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称“胡说八道”,如今全应验

晚清时期,民众的生活都于水深火热之中,可却有这样一个人,白天在医馆里给人看病,晚上就躲进自己的书房里写小说,他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新中国》。小说的题材十分的新颖,还预言了百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模样。

在他的小说中,40年后的中国早已消灭了封建制度,人与人之间的阶级也是平等的。孩子们能够上学,不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争先恐后的想要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可是他小说里的大胆预测却遭到了鲁迅的抨击,被抨击的原因是太过于荒谬,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如今的中国不就是他预言的模样吗!

一、陆士谔的预测

这位做出大胆预言的人是晚清名医陆士谔,他言论被极有名的鲁迅先生得知以后,更是将他的颜面踩在了脚底。这位大胆预言的名医出生于上海,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当时的上海人和现在的上海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当时,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的好,所以就算你是上海人,也过得非常的清贫。陆士谔的家中普通的再不能普通。在他当时上学的年纪,正好是晚清水深火热的时期。

民众的生活过得非常凄惨,而政府官员又沉迷于鸦片,每个人的命运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块黑布,看不到光亮,看不到希望。所以在那个时候,陆士谔就没有继续读书了,而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赚钱养家。

因为普通的家庭已经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变成了极其贫苦的家庭,他再不出一份力,全家人都有可能会饿死。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混下去,要求他去学一门手艺。左思右想,学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陆士谔的人生发生重大的改变还要归功于他拜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师傅,这个师傅的名字叫唐崇斋,他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中医专家。而陆士谔跟着这位老师傅学到了很多中医方面的知识,而且极具天赋的他得到了师傅的青睐,将毕生所学教给了这个小徒弟。

学了几年的时间,陆士谔就已经能够独自就诊,他与师傅进行了告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了一个医药馆。可是医药馆的生意却非常的一般,还有很多人不信任他的医术。

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到了他的医药馆,彻底改变了陆士谔的人生。这位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因为病情太紧急,所以看着一个药馆就进去医治了,没想到陆士谔竟然把他身上非常罕见的疾病给治好了。

这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非常的高兴,逢人就说陆士谔的医术非常高超,可谓是妙手回春。很快,他就被评为了青浦十大名医之一。陆士谔并没有因为在医学方面得到认可就沾沾自喜,而继续进行深刻的学习。

除此之外,他还对一些文学方面也进行了了解,陆士谔在当时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读书人。他白天在医馆内给病人医治疾病,晚上就开始写自己的文章。他曾经还写过一篇小说投给了报社,当时的报社很快就刊登了出来。正面回馈让陆士谔的内心非常的高兴,他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够写出更多优质的小说作品。

谁能想到,他所写的《新中国》再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小说的题目与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是他对中国有一种预言,因为他用了“新”中国这三个字。可是他所处的年代是晚清,人们基本上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心,所以想要把《新中国》写好,可谓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果不其然,他所写的《新中国》不仅没有引起他人的共鸣,反而还遭到了鲁迅的怒斥。

二、《新中国》

《新中国》是陆士谔所创造的一篇章回体小说,其中有12章。小说所描述的题材也是十分新颖的,他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在喝醉酒以后,梦到了百年后的中国。而百年后的中国变得异常的崭新,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不仅是年轻人喝醉以后的梦,更是陆士谔自己对百年后中国的大胆预言。

小说中的新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呢?陆士谔在写小说的时候是处于晚清时期,那个时候封建制度还是存在的。但小说里的新中国早就不见了封建制度踪影,人人都是平等的。

而且当时的晚清正在接受西方列强的猛烈攻击,而小说里的新中国不仅不再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反而成了经济大国,世界强国,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新中国的统治阶级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人平等已经落到了实处。

早就没有人高高在上的皇帝,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其次在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晚清时期能上学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动荡的年代,谁还有心思上学?除非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无忧无虑,没有烦恼。

小说里的新中国,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并且这些上学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对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些完成了几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早已经不是中国所崇拜的对象了,小说里的新中国已经拥有了更高的科技水平。

西方列强都慕名而来,想要学习这种技术,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中国学习,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要生活在中国。这便就是陆士谔小说里的新中国。

陆士谔的畅想是多么的美好,他提到了教育,每个人都有上学的权利,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映射。由于时代动荡不安,自己家中有没有足够的钱能够供他去上学,所以自己能不能去上学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而他又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所以他痛恨当时的时代为何要剥夺他上学的权利。所以他在小说中描述出了自己想要的场景,并不是富人能上学,穷人不能上学,而是人人都能上学。

而且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快要腐烂了,统治阶层就像一个空壳一样,马上就要被西方列强全部占有了。这封建的制度束缚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给这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可尽管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都想要当皇帝,人人都想要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新中国是陆士谔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因为只有他每日每夜描述这幅美好场景的过程中,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是有温度的,是有心跳的。

三、鲁迅为何批判?

当时陆士谔的小说一出,深得很多人的喜爱,他们看小说就如同看到了希望,可是唯独鲁迅不这么认为。他狠狠的批判了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实质性。

其实鲁迅之所以会选择批判这篇文章,并不是他不向往《新中国》中的美好生活,而是他觉得以当时晚清的实力以及社会状态,想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生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鲁迅本就是一个实干家,想要得到鲁迅的认可,就需要干出一些成绩来,而不是在一片废墟上不断痴心妄想。就算陆士谔的小说写的再好,可这本小说真的能够弥补老百姓心中的痛苦嘛?真的能够让那些吃不上饭,上不了学的孩子获得幸福吗?真的能够让社会底层的人民翻身做主人吗?并不能!

它只是一种大胆的猜想,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鲁迅才会对它进行批判,甚至认为这就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陆士谔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有他自己的道理,而鲁迅想要批判这篇文章,也有鲁迅自己的道理。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不过当时鲁迅的名声较大,他对陆士谔进行批判导致陆士谔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讨伐。因为鲁迅说这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很多民众看了这本小说以后也认为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陆士谔当时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陆士谔自己也意识到,过于美好的畅想实在是太过于虚假。但压力过大的他并没有站出来道歉,而是让自己的妻子出来道歉。他妻子称这篇文章就是陆士谔喝醉酒以后胡说八道的,希望大家不要过度的追求。

妻子出来说了这样一番话,才把这件事情彻底摆平。那陆士谔就真的有错吗?他大胆的发言真的就是一片胡言嘛?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陆士谔是少见的乐观主义者。

陆士谔想不了那么多的问题,因为他知道深刻的知道做一些事情并不会给这件事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那既然做什么都不会发生改变,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对未来进行美好的畅想,这样自己的内心也能舒服一些。

从这样的心理角度出发,其实是让人感到心痛的,这足以看出晚清的政治环境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其实已经到达了谷底。但俗话说,物极必反。到达谷底就应该要上升了!

中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最后做大做强,将新中国彻底建立了起来。如今的中国已经是陆士谔小说中的那副模样了,不管他是对是错,我们已经成功做到让每一个出生于中国的人民获得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百姓不用去打仗,也不用为了上不了学而苦恼,国家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改革,哪怕是偏远的地区也已经大面积的脱贫了,这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就是在实现陆士谔的美好愿景。

四、总结

晚清的社会环境实在是太过于恶劣,底层人士更是过的苦不堪言。当时的中国就像是蒙上了一片黑布,人们的生活累到喘不过气,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是十分费劲的事情了,这样的日子给谁,谁都不愿意去做。

所以时代才会不断的更迭,才会让那些旧的离我们而去,新的向我们走来。晚清的衰败让人们感到遗憾,但是新的政权出现也意味着会有新的生活方式出现,会有新的力量出现,不断的更迭从而有了如今的这幅模样。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唯有感谢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打破成规,一次又一次推翻了不合理的政权,才换来了如今崭新的生活。今天我们有关于陆士谔的相关内容就讲解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我们评论区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鲁迅   晚清   中国   大胆   列强   名医   胡说   新中国   时期   美好   孩子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