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山日报》”征文(108)袁秉海:最美的遇见

最美的遇见

袁秉海(上海



袁秉海


上世纪八十年代,纸质媒体迎来空前繁荣的时代,报纸成了人们八小时之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众多报纸中,徽州报(黄山日报前身)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内容丰富,栏目精彩。特别是“读者来信”版面,由于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的建议和呼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深受读者欢迎。

1982年9月23日,我采写的《减少市区噪音公害》刋登在第四版“读者来信”中,这也是我最早在发表在徽州报上的稿件。当时,屯溪市区交通条件差,新安江上只有两座桥可以通行交通车辆,不少车辆在进入市区时,为了超越前面的人和车,一路上发出一阵阵刺耳的急促喇叭声,还有那些来来往往的拖拉机发出的噪声叫人心烦,噪声直接影响着市区居民日常生活。稿件发表后,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区噪声进行整治,维护了屯溪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和谐和安宁。


第一篇稿件被报纸采用,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极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随后,《那曲掠影》《〈十竹斋书画谱〉重放异彩》《徽州禁毒简史》《新中国邮票上的黄山》等稿件被陆续采用,圆我了将作品变成铅字的梦想。



1988年5月,为了提升新闻写作能力,我报名参加了由黄山日报社举办的新闻培训班,这是报社首次面向社会招生,学员大都来自工厂、农村、部队及政府机关等,学习时间为一个月,授课老师均为报社资深记者和编辑,他们是陈平民、朱世良、曹兆昌、胡立之、李跃梅、洪玉良、吴清健、余百川等,授课内容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新闻写作五个w的运用,以及“倒金字塔”的写作技巧,新闻写作标题、导语、正文和结语等。老师们传授的新闻写作知识,让我大开眼界,如何选角度,如何写新闻,怎样采访,编辑怎么选稿,特别是老师对优秀作品的点评、老通讯员谈新闻写作体会,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位于徽山路上的老徽州报社,了解了报社的工作流程,并在报社组织下到屯溪塑料厂开展采访活动。通过一个月的系统学习,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和见识,更让我找到以往稿件录用率低的原因。在培训班学习期间,我采写的2篇稿件分别被《黄山日报》和《黄山日报通讯》刊用。

1996年,由于所在企业不景气,为了解决工作问题,我应聘到上海一家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工作,虽然遥隔千里,但在繁忙工作之余,仍然通过电脑和手机浏览电子版黄山日报,关注故乡发生的新变化。如今,黄山日报即将迎来了七十华诞,衷心祝愿祝福之余,愈加觉得,黄山日报是我最美的遇见!

征文启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这一刻,我们感慨万千,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决定从即日起开展“我与《黄山日报》”主题故事征文,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

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征文以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者为佳,也可一事一议,篇幅1500字以内,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新媒体)选登外,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srbzbb@163.com。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作者:袁秉海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李乐乐 二审:徐海生 终审:吴顺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黄山   那曲   徽州   培训班   日报   来稿   噪声   报社   稿件   市区   报纸   读者   编辑   交通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