运到北门,赏十金。”举手之劳就可以赚十金,百姓们怀疑有坑,无人响应。

官府又下令:“搬运者可得五十金!”于是有人忍不住,动手搬运木杆,随即得到了五十金。

这个“南门立木”的故事很有名,商鞅以此表明令出即行,绝不欺骗。接着,公布了已经准备妥当的新法令。

新法实施一年,民怨沸腾,到国都上访的人数以千计,连太子都以身试法。

太子爷惹不起。有关部门上交矛盾,提报商鞅定夺。商鞅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都押在新法上,如何肯退?他考虑再三,心一横说:“新法行不通,正是由于上面的人带头犯法!”

调子一定,就该依法惩办太子,可是未来国君的屁股打不得啊。商鞅点子多,说弟子有事,老师顶缸。下令让太傅公子虔受刑,将太师公孙贾刺面。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二人都是贵族。公子虔尤其倒霉,若干年后犯法,又被割了鼻子。

太子老师受罚的消息传开,朝野一片肃然,反对之声顿时消失。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实力大振,百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许多当初指责新法的人,又跑来称赞新法。商鞅正眼都不瞧:“这些都是捣乱分子,发配边塞!”从此,秦人不再胆敢议论新法。

新法见效,手中有兵有粮,商鞅开始对外扩张。他说服秦孝公让自己挂帅,领兵攻打魏国。

魏国不敢怠慢,由贵族公子卬(读如“昂”)率军抵抗。

两军相持,商鞅派人致信公子卬:“魏国是我的老东家。当年我在相邦公叔痤手下做官,与您关系不错。如今虽然各为其主,却也不忍心厮杀。愿与您会面结盟,畅饮罢兵,以安秦、魏两国。”

不动刀兵而消弭战祸,公子卬当然同意,乐呵呵带着几个随从去见老同事。会盟结束,正喝得痛快,商鞅布置的伏兵突然一拥而出,俘虏了公子卬。商鞅随即下令出击,将失去指挥官的魏军打得一败涂地。

魏军在战场上遭受重创,国内一片恐慌。魏惠王不得已割地求和,并且迁都大梁,以躲避秦国的锋芒。

魏惠王想起当年,公叔痤临死前说,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死他。自己没当回事,致使商鞅如今为秦国所用,不由懊悔不已。(此事参见本号历史文章“年轻人不服输——猜猜商鞅求职,说服用人单位面试了几次? ”)

商鞅诱擒老朋友,大胜回朝,爵位、封地等待遇暴涨。他手握权柄十年,为了推行新法,得罪大批宗室贵戚,好在功成名就,自然无悔入秦国。

商鞅的声望正当如日中天,来了一位说客赵良,竟然劝他识相辞职,退居二线。

“难道你不满我的治理之道?”商鞅接待客人,不解地询问。

“聆听内心叫聪,自我审视叫明,战胜自己叫强。您还需要问我?”赵良并不正面答复,请主人自己体会。

商鞅没有发火,地位高了,难得有人可以说说心里话:“以前秦国落后,经过我的治理,面貌一新。我与‘五羖(羖读如股)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能?”

从前,贤臣百里奚由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得,号称“五羖大夫”。治政有道,传为佳话。(参见本号历史文章“姐夫遇上老赖小舅子——一国之君能不能留点体面? ”)

“百里奚执政,劳累了不坐车,大热天不张伞盖。在国都里巡视,不带车驾随从,不带武装护卫。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男女都流泪,童子不唱歌,连舂米也不喊号子了。他的功绩,载入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流传后世感动后浪。而您呢,走宠臣的门路才见到君上,名声不行;执政不以百姓为本,大造宫殿,功绩不行;对太子的师傅用刑,对百姓用酷刑,声势几乎掩盖了君上,积怨聚祸,教化不行。您离开府第,一定要前呼后拥,全副武装的力士严密保护,否则不敢出行。您的性命危如朝露,还想富贵终身?不如交还十五块封地,到边远地方浇浇园子,并劝君上提拔人才,施行善政,才能稍得安全。不然,败亡的日子翘足可待。”

赵良话音刚落,商鞅脸色铁青地吩咐送客。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要我主动退隐,做梦!

五个月后,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对头立即控告商鞅谋反,惠王也受够了他的气,下令逮捕。

商鞅闻讯,亡命奔逃到边关,找个旅店想要住下。店主不知道客人的身份,一口拒绝:“商君的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连带判罪。”

“这这……”商鞅不由慨叹,“真是作法自毙啊!”

他连夜狂奔,总算从自己亲手编织的森严法网中脱身,就近逃到了魏国。

魏国人恨透了他:两国交战,胜负都属正常。但使用诈术诱捕公子卬,趁机取胜,劣行令人发指。如今想来避难?没门!

商鞅看着面色铁青的主人,叹口气打算继续亡命天涯。魏国人冷冷道:“你是秦国的逃犯,总不成为了你得罪强秦吧?”不但不留,还强制遣返。

回到秦国境内,商鞅的党羽闻讯前来接应,将他救回封地商邑。

天下虽大,却无藏身之地。商鞅一咬牙,索性发动手下造反,死中求活。

秦惠王洒然一笑,现在杀你名正言顺了。

秦军出击,摧枯拉朽般打垮叛兵,活捉了商鞅。秦惠王下令:屠灭家族,五马分尸示众,让有心谋反者以此为戒!

商鞅变法图强,奠定了秦国实现大一统的基础,功高盖世,却身死家灭,史家是不是会为他掬一把同情泪?

然而并没有。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非常低,说他“天资刻薄”、“少恩”,难怪走上叛逆的不归路。

半点同情欠奉,反而隐隐有不齿之意。

为什么?

让司马迁敬仰的贤人,如孔子、孟子、晏子,都关心民众疾苦。他们的治国之道,首要目标并非富国强兵,而是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保守或激进,守旧或变法,并非区分进步与否的标准。悲天悯人,才是真正伟大人物的试金石。

强秦征服六国,百姓可没有因此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所以二世而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的意义有限。司马迁没说过“以人为本”,但他却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的。

相关文章:

年轻人不服输——猜猜商鞅求职,说服用人单位面试了几次?

姐夫遇上老赖小舅子——一国之君能不能留点体面?

让你微笑,让你思考。有故事,有进步。谈吐有料,才能交往有趣,这个圈子有意思: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魏国   国君   秦国   公孙   功高盖世   木杆   封地   新法   太子   公子   评价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