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秦始皇传位真相!扶苏手握30万精锐秦军,为何选择自杀?

秦始皇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在位所做出的很多决策虽然“罪在当时”,却都是“功在千秋”的,然而在他对接班人的选拔问题上,却让人唏嘘不已。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之时病逝于沙丘平台。随后,中东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共同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临终之时,真打算传位给公子扶苏吗?

政见冲突,被发配北方边境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关于秦朝的正史几乎只有《史记》,而《史记》中对公子扶苏的记载也非常少,而上面的这段记载最能体现公子扶苏的性格。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公子扶苏劝谏说现在天下都在诵法孔子,如此大规模地惩处儒生,恐怕天下不安。他的这个谏言抵牾了盛怒中的秦始皇,所以他被调离了京城,前往位于北方的上郡辅助大将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公子扶苏被“发配”到北方边境,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焚书坑儒这一件事上曾经劝谏秦始皇,而是多次与秦始皇的决策产生过冲突。

明为外放,实则用心良苦

所以,很多人以为秦始皇让扶苏去上郡是贬谪。小编以为在,这恰恰是秦始皇出于政治能力和深谋远虑,在帮扶苏积攒政治威望和资本。深层原因有三:

第一,春祭大典中的行刺死无对证,扶苏继续待在咸阳,作为第一嫌疑人,他可能会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一直遭到软禁或权利架空。

第二,以扶苏的表现来看,若继续呆在宫中,难以应对宫斗的险恶环境。所以为嬴政把扶苏外放长城,明是抵御匈奴戴罪立功,实则用心良苦。

第三,要知道,上郡紧邻秦国内史,是秦国北方部队的总部。蒙恬作为总统帅,率三十万大军在此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并占领河套地区,他和弟弟在朝廷中是秦始皇最器重和信任的大臣,也是公子扶苏未来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者。

临终决定,传位于公子扶苏

从《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巡游中,他只带了幼子胡亥,其余的儿子都没有随从。

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虽然没有册立太子,但是皇位继承人他只考虑扶苏和胡亥。到了晚年,他显然是偏向于册立幼子胡亥的。但是,胡亥随从巡游的十个月,也是秦始皇对他考察的十个月。

秦始皇在驾崩之前留下了不清不楚的简短的遗言:“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是,让公子扶苏把部队交给蒙恬管理,即刻赶往咸阳参与自己的葬礼。这仅有的遗言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秦始皇要把皇位传给扶苏。

胡亥就陪在秦始皇身边,秦始皇却没有对他交代只言片语,反而是写信给远在上郡的扶苏,让他赶紧前往咸阳参与葬礼,这就说明,秦始皇临终前的最终决定,就是要传位给公子扶苏。

但是赵高在与秦二世密谋之时,却对这句遗言进行了解释:

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

手握30万精兵,依然选择自杀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公子扶苏,他是觉得自己的决策和意志能被一以贯之。在李斯、赵高等人密谋拥立胡亥时,矫诏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蒙恬对其真伪性表示了怀疑。而手握30万秦国精锐的扶苏,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杀。

扶苏的自杀和他之前的劝谏共同证实了,扶苏的信仰偏向于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扶苏拥护“两个凡是”——凡是始皇帝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始皇帝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秦始皇眼中,这样的皇位继承人,才是合格的。

所以,秦始皇临终之前最终选定的继承人就是公子扶苏。

结语:

“一个硬币有两个面。”

小编看来,扶苏“不受待见”这件事背后,表面上看是一种“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历练?

如果扶苏没有遇害,秦王朝的历史或许将会有所不同,至少不会这么快的走向覆灭。无论如何,大一统秦朝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秦国昙花一现,但它的光辉刹那芳华,它的辉煌也永远地刻录于史料之中,存于历史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秦国   史记   孔子   劝谏   皇位   遗言   继承人   精锐   长子   临终   公子   真相   秦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