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雄篇-郭嘉: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

#头条创作挑战赛#

郭嘉(公元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麾下谋士。

得遇明主

郭嘉出生于颖川,少时即有汉室天下大乱的远见,于是及冠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而不与世俗交往,以致于当时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他的才能。

后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讨伐董卓,而郭嘉前往夺取了冀州的袁绍处,在袁绍麾下待了一段时间,但在袁绍麾下时,郭嘉发现袁绍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知道用人的道理。思虑多而缺乏要领,喜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于是便离开了袁绍。

而此时曹操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另一谋士荀彧,希望他能为自己推荐一位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便推荐了好友郭嘉。曹操见到郭嘉后,二人共论天下大事,被郭嘉的才能折服,不禁感叹,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而郭嘉见识到了曹操的谈吐胸襟与远大抱负,也同样十分欣喜,直言曹公乃真吾主也。于是郭嘉从此便担任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献“十胜十败”之说

公元197年,当时的天下诸侯各自割据一方,均图谋争夺天下,曹操此时虽然已经将献帝迎回许县,得以挟天子 令诸侯,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但北方袁绍、刘备、公孙瓒,南方孙策、刘表、袁术、刘焉等割据势力实力强大,只靠献帝之诏难以真正使诸侯归顺,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使天下英雄拜服。

曹操将献帝迎回许县后,想要解除许县周边的威胁,便率军攻打驻兵在宛县的张绣(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儿,张济原为董卓旧部,董卓死后和其他将领攻入长安,挟持献帝,献帝东归时曾率兵追赶,途中因军粮不继出兵荆州牧刘表处掠夺,中流矢而死,死后部队由侄子张绣接管,张绣向刘表投降,驻兵宛县)。

曹操大军刚至,张绣便率领全军投降,曹操纳降后,却以张绣之妻为妾,后又收买张绣亲信刺杀张绣,事情败露后,张绣反叛,进攻曹操,曹操大败,中军校尉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皆死于乱兵之中,曹操收拢残兵后退回许县。

而此时袁绍写信来羞辱曹操,连个小小的张绣都攻不下,还想要与我争雄。此时北方已基本被曹、袁二人瓜分,一战在所难免,曹操也担心自己无法与袁绍相抗衡,而就在此时,郭嘉为曹操献上了“十胜十败”之说。

袁绍繁琐礼仪太多;而曹公顺应自然,这是第一条,道胜。

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名义出兵;而公以顺奉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第二条,大义之胜。

汉末大乱之由在政治太过宽松,袁绍治军松懈,无法震慑下属;而曹公御下严格,军中上下都清楚军令,这是第三条,治胜。

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忌惮,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任的只有亲戚子弟;而曹公表面看上去平易简单,内心却机明,用人不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第四条,气量之胜。

袁绍谋划很多却不做决定,失败在执行上;而公有了计策立刻就执行,而且能应变无穷,这是第五条,谋胜。

袁绍因为世代积累的资本,用高谈阔论表面礼节来收取名誉,喜欢说空话、装裱自己的人多归顺他;而公用至心待人,做事推行真诚,不做虚荣好看的事儿,用节俭率领下属,而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因此忠正,有远见,还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第六条,德胜。

袁绍见到饥寒的人,体恤挂念之情,都会表露出来,但是对他看不到的,就考虑不到了,这只是妇人之仁而已;而公虽然对于眼前的小事时有忽略,但在大事上,能接济四海,给予的恩泽,都超过民众期待,并且思虑周全,没有救不到的,这是第七条,仁胜。

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而公用大道统御下属,连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谗言都行不通,这是第八条,明胜。

袁绍分不清是非,而公凡是对的就以礼奖励,凡是错的就依法惩处,这是第九条,文胜。

袁绍喜欢虚张声势,用兵不得要领;而公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第十条,武胜。

曹操对郭嘉的分析十分欣赏,于是便问郭嘉,如你所言,那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郭嘉便建议趁袁绍此时北上幽州与公孙瓒决战之时,先剿灭东边徐州的吕布,以防止袁绍统一北方四州后与吕布联合夹击,再与袁绍决一死战。曹操深以为然,便决定东征吕布。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很具有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囊团中的核心地位。

献“纳刘备,软禁之”一策

当时刘备从徐州牧陶谦手里接过徐州的大权,而吕布在曹操部下反叛后夺取了兖州,被曹操打败后吕布投奔刘备。在吕布在袁术进攻徐州,刘备率军前往抵御之时,奇袭下邳,夺取了徐州。

刘备不敌袁术,向吕布求和,被吕布安排在小沛驻扎,但因刘备积极招兵买马一事引起吕布厌恶,引兵来攻,刘备不敌之下投奔曹操。

当时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刘备素有野心,不如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询问郭嘉有何意见。

郭嘉也赞同了程昱的看法,但是考虑到曹操是以起义兵起事,以为百姓除暴为名,以诚信来招揽天下英雄,如今刘备在天下素有好的名声,如今穷途末路之下前来投奔,如果我们将其杀死,那么就会背上杀害贤能的骂名,让天下贤能之士不敢再来投奔,麾下将士也会疑虑曹公是否是明主。所以,此时除掉刘备简单,但是恐怕会危及曹公在天下众人眼中的声望,希望曹公不可不察。

曹操也有同感,再加上此前他杀了名士边让,引发张邈、陈宫等兖州士大夫们的集体反叛,因此,便决定不杀刘备。

郭嘉虽然不建议曹操将刘备击杀,但他是赞同程昱的看法的,都认为刘备有雄才而深得民心,不会甘于位居人下,再加上其有万人敌关羽、张飞的辅佐,如果放任其发展恐怕会酿成大患。于是便向曹操隐晦建议,一日纵敌,数世之患,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可以接纳刘备,但是不给他兵马粮草,而是将其软禁在身边,给一个空有名头而无实权的官职就可以了。

但曹操没有接受郭嘉的建议,为了让刘备对自己心服口服,于是不仅给刘备补充了兵马粮草,还让刘备担任豫州牧。

此后曹操按照郭嘉的计策,向东讨伐徐州的吕布,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本想准备放弃。

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当初项羽七十余战未尝一败,然而一朝失势便身死国亡,如今吕布每次与我们交战都会失利,气衰力竭一分。何况吕布还不如项羽有多次胜利,但困顿的境地却更甚于项羽。

于是便劝曹操乘势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淹下邳,果然不久后便在吕布部下反叛开城门之下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此后,曹操占据了徐州,解决了东面的威胁,还师许县。而不久后袁术在南方穷途末路,便想往北投奔袁绍,曹操一方得知后,刘备主动请求前往拦截,而此时曹操麾下的程昱、郭嘉都不在身边,曹操便同意了刘备的请求。

等到郭嘉等人回来之后,都劝曹操,在此时放走了刘备,恐怕会多出许多变数了。果不其然,不久后衣带诏事件爆发,刘备也参与了其中,得知消息后刘备反叛,率军赶往徐州,攻占了下邳,举兵反抗曹操。曹操悔恨当初没有听郭嘉的建议,将刘备软禁。

料孙策之死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决战一触即发,为了避免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县,到时候前进无法作战、撤退失去了据点。

曹操也感到疑虑,于是询问郭嘉的建议,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

后来袁绍借衣带诏一事大举南下,与曹操相持于官渡,两军对峙数月,曹军粮草将尽,处境艰难。而此时,又传来一则消息,占据江东的孙策正在整顿军马,意图北上偷袭许县,而与袁绍全力对战的曹操本来就已经处于劣势,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去保卫许县,但一旦许县失守,根据地被夺,麾下大军将会迅速分崩离析,遭受大败。

此时的曹军阵营,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送去密信献媚,为自己谋取退路。在此紧要关头,郭嘉预测,孙策刚刚吞并江东各郡,诛杀的都是一些英雄豪杰,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效死之人。但是孙策此人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其必死于匹夫之手。

也就是说,孙策在吞并江东的时候,杀了江东许多的英雄豪杰,必定会遭到其旧部的怨恨,但是孙策本人虽然拥有大军百万,但喜欢独自出行,不设防备,百万大军形同虚设,就算率军北上了,也和自己一个人来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有刺客舍命前往伏击,那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将其杀死了。

果不其然,孙策后来还没有来得及北上,在丹徒山打猎的时候就被江东豪杰许贡的门客刺杀。

静观袁氏内斗

公元202年,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的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熙、袁尚,其外甥高干分别瓜分了北方四州。而长子袁谭与袁绍喜爱的次子袁尚因掌权领导权的问题开始内斗,曹操趁机率军北上进攻,连战连捷。但袁谭与袁尚也不得不先放下彼此的仇恨,先联合抗击曹操。

此时曹军诸将都想乘胜一举攻破二袁,而先前力主北上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曹操退兵。“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率军撤退回到许县,做出要南征刘表的假象,果不其然,在曹军一撤退后,暂时联合的袁氏兄弟便又开始内斗,互相攻伐,消息传到曹操耳中,立即挥师北上,一举将袁氏兄弟轻松各个击破,顺利吞并了袁绍的基业,即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四州之地。

随伐乌桓,英年早逝

曹操平定了北方四州的袁氏势力后,袁谭被杀,而袁尚与袁熙逃入乌桓。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县,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不如直接南征刘表。

而此时郭嘉却力主远征,直言曹公尽管放心远征,我料定刘备无法起兵生事,其在刘表麾下,而刘表只是一个只知坐探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肯定会对其有所防备,不会让他轻易出兵发展势力。

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

郭嘉的观点让曹操茅塞顿开,于是决定先远征乌桓,途中大军携带辎重,行进缓慢。郭嘉再进言,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

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率轻装精兵,在向导的带领下从另外一条久已断绝的道路进军,抵达距离乌桓老巢不足两百里的白狼山一带,与仓促应战的乌桓大战,阵斩乌桓单于,俘获二十万余胡人,而走投无路的袁尚等人不得已再前往投奔辽东的公孙康,但却被收到朝廷诏书的公孙康斩杀,袁氏势力就此消亡。

曹操远征乌桓的行军路况极为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而郭嘉随曹操前往远征,一路舟车劳顿,在大胜返回的途中,还是因为水土不服和气候恶劣等因素,加上日夜急行与操劳过度,患病去世,年仅而立之年。

郭嘉因病去世后,曹操为之痛惜,悲痛万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还对麾下其他谋士说,诸君论年纪都是我的同辈之人,唯有奉孝年纪最小,在我平定天下后,我准备将后事治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奈何奉孝中年夭折,这就是命呀。

在曹操的诸多谋士中,郭嘉最了解曹操,二人的关系也最为亲密,亦主亦臣亦友,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以致于曹操在赤壁之战受挫时,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胡人   项羽   乌桓   徐州   谋士   计策   麾下   群雄   大军   建议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