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张爱玲透过胡适(1891-1962)家里那杯绿茶,看到时光交错,那个穿着长袍的老者身在纽约,说着英文,却依旧像在北京的寓所一般。他身边站着江冬秀,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妇。

茅盾第一次见胡适的时候,对这位年轻人的装束印象极为深刻: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他评价说:“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张中行回忆胡适.:“中等以上身材,清秀,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长袍与茶,是胡适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他也好酒,却不善饮。他反复抽烟,反复戒烟。他喜欢打牌,一玩就是数天。他喜欢开茶会,喜欢与不同行业、不同年纪的人坐在一起把杯言欢。

这位民国时期风头无二的洋博士,一生得了 35个“荣誉博士”,但其生活习惯却是非常中式的,确切地说是非常“徽派”,穿的衣服以其母亲与妻子缝制的为主,吃以徽派菜为主,喝以绿茶为主。

这一次,我们主要谈谈“茶博士”胡适。翻阅胡适的日记与书信,茶无处不在。“我的朋友胡适之”要是换成“与胡适之喝茶的日子”,似乎显得更为贴切。在美国,在与友人的茶会上,他们吟诗作对,尽显才情。他们提出了白话文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普及“赛先生”,茶确实有助灵思。


一、茶博士胡适与他的茶会

胡适出身于徽州茶叶世家,出生在上海的程裕新茶栈,这个巧合大约为胡适终身嗜茶提供了一种解释。

其父胡铁花说:“余家世以贩茶为业。先曾祖考创开万和字号茶铺于江苏川沙厅城内,身自经理,藉以为生。”(《胡铁花年谱》)到胡适这一代,胡家已经经营茶叶 150年有余。两家茶叶店养活了胡氏一家四房,也为胡家有志为学的人提供了经济来源。

胡适在自传、演讲中,大都以“我是徽州人”开头。


胡适手记

他深爱这片土地,常以徽州土特产自居。徽州的这些土特产中,又以茶叶与人闻名天下。茶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与太平猴魁等,人有朱熹、戴震等,徽商同样也是影响甚大的群体。

胡适最喜欢的饮食,除了茶,就是徽派火锅。梁实秋去胡适家吃饭,被绩溪人做的“一品火锅”排场惊到了,7层菜肴吃得感慨万千。胡适每每去上海,都会约朋友去吃徽派火锅。

徽商南下上海,茶叶是一盘大生意,徽菜馆也是一盘大生意。民国时期,许多人感慨,徽派饮食甚至改变了上海饮食。

胡适在上海读书时所作的《臧晖室日记》,记录了他年轻时候与朋友瑶笙、仲实、君墨、怡荪以及老师王云五等人读书喝茶饮酒看戏的琐事。

对日记的看法,胡适自己说,日记是“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他看到另一个胡适,“他自己记他打牌,记他吸纸烟,记他时时痛责自己吸纸烟,时时戒烟而终不能戒;记他有一次忽然感情受冲动,几乎变成了一个基督教信徒”。

我们看到的胡适,显然是与茶相关的。20世纪初期的上海,茶馆、酒馆林立,青年胡适常到茶馆聚会,以茶会友。

19岁时。“余与瑶笙同行至文明雅集吃茶,坐约一时许,瑶笙送余归。道中互论诗文,甚欢。 ”“饭后与剑龙同出,以电车至大马路,步行至山东路口折而南,人四马路,至福安吃茶一碗始归。”

20岁,他们在去喝茶的路上,目睹了一场火灾,束手无策。“下午五时子端来,邀至五龙日升楼吃茶,比至则仲实、君墨及二李皆在,小坐便同出,循大马路至四马路至湖北路西首,忽见一家屋上火发,火势甚烈,北风又甚猛,延烧比邻汇芳茶居及丹桂戏园、言茂园酒馆。”“下午,与桂梁外出,至青莲阁吃茶。”


1939年,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在美国住所,这张照片颇能体现胡适穿着中西合璧的特点。

偶尔,胡适也会去找妓女喝酒,“打茶围”。他记录道.:“晚课既毕,桂梁来邀外出散步。先访祥云不遇,遂至和记,适君墨亦在,小坐。同出至花瑞英家打茶围,其家欲君墨在此打牌,余亦同局。局终出门已一句钟。君墨适小饮已微醺,强邀桂梁及余等至一伎者陈彩云家,其家已闭户卧矣。”

后来他们叫醒人,在陈家玩到天明,接着赶去上课。“打茶围”,胡适自己的解释是:“在妓女房里,嗑瓜子,吸香烟,谈极不相干的天。”他强调这与自己的性情不相符,“打球打牌,都是我的玩意儿”“在公园里闲坐喝茶,于我也不相宜”。

有一次,他们喝酒闹事,被带到了警察局。后来胡适多次言及戒酒,不过,这如同他说要戒烟一样,一辈子都在反复。郁达夫在上海时,也是深夜喝酒,被警察带走。

留美后,胡适对“打茶围”有所检讨,但胡适从未言要戒茶。不过,“打茶围”似乎是那一代知识人比较乐意讨论的事情,与胡适有交集的文人,如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比较热衷于“打茶围”。

胡适喜欢边喝茶边聊天,在给族亲胡近仁(1883 -1932)的信中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文思”。茶助文思,是中国文人学者,高僧大德的一个共有的认识。嗜好饮茶似乎是胡适偏好传统的一个佐证,他留美后,没有学会喝咖啡,也没有爱上可乐,只会偶尔饮一点洋酒。

1910年,胡适到美国的第一学期,忙于适应环境,也不认识什么人。留美日记第一部分,都与读书有关,少有提及娱乐,更别说喝茶了。

1911年,等他适应了环境,有了朋友,便开始了娱乐生活。

主要是打牌,七八月密集打牌。

7月 2日,打牌消遣。

7月 3日,有休宁人金雨农者,留学威士康星大学电科,已毕业,今日旅行过此,偶于餐馆中遇之,因与偕访仲藩。十二时送之登车。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 5日,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7月 6日、7日、8日都在打牌。7月 14日,进舞厅,围观跳舞;7月 21日,邀请演说会同仁到居所,打牌;22日,打牌;24日,打牌;25日,打牌;29日,打牌。

8月 4日,打牌;8月 5日,打牌;8月 6日,谈戒烟。胡适开始抽最便宜的烟,后抽最贵的烟卷,后又吸烟草。8月 10日,觉得打牌不妥;11日,打牌;23日,打牌;26日,打牌。

9月 4日,打牌;9月 5日,与同学金涛约定,戒牌,读书。

此后日记中少见打牌。9月 28日,胡适决定要卖文养家。

10月,开始写文投稿。

从 1913年起,胡适进入了学习与写作状态。

这一年,他的老同学、好友任鸿隽到康奈尔大学读书,胡适又多一位益友。12月 23日,他在日记中记载:“在假期中,寂寞无可聊赖,任叔永、杨杏佛二君在余室,因共煮茶夜话,戏联句,成七古一首 ,亦殊有趣 ,极欢始散。明日余开一茶会,邀叔永,杏佛,仲藩,钟英,元任,宪先,厘生,周仁,荷生诸君同叙,烹龙井茶,备糕饼数事和之。 ”




这是胡适在留美日记中第一次记载煮茶夜话,胡适说,这游戏本无记录之价值,但他们离国日久,国学疏离,大家在一起玩玩联句,至少比打牌好。


“谈诗或煮茗 ,论时每扬眦”,参加夜话的任鸿隽表达了与胡适一样的意思,“独坐无聊,胡君适之煮茶相邀,与杨君杏佛三人联句,得七古一章”。


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这是古代文人聚会时发明的一种玩法,比的是即兴才华,又有极强的娱乐性,深受参与者喜爱。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


1914年 1月 23日,伊萨卡下了一场大雪,胡适赏完雪景,回家烹茶写诗。其《大雪放歌》后几句云:“归来烹茶还赋诗,短歌大笑忘日映。开窗相看两不厌,清寒已足消内热。百忧一时且弃置,吾辈不可负此日。”


在异国他乡,与好友围炉饮茶,常有收获。6月 29日,胡适与胡达 (明复 )、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 (杏佛 )、任鸿隽等人围炉夜话,商议出一本《科学》月报,此乃影响中国百年之“赛先生”肇始。

室内小茶有助思之功,公共演讲来口茶能提神。胡适在《演说之道》里说.:“演说之前不要吃太饱,最好喝杯茶,或小睡。”

“茶会”在胡适日记里出现频率很高,他是“以茶会友”的实践者。

“吾日日择二三人来吾寓为茶会。”胡适坦言:“此种欢会,其所受益远胜严肃之讲坛演说也。”

茶会也能避免许多误解,比如他约自己的红颜知己韦莲司,每每都以“茶会”名义。1914年 6月 5日,韦女士邀约同伴出行,胡适说,要是你们散步归来,能到我寓所玩,当烹茶相饷。后来二女过来应约,他也烹茶招待。与胡适同居的法文教员很惊诧,教员之前约女,颇受挫折。目睹胡适的“约茶”大法后,他顿时脑洞大开。

约心仪女子喝茶,在文化人中有持久的传统。梁实秋约程季淑,郁达夫约王映霞,巴金约萧珊……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胡适日记还以文言文记录为主,记载的诗歌几乎都是古体诗。 1915年暑假,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几个在一起夜话,胡适就提出要来一场文学的革命。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胡适就开始写白话文的“打油诗”。这些诗他发给了胡近仁和任鸿隽等人,在任鸿隽的《五十自述》手稿里,任鸿隽说:“胡适之君时已去纽约,时时以白话诗相示,余等则故作反对之辞以难之,于是所谓文言白话之争以起。平心而论,当时吾等三人虽同立于反对白话之战线上,而立场殊不尽同。”

胡适归国后,继续以茶会名义会友,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有些时候,没有时间写时评,就边喝茶边口述给秘书记录。没有外人时,也在家搞家庭茶会。胡适归国后事务巨多,终日与人周旋,与旧思想交锋,得一壶茶,能舒缓自己,也能舒缓别人。


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1933年摄于北平。

茶会重在分享,胡适举例说:“我的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做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1915年之后的胡适日记中,多次出现的还有“茶话会”,从形式上看来,这些活动显得正式,有官方主场之感,此后他也用“茶话会”取代“欢迎会”“离别会”这些旧式词语。

比如梅兰芳到哥伦比亚大学茶话会,剑桥留学生茶话会,旅英各界华人茶话会,胡适美归赴任北大校长茶话会,欢迎胡夫人茶话会……

胡适到底喜欢什么茶呢?

他最爱的是家乡徽州的黄山毛峰与杭州的龙井。

1916年初,在美国的胡适写信给母亲,要求寄点家乡土特产黄柏茶到美国,以答谢韦莲司一家对他的照顾。这一年,胡适已经到美6年,完全适应了美式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求学方向,生活也不再那么拘谨。

当年 3月 15日,他再次致信母亲,说到蜜枣已分食完,茶存有许多,可以用一年之久。他所居住之地有小炉子,“有时想喝茶则用酒精灯烧水烹茶饮之”。有时有朋友来访,则与之分享。

但因为来喝茶的人太多,准备用一年的茶很快就被朋友们瓜分完。3个月后,6月 19日,胡适在给母亲的信里提到:“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 ”8月 31日,胡适则叮嘱母亲:“毛峰茶不必多买,两三斤便够了。寄茶时,可用此次寄上的住址。”

胡适坚信茶可以解酒,可以消食,每每吃多了喝多了,就会泡一壶茶解之。

1939年,他在给妻子的信里写道: “(冬秀)我十二月四日到纽约,晚上演说完后,我觉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馆,我吐了几口,都是夜晚吃的甜东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壶热茶来喝,就睡了。”

除了家乡徽州茶,胡适还比较喜欢杭州龙井。

在留学日记里,胡适多次言及用龙井茶款待朋友。回国后,1923年,胡适与一帮朋友去龙井寺,在亭子里喝茶、下棋、讲莫泊桑的故事。事后,他写了一首《龙井》的现代诗:

小小的一池泉水,

人道是有名的龙井。

我来这里两回游览,

只看见多少荒凉的前代繁华遗影!

危楼一角,可望见半个西湖,

想当年是处有画阁飞檐,行宫严整。

到于今,一段段断碑铺路,

石上依稀还认得乾隆御印。

峥嵘的“一片云”上,

风吹雨打,蚀净了皇帝题诗,

只剩得“庚子”纪年堪认。

斜阳影里,游人踏遍了山后山前,

到处开着鲜红的龙爪花,

装点着那瓦砾成堆的荒径。


龙井茶因为乾隆的诗而天下闻名,到今天依旧是许多人喝茶之首选。

1938年,胡适再度赴美。当年年底,临近生日时,他意外生病,躺在病榻上给江冬秀写信,说收到茶叶 6瓶。

1939年 4月 23日,在美国的胡适没有茶喝了!他给江冬秀写信:“这里没有茶叶吃了,请你代买龙井茶四十斤寄来。价钱请你代付,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要顶贵的。每斤装瓶,四十斤合装木箱。写 DR.Hu Shih Chinese EmbassyWashington,D.C.装箱后可托美国通运公司(American ExpressCo.)运来。”同时交代,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事陈长乐托他代买龙井茶四十斤,价钱也请江冬秀代付,也装木箱,同样运来。他写了与自己之前同一个地址,只是收件人是陈长乐。


胡适、江冬秀夫妇合影。江氏 1890出生于旌德江村,与胡适老家绩溪只隔了一座山。

我与同事们讨论过这件事,同一个地址,只需说一个总数即可,何必分开购买、邮寄呢?他们的意见是,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有人寄茶来,可能在价格及成品上会有差别。

胡博士特别交代不要买顶贵的龙井,是因为当时在上海,顶级的狮峰龙井每市斤银洋十二元,云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而当时上海一个店员每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元银洋。

胡适在 6月 25日收到茶。同年 9月 28日,胡适回信告诉江冬秀:“陈长乐先生还你茶叶钱法币三百二十九元两角,寄上海中国银行汇票一张,可托基金会去取。他要我谢谢你。”按照当时的物价算,1939年,100法币可以买到 1头大牛。

龙井茶是一个叫治平的人帮办理的,家书里胡适表达了感激之情。1940年 3月 20日,他致信江冬秀:“若治平能替我买好的新茶(龙井),望托他买二十斤寄来。”寄信后第二天,他又追加了一封家书,告诉家人,有一位应小姐要去美国,可以托带。5月 21日,胡适收到了应小姐带去的 10瓶新龙井。

胡适做大使后,交际圈扩大,应酬多,送礼也多。

7月 29日,胡适收到茶叶两批,给江冬秀的信里说:“一批是你寄的,两箱共九十瓶,另红茶一盒。一批是程士范兄寄的红茶五斤,两批全收到了。”这是红茶第一次出现在胡适日记里,程士范是胡适的绩溪同乡。

胡适所送礼品,除了茶叶,还有蜜枣,刺绣等。

二、拒绝“胡博士茶”,代言徽州茶

1929年 10月 18日,胡适给叔叔辈的胡近仁回了一封信。

特刊和手示都收到了。

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中说胡某人昔年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

“博士茶”非不可称,但请勿用我的名字作广告或仿单。无论如何,这张仿单必不可用。其中措词实甚俗气、小气,将来此纸必为人诟病,而我亦蒙其累。等到那时候我出来否认,更于裕新不利了。“博士”何尝是“人类最上流之名称?”不见“茶博士”,“酒博士”吗?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向来嘲笑不通的人,往往说,“何不喝一斗墨水?”此与喝博士茶有何分别?

广告之学,近来大有进步。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借此等俗气方法取胜利。如“博士茶”之广告,乃可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文思,已够了。老实陈词,千万勿罪。(《胡适书信集》P491)

这只是胡适成名后的一桩“麻烦”,他老家绩溪县上庄村一度被改成“适之村”。

胡近仁是胡适同村人,年长胡适四岁,但却大胡适一辈,幼年与胡适是同学。胡适早年与胡近仁多有通信,他许多写故乡的新诗都和与胡近仁一起成长的经历有关。据胡近仁孙子胡从口述,胡适著名的《朋友》就是写给胡近仁的,诗云:“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2012年,胡从到台湾胡适墓前,为胡适献了一壶家乡茶。

这么好的关系,胡适又是好茶之人,换了别人,这“博士茶”的请求,难免就从了,但胡博士还是拒绝了。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有出处,胡适多病,年轻时经常腹疼,却不是饮茶治好的,他舒缓痛处的方式是:饮用白兰地洋酒。

胡近仁常年在家,理应是程裕新茶号委托胡近仁请胡适代言“博士茶”,在上海大东门咸瓜街的程裕新茶叶栈,正是胡适的出生地。

陈存仁在《银元年代生活史》里回忆说,当时程裕新是大东门一带地标性的大店。胡适在上海期间,在陈存仁的带领下,重返出生地,还去看了他上过的梅溪小学,并受到校长的热情接待。

茶栈是介于茶商与洋行的中介组织,茶叶运沪以后,箱茶即投茶栈出售。土庄及路庄茶不能直接与洋行交易,必经茶栈介绍,茶栈则从中抽取佣金。为便于代客购茶,保证货源,茶栈常贷款于茶商,利率为一分五厘。其主要业务是为茶号提供贷款,存放箱茶,并通过通事替茶号与出口商洋行商讨售茶事宜。

根据张朝胜的研究,程裕新是上海一家了不起的茶号,资本雄厚,20世纪 50年代初资本总额为 33900万元。经营理念从民国时期就一直与时俱进,规模不断扩大。为了精制茶品,不拘泥于徽州茶,程裕新亲派雇员前往浙江、江苏、福建、江西、云南采收名茶,1929年主推绿茶、红茶与花茶共 163个品种,还代售全球茶叶。而且,1929年,程裕新推出了一款叫“保肺咳嗽茶”的保健茶,由徽州一名医生发明,提炼药物成分掺入茶叶,使茶具有治疗咳喘的功能。刚好这一年胡近仁请胡适代言“博士茶”,但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同一款。

程裕新还改进了徽商之前用竹器、竹笼包装茶叶的方式,启用了铁罐装茶,表面印上店名和各种图案,称为“机器美术彩花茶瓶”,胡适收到家人寄来的茶叶都是用“瓶”装,加上胡、程两家的关系,胡适在海外饮用的茶叶应当也是出自程裕新之手。

1999年,唐羽去程裕新茶号采访开设在这里的股市学校,无意中发现了这家店的店名居然是胡适所题。在店里,他看到一本民国时期的宣传册《茶叶分类品目》,也应当就是当年胡近仁寄给胡适的那本特刊。

这本纸张已发脆的旧书原来是程裕新茶号于 1929年第三家分号开张时编印的内部出版物,用于馈赠客户。洋红色手绘图案为被茶叶环绕的一个地球,旁边有一行字“恭祝程裕新茶号万岁”,即为胡适题写,夸张而天真,透露出质朴的新文学风气。扉页是孙中山对中国茶叶的简短论述,内页介绍茶叶的种植及饮用等科学常识,特别是对徽茶的述评相当专业。

书中还录有当时各地名茶的价格,对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比如顶级狮峰龙井,每市斤银洋十二元,云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当时上海一个店员的每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元银洋。(唐羽《国学大师胡适与程裕新茶号》)

最后的信息也印证了之前胡适交代江冬秀不要买顶好的龙井,原来当时龙井居然如此之贵。

程裕新茶叶的创办人程汝均,是胡适绩溪的同乡,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里咸瓜街开设程裕新茶叶栈。清末民初,仅绩溪一县之人在上海开设的茶号就有 33家。 20世纪 50年代《上海徽商茶号调查表》显示,程裕新分有总号、第二茶号、第三茶号,程家后人程芑生担任所有人的茶号还有裕兴隆,雇员超过 50人。

程裕新茶叶 1929年出品的这本《茶叶分类品目》上,先是政治名流设想,后是文化大咖题词,接着晓以各分店地址及来店乘车路线、获奖奖章和证书图、机器美术彩花茶瓶图、茶叶烟酒专论、程裕新号历史,最后是各种茶品的分类介绍。

店主的发刊词上说,中国商战落后,主要是由于故步自封,不知比较和改良之故。稍有觉悟,也未能彻底研究,做表面工作。用低品质的茶,求价格低廉,沿街叫卖,只会损害信用。他们的茶叶研究涉及茶叶成分、功用,以及国茶与印度茶、爪哇茶的区别,又详细罗列了程裕新销售的 163个品种的茶叶,包括品名、产地、特点、饮用方法、价格等内容。

这已经比今天绝大部分茶商做得好,大约 100年前,胡适的信里似乎还暗示程裕新不懂广告法!

胡适虽没有单独为一家茶号做“博士茶”广告,但还是为徽茶做了大大的广告。当时的徽商在上海有三件武器:茶商、当铺与菜馆,又以茶业为首。

1929年 10月,上海立利图书公司出版了一本 36开本的彩印《徽州茶叶广告专刊》,内有张群、方振武、胡适等政要名流的题词。胡适在专刊里,引用了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们去上海的时候,还专门去浙江中路看了看现在的程裕新茶号。在这条路上,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没有人会觉得它与胡适之有什么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胡适   绩溪   徽州   龙井   茶博士   茶会   茶话会   名副其实   上海   茶叶   博士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