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体系冲击下,古典大国纷纷解体,为何中国仍能够维持统一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在前两篇文章中(点击查看),我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

即随着工业化与近代化的推进,绝大部分传统多民族大国,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其内在逻辑也很简单,古代国家信仰宗教,于是君王标榜自己统治民众的权力,来源于神。

而近代国家,无论政体如何构建,各派力量一般都会宣称,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一、近代化冲击

于是当传统的古代多民族大国,遭遇了近代化的浪潮冲击后,崩溃的种子便会逐渐萌芽。

因为你宣扬“君权神授”,那么在辽阔的土地上,即便存在许多文化习俗差异巨大的民族。

他们也是能够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加持下,心甘情愿地团结在神圣君主周围的。

而当大多数人被“主权在民”理论吸引后,这种古典的统一模式,也就完全无法维持了。

毕竟你说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那么谁是人民?

推翻封建王权、神权后,新建立的国家,总不能把全世界所有人,都当做本国人民吧?

最终,以法国大革命为起点,近代国家多以民族为基础,划分人民的边界。

这就是民族主义诞生、发展的底层逻辑。

也是哈布斯堡、奥斯曼这些传统古典大国,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分裂瓦解的根本原因。

好了,上述观点,我在前面的文章(点击查看)中,已经详细论述过了。

这里之所以再单独总结一下,主要想是以此为基础,引出一个新的话题。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毫无疑问,也属于幅员辽阔,内部差异巨大的传统多民族帝国。

那么中华文明,又是怎么在近代化变革的巨大冲击中,继续保持统一的?

纵观世界近代史,如果排除那些迄今为止,仍旧笼罩在浓厚宗教氛围中的落后国家。

近两百年来,前有奥斯曼、奥匈、沙俄,后有南联盟、捷克斯洛伐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凡是主动或被动迈向近代化的大国,几乎没有能在民族体系的冲击下,保持完整的案例。

所以说,中国特殊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力量,构筑了近代华夏统一的基础?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感谢近百年来,前赴后继的伟大革命家与先烈。

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华文明的再次复兴。

不过凡事都有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前辈的努力与牺牲,属于主观原因,而本文接下来要重点论述的,则是客观因素。

二、地方自治

所谓“客观因素”,从上文语境出发,无非就是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历史惯性、近代化节点等要素,与其他文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以至于可以帮助我们,在民族秩序的冲击下仍能维持自身的统一与完整?

这里先来讲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此,各位读者或许需要先绕个弯子,再次回到本文开篇的论点,进行深入思考。

大家知道,“主权在民”思想,肯定要比“君权神授”先进的多。

那么既如此,古代为什么还要信仰宗教?民权思想,为什么要等到近代,才逐渐普及开来?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既然古代各地区文明的意识形态,长期、普遍地蕴含“君权神授”相关因素。

那么此类上层建筑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基础脱不开关系的。

具体而言,各位也许能从一些史料中,找到这种关联性的端倪。

比如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圣贤王阳明“卧治庐陵”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大诰三编》、《皇明条法事类纂》等典籍的记载。

历来是文献之邦的江西,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大明开国以来,诉讼众多,民众特别爱告状。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地的官员腐朽昏庸,或者封建朝廷压迫有多残酷。

按照史料的描述,江西人打官司,多是因为邻里纠纷,总之,案子都是些琐碎杂乱的小事。

而等王阳明到任后,为改变此类风气,他立即发布《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告示先是把大家都批评了一通,指出动辄诉讼,是非常可耻的事。

随后又下令,从此辖区内非人命关天,迫不得已之事,不要来找衙门。所谓:

“今与吾民约,自今非有迫于躯命,大不得已事,不得辄兴词。”

那么民间普通纠纷要怎么办呢?处理方法也很简单,让德高望重的父老乡贤去约束教化。

最后的结果,是庐陵在几个月内大治,成了历史书上的典范。

看完这些,大家有什么感想?

有没有人觉得王阳明,是标准的不负责任、懒政,还串通官绅,给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

其实不是的,现代互联网上有很多人,对历史的评价标准,都过于脱离古代实际了。

大致就是觉得朝廷越郡县越好,帝国越集权越好,官府从中央管到地方才是先进,基层但凡有豪强出现,必然代表着腐朽堕落。

朝廷出任何问题,都是豪强的问题,官府有任何功绩,都是打击豪强的成就。

由此推论,王阳明不去乡间明察秋毫,反而让乡贤代劳的行为,当然是不称职的、偷懒的。

这种观点的谬误在于,人们往往只称颂现代国家,将组织架构建立到农村基层的伟大壮举。

却很少意识到,现代国家之所以能把力量延伸到农村基层,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进步的。

现代社会,你有网络、手机,管辖基层,汇报请示,也就是动动手指的事。

古代社会,你连电话都没有,真要设置乡级官吏,靠跑腿等批复,那一件事都别想办成。

现代社会,你碰上突发状况,打个电话,警察、消防几分钟内就能赶到。

古代社会,有急事发生,你总不能指望派人花几个时辰,跑到县里请捕快来帮忙吧?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那怎么办?

既然朝廷没办法管,就只能让民众自己管自己,也就是所谓乡贤豪绅与地方自治。

王阳明所做之事,其实就是在庐陵重建以宗族为单位的,基层自治组织。

这个问题,大家如果同时参看《大诰》,感受可能会更加深刻。

毕竟江西人爱告状的问题,从明朝初年开始就已经很严重了,地方官判得不满意,还会跑到省里,甚至京城越级告状。

朱元璋就曾对此劝诫道,民众动辄诉讼有害无益,官员就算判决公正,也得花不少盘缠吧?

很多时候衙门被大量诉讼压垮,根本来不及判决,当事人关着关着命就没了,所谓:

“如法司囚人多,一时发落不及,或审理不明,淹禁日久,死者亦广。”

最后,这位开国皇帝,还批判了相关地区的乡贤宗族不作为,并强调:

“设若被人凌辱太甚,情理难容,亦须赴老人处告诉,免致官府系累。”

所以,由此可知,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以当时的生产力基础而言,所能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都是必须以地方自治为基本特征的。

明朝如此,更早的时代也如此,如鼎盛时期的汉唐。

当时的强宗大族,不但普遍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甚至连朝廷的主力军队,也由他们组成。

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点击查看)中曾详细讲过,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

同样的,中国如此,国外也不会例外,如普遍被人视为统一强权的波斯和罗马。

按照传统印象,波斯属于典型的集权专制王国,然而根据古希腊典籍《长征记》的记载。

波斯巅峰时期,国王任命的总督,自主权很大,总督治理的城市,自主权也很大。

比如当时总督居鲁士,曾直接和同僚提萨佛奈斯开战,而国王的态度是:

“阿塔薛西斯并不反对他们两方交战,特别是因为居鲁士还经常把他管辖的,原属于提萨佛奈斯的城市的进贡品解送给国王,这使他更不在意了。”

更有趣的是,双方开战的原因,居然是提萨佛奈斯治下的部分沿海城市,决意投奔居鲁士。

至于罗马,自治市更是其基本的行政单位,相关研究著作很多,此处就不多赘述了。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本段开头:“古代为什么会信仰宗教?主权在民思想,为什么要到近代才逐渐扩散开来?”的问题,有所理解了吧?

任何政权的存在,都需要合法性的背书,现代国家信息发达,地区间人口流动极大。

于是人们可以轻易在语言、习俗、历史高度均质化的同一民族中寻找共鸣,产生共情。

主权在民的民族共同体,也由此得以构建,并被广泛认同。

与之相对的,古代国家信息高度闭塞,人口流动极小,基层运转也以小群体自治为主。

这种情况下,民族虽然客观存在,但你肯定不能指望一个这辈子都出不了村的人,去共情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同胞。

可以想象,比起宏大的民族、人民信仰,恐怕族人、邻居才是古人能够接受的概念。

再进一步往下推论,古代社会,面对地方层出不穷、不可替代的自治团体。

传统的大国,如罗马、奥斯曼、哈布斯堡等等,要如何建立跨越辽阔疆域的统治合法性?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引入能被民众普遍接受、认可的宗教因素。

最高统治者自称权力来自于神,与各地方自治势力,在神的名义下订立契约,划分国王与豪强各自的权力与义务。

三、宗教、儒家与统一

到此为止,本文用这么长的篇幅,论述了古代生产力、生产关系与自治体系,大家是不是感觉有些离题了?

其实各位理解了这些内容,那么也就很容易能够明白,传统文化因素,在近代华夏统一中所产生的作用了。

正如全文开头所讲,近代以前,传统多民族帝国的统一,几乎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的。

然而,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为了契合辽阔疆域内,地方自治力量层出不穷、习俗各异的情况而出现的。

其只有搁置、掩盖各小共同体差异的能力,却没有破除隔阂,推动民族融合的功效。

因此对于华夏之外的文明来说,他们所建立的传统多民族政权,与其说是统一大国,倒不如说更像是水果拼盘。

比如长期威震欧洲,人口、领土名列前茅的奥匈帝国,其前身哈布斯堡,是怎么起家的?

著名历史学家史蒂芬·贝莱尔,就曾在《奥地利史》中,引用了这样一条谚语:

“让别人打仗去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战神给别人的东西,爱神也能赐给你。”

自15世纪开始,哈布斯堡皇子先是迎娶勃艮第公爵的独生女,两国自此合并。

随后他们的儿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再次组建了国家联盟,并生下二子一女。

其中儿子斐迪南长大后,迎娶了波西米亚公主。

女儿玛丽长大后,嫁给了匈牙利与波西米亚的王位继承人。

于是这些邦国,也就顺利成章成为了哈布斯堡的一部分。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哪有扩张领土不打仗,结个婚便能成的?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欧洲这块土地都信仰基督,都认为君主的统治权,是由上帝授予的。

那么只要不改变地方上,基层自治组织的原有状态。

两国皇室继承人联个姻,所生下的孩子,是不是就天然能获得双方的统治合法性?

古代社会,这一套既高效,又方便,近代社会,等民族主义蔓延开来后,一切都完了。

帝国的各自治组织,大多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习俗,甚至还具备完整的财政、军事、行政体系,国王一旦被推翻,便再也没有统一的理由。

再比如奥斯曼,情况也大同小异,其统治者甚至更宽容,长期推行米勒特制度。

什么叫“米勒特”?翻译过来,就是宗教自治,即:

奥斯曼境内,凡是非穆斯林的团体或氏族,只要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愿意缴税,就可以拥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充分享受内部自治权。

古代社会,奥斯曼君主左右横跳,集多个法统于一身。

他即是伊斯兰真主在世间的代言人,又是本地犹太教、东正教的最高领袖与保护者。

而等近代民族主义浪潮来袭,其内部之错综复杂,表现还不如奥匈。

好了,到此为止,国外史讲得有点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段落主题,对比上述案例,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又在哪里?

其实根据典籍记载,在文明发展早期的黎明时代,华夏大地同样也是邦国林立的。

先秦多国体系与诸侯会盟

就像《礼记》在谈到商朝时,曾论述的那样:

“商汤承之,建此一千七百七十三国。”

这个数字准不准很难说,不过根据目前对甲骨文的翻译情况,著名学者高明先生,已经列举出了600多个族名。

那么这些小邦国,最后又是怎么演化成华夏大集体的呢?转折点在于周公制礼作乐。

从当时生产力的角度看,武王伐纣成功后,无论如何,也是很难将华夏全部直辖起来的。

于是西周皇室,选择将自己的子孙勋贵分封出去,即《荀子》中提到的: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到此为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毕竟纵观世界史,分封子孙,在很多古文明中,都是统治集团通行的做法。

可是分封之后呢?第一代,兄弟之间也许还能通力合作,第二代,第三代呢?

关系疏远后,被本地人同化了怎么办?亲戚间关系弄不清了,甚至打起来了怎么办?

王室一般也不会是独生子,儿子的一堆儿子要怎么办?谁来继承家业?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周王室开创性地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也就是伟大的《周礼》,华夏文明自此走上了独特的道路。

礼乐制度

所以,什么是“周礼”?简单概括一下,大致就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宗亲关系,《礼记》曰: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二是继承关系,《春秋公羊传》高度总结道: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翻译一下,西周的分封制度,一代为大宗,分封出去的旁支为小宗。

小宗如果以后继续分封,那也会相对成为下一代子孙们的大宗,代代相传无穷尽也。

然后大宗与小宗间,君主更替,固定以嫡长子为继承人,小儿子们则需带着人马就藩,确保不自相残杀。

所以说,这套制度奥妙在什么地方?很简单:

第一,周王室的子子孙孙们,无论分封了多少代,关系多疏远,只要一翻族谱,各诸侯国基本都是沾亲带故的。

后世中国人常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同根同源同祖”等俗语,其源头就在于此。

第二,周王室的分封,和后来大一统王朝的分封,有着本质的区别,大一统王朝分存量,而周朝则是找增量。

就像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制度史》里,对封建之道的总结:

“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秦汉之前去当藩王,是可不容易的,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自己开疆拓土搞建设。

第三,宗法制是一种典型的,以宗亲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

因此即便是与周王室没有直接关系的邦国,也是可以通过联姻,加入这套血缘关系网的。

比如纪国和莱国,是商朝时就存在的国家。

据史料记载,莱国曾和纪国联姻,鲁国曾和纪国联姻,纪国和周天子也曾直接联姻过。

而后,基于上述特征,西周分封制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周礼所笼罩的范围,随着时间推移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缘边地区和部落,被纳入华夏世界中。

这些奉行周礼的地区,各邦国虽然各有各的宗庙,各有各的利益,习俗也不尽相同。

但层层分封下来的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阶层,基本都是沾亲带故,且很容易追溯到同一祖先的。

这就是周礼,或者说后来的儒道,所推崇的家天下!

当然,就个人而言,还是更愿意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天下一家”。

儒生在解释帝王合法性时,虽然也会利用部分宗教色彩,比如《春秋繁露》里所强调的: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可是除了宗教色彩外,儒家还有第二重更重要的认同,即家认同!

按照孔孟信徒的理论,天下本质上是一个超级大宗族,天子是宗族的最高家长,即君父。

地方上的一切小宗族,都是这个大宗族的分支,虽然姓氏、习俗各异,但寻根究底,都是拥有共同祖先的亲人。

这是何等伟大的文化创举!血浓于水的家族理念有了,民族构建还会有遥不可及吗?

甚至到后世郡县制登上历史舞台,分封体系再也没有持续扩张的功能。

周边那些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蛮族小邦,也还会倾向于追溯一个与中原同宗的祖先。

比如契丹人,按照《辽史》的说法:

“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

还有鲜卑人,《北史》曰: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南方缘边的交趾,《大越史记全书》强调:

“其始祖出于神农氏之后。”

东北方向的朝鲜,虽有檀君传说,但直到近代民族主义浪潮来袭前,主要还是祭祀箕子。

日本人则长期自称是周太王之子,吴太伯的后裔,与春秋时期的吴国同宗。

这种说法,直到德川幕府时代,才开始受到神道教天照大神的挑战,此处暂不展开。

所以,大家现在明白,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西方民族体系的冲击下,仍然保持统一了吧?

上篇文章中(点击查看)我曾说过,清朝灭亡,儒家天下观崩溃后,中国之所以没有解体,是因为当时的文人们紧急构建了国族认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可是再进一步细想,国族理论哪是那么容易让大众接受的?你准备怎么说服民众?

事情要是真的如此简单,奥斯曼搞个奥斯曼族,奥匈搞个奥匈族,以此类推,当代世界的国家数量,起码要减少九成。

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儒家2000年的熏陶,近代中华共同体“炎黄子孙、同源共祖”的核心理念便不会存在。

没有这些核心理念的存在,局面演变趋势和方向,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所谓“祖上有德,福泽后人”,近代以来,儒家虽被彻底抛弃,但其残骸,仍在庇佑华夏。

至少是在民国这段军阀割据的历史里,维持住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这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先烈们才有构筑各种理论、利用各种方法救国的实践机会与缓冲空间。

毕竟,再厉害的天降猛人,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大势而有所作为。

今天的我们,或许会感叹华夏近代之路的坎坷,但绝大多数传统古典帝国,甚至连走上这条路的资格都没有。

四、秦制

讲到这里,中华文明能在民族秩序冲击下,继续维持统一的必要条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注意,这里我的用词,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换言之,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在近代化转型的契机下,有成为统一国家的机会与潜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分裂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毕竟同源共祖理念并非不可淡化,地方特色风俗也不是不能拔高。

类似问题在那些高度自治,拥有完整组织架构的地方政治实体,比如朝贡国家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就像安南,上篇文章(点击查看)曾介绍过,在西方近代思潮舶来前,儒家文明圈中,是存在广泛的古典中国人认同的。

越南胡朝开国君主作诗《答北人问安南风俗》,开头就是:

“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阮朝著名大儒李文馥作《夷辩》一文,张口便论证交趾,是根正苗红的华夏成员。

然而等民族体系一来,为了重构叙事体系,与文化母国彻底切割。

千年北属,两千年反抗的论点都能塑造推广开来,分裂之易,统一之难,可见一斑。

事实上,从结果看,中国最终也的确只保住了大清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

由此再进一步推论,历史惯性方面,如果中华一直维持先秦的多国体系。

或者近代化节点方面,中国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入侵时,刚好处于五代十国那种分裂周期。

那局面恐怕是完全无法收拾的。

近代化节点属于运气,无法控制,至于历史惯性,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终结了分封时代,开创了郡县统治的秦朝和法家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虽然还保留了“皇权不下乡”式的基层自治体系。

但郡县制架构,总体仍在相当程度上,维系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无论是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还是后世持续不断的改土归流,都为近代中华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除了儒家外,华夏文明在演化道路上,有别于其他古文明的另一个特殊之处。

如果说儒家创造了中华一统的内核,那法家便铸造了中华一统的形体。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种违和感?

上文不是说过了,按照古代的生产力基础,地方自治式的生产关系,才是合理的、正常的?

那法家又凭什么能创造并运行郡县体系,这种明显超越物质基础的制度?

而且细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商鞅变法,大秦原版的郡县制,还与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禁止父子兄弟同住,明显是要拆散宗族自治体系,将民众原子化,方便朝廷直接管理动员到基层。

看起来是不是更离谱,更脱离实际了?

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演化路径是什么样的?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辽史》

《北史》

《礼记》

《荀子》

《夷辩》

《长征记》

《奥地利史》

《大诰三编》

《春秋繁露》

《春秋公羊传》

《中国制度史》

《大越史记全书》

《皇明条法事类纂》

《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周礼   奥斯曼   近代   儒家   体系   民族   宗族   华夏   中国   大国   古典   古代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