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老照片─泰州钢厂

1958年,泰州市掀起“大办钢铁”的高潮,先是分散炼土铁,后在城南东河边、城北孙家桥河西、韩桥周家沟、招贤桥沈家庄、西郊通扬河畔等地建立5个“小土群”的钢铁厂,1958年 铁产量2513吨。同年四季度撤销5个钢铁厂,筹建泰州钢铁厂。

位于东花园路11号的泰州轧钢厂,1986年更名为泰州钢厂

老式炼铁高炉

1959年春,泰州钢铁厂建成,先后安装两座13立方米的炼铁高炉和1座红旗炼焦炉,后又扩建1个炼钢车间,但因主要原材 料与能源供应不足,一直不能正常生产。

1975年的小轧钢车间(潘秋中摄)

工人们在推运500轧钢车间设备(潘秋中摄)

500轧机调试(潘秋中摄)

1981年,泰州轧钢厂建成苏中第一套轧10英寸以上钢锭的开坯轧机。年生产能力16万吨。

卡车将钢锭运往500开坯车间(潘秋中摄)

生产用煤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厂(潘秋中摄

当时轧钢厂还有两支千吨船队,十多条驳船日夜不停将生产材料运输至工厂。

线材生产场景(潘秋中摄)

线材源源不断地生产并运往各地(潘秋中摄)

冒雪装车(钱新明摄)

拉丝车间一角(潘秋中摄

生产镀锌丝(潘秋中摄)

机关干部周末下厂劳动日(钱新明摄)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原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赵克俭同志和组织部其他同志一起到挂钩的泰州钢厂开坯车间参加生产劳动。

1985年10月5吨电炉出钢,泰州从此结束了不产钢的历史(潘秋中摄)

声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

“和衷共济,锐意改革,为振兴轧钢作贡献”的巨大横幅高高悬挂在工厂大门上方,2100名干部职工无不为五吨电炉的首次出钢兴奋自豪。

炼钢场景(潘秋中摄)

炼钢车间5吨电炉首次出钢(潘秋中摄)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钢厂工人们在钢花四溅中绽放胜利的笑容。

钢水注入钢模浇注成钢锭(潘秋中摄)

泰州轧钢厂五吨电炉出钢剪彩典礼(潘秋中摄)

静候佳音的工人们(潘秋中摄)

开坯车间材料工在挑选钢坯(钱新明摄)

开坯车间材料场起吊钢坯场景(钱新明摄)

1983年,泰州轧钢厂建5吨电炉的炼钢车间,1985年正式生产,冶炼废钢,1986年更名为泰州钢厂,成为冶金工业一条龙生产的企业。

泰州轧钢厂更名泰州钢厂的厂门照

1987年8月14日新华日报的钢厂新闻报道(钱新明图文)

80年代末期的泰州钢厂宣传画页

钢厂宣传栏一角(钱新明摄)

在泰州钢厂大门入口处,这个由10块大黑板、16个大橱窗组成的宣传廊曾是工人们关注的焦点,工厂的重大事项和活动基本都在这里发布了。


当时的泰州钢厂拥有全市企业中最好的会场、灯光音响设备,规模胜过当时的泰州工人文化宫。

泰州钢厂厂徽



满满记忆的搪瓷把缸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泰州钢厂逐步走向衰落。2003年泰州钢厂完全停产。

轧钢厂开展拔河比赛等职工文体活动(潘秋中摄)

泰州轧钢厂组织共青团员冒雨为群众修路(潘秋中摄)

这是1982年3月泰州钢厂在全民文明礼貌月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一个场景。透过早已斑驳的画面,依然可以感受到团员青年们似火的青春和劳动的激情。这也是侧面反映泰州花园庄旧貌的一张珍贵图片了

钢厂图书阅览室一角(钱新明摄)

这张照片是1986年泰州钢厂参加全国总工会示范图书室评选的推荐图片之一。当时的泰州钢厂图书馆藏书约有5万册。照片中身着蓝色波点连衣裙的女工来自电镀车间,气质颜值完全不输明星呢。

轧钢厂工人政治夜校(潘秋中摄)

当年,老钢厂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这张职工夜校的新闻图片和文明礼貌月的活动图片等都曾登上当年的《冶金报》。

泰州钢厂党的基本知识轮训班(钱新明摄)

电镀车间工会小组每周下班后参加政治学习(钱新明摄)

2017年1月17日,随着海陵区鼓楼路北延工程,老钢厂最后一座废弃烟囱轰然倒塌,泰州钢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声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泰州   钢厂   钢锭   钢坯   轧钢厂   钢铁厂   电炉   车间   场景   工厂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