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市历史潜山

潜山简述

潜山县是安徽省早期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薛家岗、天宁寨、蜈蚣岗、龙头凸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呈现出的高度文化,说明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1979~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镇乡永岗村北500米处的一座高2~4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台地中发掘了其中的2000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2000余件。其中,竹节盆形豆、折腹圆足鼎、折腹鸭嘴形足罐形鼎、空心陶球及九至十三孔大型石刀等别具风格,为国内罕见,与已定名古史诸文化有明显的区别,被定名为“薛家岗文化”。它的出现,为祖国绚丽璀璨的文明史册添写了一笔重彩。

远古时期,这里为蛮夷和淮夷南下的交融地区,主要部落为物质文明较高的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尤其是伯益部落活动的重要场所。伯益部族在启建家天下后,退居今大别山东部建立了六、英、皖等部族方国。今潜山县境属古皖方国。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不仅对它给予承认,还加给公、伯爵加以肯定。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中分封邑、驾邑等使原诸方国成为其附庸,以加强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但在与吴、越等南方北上大国的斗争中,诸附庸常叛楚依附别国,所以楚干脆寻找借口一一灭亡并吞。楚灭皖国后,很快成为楚国的皖邑,作为后方基地,把战争继续向北、向东推进。战国时期,皖地属楚,仍为其城邑(县级)。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为九江郡(均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调整区划,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境内)。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封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五年,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改衡山国为郡(仍治邾),改属英布的淮南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为其支郡。十一年十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文帝七年(前173),淮南国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十二年,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衡山郡改为国(仍都邾),封给刘勃。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封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仍都邾)。元狩元年(前122年),衡山国除为郡,归汉。二年,撤销江南庐江郡,以原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区重组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今潜山县为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当时皖县范围很大,含今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5个县及岳西县东部部分地区)一部分,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仍旧制,属扬州庐江郡皖侯国。建武十七年(41年)七月,李聚占皖城,杀皖侯刘闵。九月,复归东汉,为皖县。元和二年(85年),皖县改属六安国(都六)。章和二年(88年),皖县仍属庐江郡。建安四年十一月(199年),庐江郡改治皖县(一说初平四年(193年),改治皖城)。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据皖城。四年十一月,孙策在皖县设庐江郡。后属曹操扬州(治今合肥)庐江郡,此后为曹、孙争夺地。建安十八年,地仍属曹魏,仍之。十九年五月入孙吴,仍属扬州(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皖县地。

蜀汉章武二年十月,吴国建立,仍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县)皖县地。

咸宁四年(278年),地入晋。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今潜山县仍属扬州(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地。

东晋初,仍旧制。后撤销皖县,并入舒县,庐江郡治初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孝武间,改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后回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属豫州。义熙九年(413年),在故皖城置晋熙郡及怀宁县,属豫州(今潜山县从此属怀宁县西北地区,直至元至治三年即1323年五月)。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初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豫州(治睢阳,侨置于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复属豫州(东、西豫州并,仍治睢阳),仍为晋熙郡怀宁县地。

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晋熙郡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齐末常称豫州)。齐末,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仍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仍之。豫州又名西豫州、荆河州,仍治怀宁(故皖城),后迁治。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故皖城),仍为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不久,降东魏,后复。梁大宝二年(551年),复名晋州,仍之。

北朝·北齐绍泰元年(555年)三月,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属江州晋熙郡怀宁县地。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克晋熙城,复名晋州(仍治怀宁),仍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西北地区。

北朝·北周太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地入北周,仍为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怀宁县西北地区。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改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仍之,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义宁二年(618年),殷恭邃部义兵占领怀宁。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仍之。五年,舒州殷恭邃降唐,唐分怀宁县为皖城(治古逢龙城,位皖水北,今县城北部)、梅城(治龙鸣城,位今潜山县城南。一说位县城北35公里的塔畈乡体元附近)、皖阳(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一说位今县城北11公里皖水北岸,今名余井紫阁村蟹子夹一带)、安乐(治武功城,位今潜山县城梅城镇西南10公里河镇乡古城山,距薛家岗文化遗址地仅0.5公里处)4个县,并属舒州,今潜山县分属皖城、梅城、安乐、怀宁4个县。当年,撤销安乐县,并入怀宁县,今潜山县分属舒州的皖城、梅城、怀宁3个县。六年,置舒州总管府,管舒、严、智3个州,仍治怀宁(故皖城)。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严州,严州领望江、宿松2个县,舒州撤销皖城、梅城、皖阳3个县,并入怀宁县,领怀宁、太湖、同安3个县。今潜山县仍属怀宁县西北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由总管府改),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舒州改属淮南道(一级政区,治扬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十二月,改盛唐郡为舒州(均治怀宁,故皖城),属淮南节度使(仍驻扬州)。

五代十国·吴国中和四年(884年)、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先后收复舒州。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怀宁县仍属舒州。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怀宁县仍属舒州。

五代十国·南唐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吴旧制。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仍之。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入后周。七月,复属南唐,怀宁县仍属舒州。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怀宁县仍属舒州,兼州治。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怀宁县属舒州,舒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舒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属淮西路。

南宋初,怀宁县仍属淮西路舒州。绍兴三年(1133年),舒、黄、蕲3个州改听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故皖城),改属沿江制置司。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仍治怀宁,故皖城),回属淮西路(南宋已改治合肥)。嘉定十年(1217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迁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继迁罗刹洲(今属贵池市)、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故皖城废弃,今潜山县仍属怀宁县西北地区。景定元年(1260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定居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市区),仍之。

元初,怀宁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庆安抚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安庆府为路(仍治怀宁),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改属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治合肥)。二十八年十二月,安庆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分怀宁县西北的清朝、玉照2个乡分设潜山县(初治野人原寨,后迁治故皖城,即梅城镇北移),属安庆路(从此,潜山县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至正十二年,安庆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今为市区)。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为红巾军陈友谅部控制区。十九年八月,为朱元璋部控制地区。二十年五月,为徐寿辉部控制区。二十一年八月,复为朱元璋部控制区,改安庆路为宁江府(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区),潜山县仍属之。壬寅年(1362年),复名安庆府,属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潜山县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南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潜山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地入清,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六月,蕲州朱常自称明樊山王(亦称荆王),据潜山县境。三年亡。此处为反清据点,还有朱统錡等反清武装。

清朝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康熙六年,安池太道还治芜湖。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安池太道(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改隶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还治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改属安徽省庐凤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皖南道(治芜湖)。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设安徽省,改安庆府为安庆郡。改潜山县为潜珊县,属安徽省安庆郡。四年正月,占领潜山县。夏,在全县建基层政权(6个军,18个师,73个旅,1个监军)。十年正月入清。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潜山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民国16年3月4日,北伐军江左第七军占领潜山县城,29日离潜。8月,潜山县属安徽省。17年8月,安徽省正式废道,潜山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27年11月10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第一专区。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31年12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27日退出潜山,潜山县政府从水吼岭迁驻野人寨。34年,从野人寨迁回梅镇。38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潜山县。

中国共产党建政 潜山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民国19年春爆发的五庙八斗武装暴动、黄柏暴动、梅寨暴动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并于5月3日建立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7月底解体。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民国36年2月,成立潜怀县民主政府。9月16日,刘邓大军第二次解放潜山县城,成立潜山县民主政府。国民党县政府迁油坝乡。9月30日,潜怀县民主政府迁野人寨,后迁水吼田家湾。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后,12月所建潜山及潜怀县属第一专区(驻五庙上新田)。37年5月,所建的桐潜县属第二专区。38年1月,分桐潜县为桐城、潜山2个县,潜山县仍属第一专区。3月23日,潜山县民主政府从黄柏河迁至梅城,全县解放。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重新调整区划,潜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7月,潜山县民主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9月,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政府。

1949年10月1日建国,潜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

1950年9月14日,潜山县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3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0日,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6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

2018年8月3日,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以原潜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潜山市行政区域。潜山市由省直辖,安庆市代管。-来源历史沿革_潜山市人民政府 (qss.gov.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潜山   怀宁县   怀宁   晋州   庐江   潜山县   淮南   安庆   豫州   安徽省   安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