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红色村庄‖静卧水库下的寺后村之红色故事

莒南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山东分局、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省政府前身),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省直机关、工厂,滨海区党政军机关工厂的主要驻地。因此,在莒南县的大部分村庄里,我党高级领导人和我军高级将领的战斗足迹和当地拥军优属模范的事迹俯首皆是,随口就可娓娓道来,可谓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莒南坊前镇相邸寺后村,就是一个这样的村庄。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村长期驻扎过八路军兵工厂、肥皂厂和卷烟厂等军工企业。莒南县委、滨海区委等党政军领导人也经常来往、驻扎。

红色军工基地

据《莒南县志.大事记》记载:“1939年2月,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修械所在相邸寺后村建立。”这是八路军滨海区第一个、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个兵工厂。

滨海区兵工厂图片

《莒南抗日烽火》一书中有这样的详细记载:“1939年2月,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原四支队六大队)修械所在莒南相邸北寺后村建立,负责人苏东海,全所19人,手工操作,主要任务随部队修理枪支和打造刺刀。1940年9月,山东纵队二支队、九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二旅,二支队修械所遂改属山纵二旅供给处,称山东纵队第二旅修械所,也称滨海厂。1940年11月,山东纵队司令部将二旅修械所扩建为手榴弹厂,同时从山纵兵工厂抽调刘长云等9人到二旅修械所协助建厂。

制造手榴弹场景

1941年1月,山纵二旅手榴弹厂正式宣布成立,按连级建制,厂长苏东海,副厂长刘长云,指导员张德仁。下设四个生产组,即铸造组、木工组、装药组、修械组,有职工20余人,月产手榴弹300枚。

1941年2月,为摆脱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袭扰,该厂由寺后村迁至饮马庄。5月,苏东海、张德仁调走,刘长云继任厂长,赵璋任指导员。这时月产手榴弹2500~3000枚。12月,由于日本侵略军“扫荡”,该厂迁至岫务村。

1942年3月,山纵二旅改为滨海军分区,滨海手榴弹厂改为滨海军分区手榴弹厂,这时,赵璋调走,李小鲁继任指导员。12月,厂址由岫务村迁至峧山村,月产手榴弹约5500枚,刺刀约200把。”

另外,在村民们的口头传说中,这里还设有八路军肥皂厂、卷烟厂等。目前还没有史料作证。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兵工厂都设在此村,除了地理位置、党的领导和群众基础好之外,这里还有一座闲置的寺庙可用作车间和一位关键人物——王高梅的支持。

拥军模范王高梅

王高梅,后寺村人,约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清朝末期,会武功,善使钢鞭,急公好义,组织过地方抗匪自卫力量,在周围村庄影响力很大,号召力极强,群众威信很高,家境中道。民国时期曾做过莒县九区岳河乡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具有民族大义的王高梅不受国民党的扰害,积极靠拢共产党八路军,大力支持我党我军的抗日大业。据他的后人王伟介绍,他老爷爷家里当年就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地点,经常有队伍上的人和地方干部在家里住宿、吃饭,家里人把最好的饭食供给子弟兵们。这些人进门就叫“大大”、“娘娘”,视同亲人。一方面能起到掩护身份的作用,一方面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体现。

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莒南县主要领导人白炎波、张子亮、纪广善等革命前辈都是他家里的常客。

莒南县原史志办公室主任、地方史专家李维庆是王高梅的外甥,据他回忆,王高梅和莒南南下干部纪广善革命友谊深厚,是“干父子”关系。1984年,纪广善由重庆回到莒南故地重游,曾站在相邸水库大坝上,久久凝望着一片平静的水面,努力寻找着被水库淹没的寺后村旧址,深情地回忆着“干爹”“干娘”王高梅夫妇关心和爱护的点滴行为。

王高梅老人有五儿两女,大儿子会武功,是战争年代的民兵,参加过保护八路军兵工厂的诸多斗争,据他后人介绍,驻扎在柳沟一带的国民党57军顽固派和河西伪军经常对军工厂进行袭扰和破坏,他大爷爷就带领一帮人和57军“佛轱辘”,他使用的钢鞭保存了很多年,后来不知所终。

五儿子在八路军兵工厂修理枪械,不但学会了精湛的修理枪械技术,还从一位八路军工人师傅手里学得了打造银器的技术绝活,以后成长为一位著名银器工匠。至今,后人手里还有她爷爷打造的银手镯等银器。

革命前辈简介

白炎波同志简介:白炎波陕西省清涧县人。1918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1934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夏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到山东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初任中共新泰县委组织部长,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1939年2月调任中共日照县委代理书记。4月中共莒、赣、临边区工委成立,任工委书记。

6月日军第二次侵占莒城,并沿莒日公路安设据点。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中共鲁东南特委决定撤销中共莒县县委和莒赣临边区工委,以莒日公路为界分别建立莒南、莒北两个县委。7月,中共莒南县委成立,任莒南县委书记。

1940年12月调任莒中县委书记。1942年8月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学习期满后历任中共滨海区党校主任、中共滨北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

新中国成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长兼纪委书记、中共山东省财贸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二届省委委员、省监委副书记、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等职。1983年11月离职休养。1994年5月1日病逝于济南。

张子亮(1901—2002)相邸镇张家相邸村人。少读私塾,后进学堂。1923年在济南育英中学求学。1928年毕业后,在驻莒县北伐军熊式辉部的支持下,他与谢辉在十字路相邸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喊出了“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不久被国民党莒县党部解散。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8月即与谢辉等人在家乡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谢辉任大队长,他任副大队长。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1938年3月这支队伍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在部队北上鲁中时,他奉命回家乡继续扩军,在四支队派遣的徐方辰等同志的帮助下,队伍很快达到500余人,并成立莒县独立营,他任营长。不久,这支队伍编入四支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中共莒赣临边区工委在张家相邸村成立,他任工委委员、部长。

1941年1月莒南县政府成立,他任县政府党团书记兼秘书。

1943年5月他离开莒南,先后任山东省纺织局科长、滨海区支前委员会秘书、滨海区公路局副局长、华东局支前司令部民站科长、秘书科长、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行政科科长、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科长等职。

纪广善同志(1915.2-1998.5),莒南县十字路镇西芦家林村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1942年1月先后任莒南县扁(山扃)山、涝坡、壮岗区区长。1945年3月任芦山县政府科长。1945年10月任竹庭(赣榆)县政府科长。

1948年10月任滨海专署司法科副科长,后调入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任科长。

1949年10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1949年12月任广安县县长。

1953年2月调入西南化工局工程公司任经理。

1954年1月调到沙市纱厂重庆纺织染厂(610厂)工作,先后任沙市纱厂(610厂)副厂长、党委书记,纺织公司副经理、革委会副主任、党委书记,重庆市纺织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1983年6月离休。

1958年,莒南县政府修筑相邸水库,沿相邸河的寺后村等系列村庄搬迁,这样,一个红色村庄连同它的人和事就此静卧水底,至今,已经六十余年矣。

相邸库区村庄迁移示意图


相邸水库碑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湮没,唯留此文,以作纪念。

(作者 陈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莒南   莒南县   莒县   滨海区   滨海   兵工厂   手榴弹   山东   支队   水库   村庄   中共   红色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