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 夏斌与中国证券报的故事




结缘——夏斌与中国证券报的故事




(夏斌曾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国证券报迎来成立30周年。您与中国证券报情谊长存。今天,请您讲讲与中国证券报的故事,以了解中国证券报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与精彩。您是什么时候、因何与中国证券报结缘?

夏斌:说起“结缘”,那是1993年我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时。当时中国股票市场开创不久,证券交易缺乏统一监管,深、沪两个交易所各自为政,从上市规则、交易时间到信息披露制度等,可展开各方面自由竞争。我上任时的志向就是一定要把深交所由一个区域性市场办成一个全国性市场。为此,在证券交易所各环节与上交所展开竞争。譬如,在交易时间方面,当时开市时间早的交易所会引领一天的市场行情。为此,针对市场上“早看深市,晚看沪市”的舆论,我们把深市下午的交易时间提前半小时,由此提高竞争力。在市场宣传方面,上交所创办《上海证券报》,深交所就创办《证券时报》。两报各自围绕自己的交易所搞信息披露,宣传各自的交易所等。

1993年的某一天,我举办记者会。会议结束时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递给我一张名片,自报家门是中国证券报驻深圳记者,并说“是从北京来的,您也是从北京来的(哈哈,先拉近距离)。中国证券报是新华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类报纸”。他提醒我,以后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以及其他任何相关交易所的信息,在送证券时报的同时,也应送中国证券报,这样才能体现“三公”原则。如此在理的话,我听后连声答应说:行,行,行。由此,我结识了中国证券报,也从此开始了深交所与中国证券报长期的业务往来。


抛了几块“石子”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搞研究的日子里,您给中国证券报投了不少稿件,有不少精辟、犀利的观点言论率先在中国证券报发表。二三十年来,您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的文章中,哪些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夏斌:说起印象深刻的文章,今天只能做些简单介绍。

1999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当时,此消息从太平洋彼岸传来,国内金融改革正在探索中,一些食洋不化的人对20多年来全国金融改革的问题与现状不甚了解,特别是对当时混业经营的乱象与风险更是知之甚少,就跟着要学花旗银行,要搞混业经营。对此,我以《分混之争,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文章小标题,从讲历史开始,回顾我国是“分业模式形成在先,明确在后”,介绍了“历史地看国际上的混业趋势是如何形成的”,最终提出在中国“现阶段还要坚持分业经营”的观点。这篇刊登于2000年4月3日中国证券报的《关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对话》是自问自答文体,坚定明确“从发展方向看,我同意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是趋势,但是现在我们实施分业的原则不会变,也不应该变”。反倒是三个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部门间的协调、对话制度”,克服监管中的混乱。“梳理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而不是去考虑混业经营。这篇与当时多数媒体宣传的学术潮流“相逆”“唱反调”的文章在当时影响较大。当然,对这一问题,中国金融改革历史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后来,对这篇文章我进一步思考,在国内可能是首先提出了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一系列观点,先以内部研究报告呈送,后以《金融控股公司:摆上议事日程》为题,发表在2000年7月17日的《人民日报》。

第二篇发表在中国证券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文章是《努力搞好本土市场,放慢境外上市节奏》,刊登时间是2004年9月8日。当时针对我国一批具有龙头地位、高利润、优质大盘公司争先恐后在海外上市,我立即提出应放慢节奏。理由是:高利润公司海外上市后,其创造的利润国内投资者无法享受;优质大盘股是股市基石,多往海外上市影响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文章用数据表明这一做法进一步弱化了我国资金的有效配置功能;对国家税收不利。文章提出,放慢节奏并不意味着马上停止境外上市,而是应“有政策引导地、有节奏地、相对减少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文章发表后引起一系列争论。2005年12月9日,有媒体以《官员专家交锋央企海外上市》为题,报道了当时某个部委领导公开力挺央企海外上市,着眼点是深入央企改革;夏斌观点的着眼点是国家的金融安全和改革历史:“作为战略来讲,应该大力发展中国的本土资本市场。在中国融资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多鼓励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好的如国有商业银行这类大型国有企业,应该留在本土上市。”同文引用了中国社科院教授周茂清支持夏斌的观点:“处于‘领头羊’地位的超大型国有企业……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应而来的市场垄断”,不能“向海外投资者拱手相让”,不能“造成国内证券市场贫血现象”。

鉴于当时一年多以来大量央企和其他绩优企业仍纷纷赴海外上市,我有点着急。第一财经日报让我修改原文后于2006年2月17日再次发表,题为《放慢股票境外上市的节奏》。此文进一步强调“从国家战略看,正在崛起的中国不可能长期依附于境外资本市场”“任何一项短期政策制度的安排,就其实质内容看,要方便衔接长远战略”。

中国证券报记者:2000年您发表了《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在当时引起轰动。这是中国第一份关于私募基金的系统性报告,让私募基金第一次正式浮出水面,当时各类媒体纷纷追踪报道。就这件事,你对中国证券报有哪些回忆?

夏斌:中国证券报当时作为与两个交易所不相关的全国性三大证券类报纸之一,地位很特殊,很突出,肯定是有报道采访的,但现在具体的材料一时没找到。这份报告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次系统性介绍中国私募基金现状,并让私募基金正式浮出水面,引发全国对私募基金的大讨论。该报告最后引出要尽快实现规范发展、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与此相关,让我想起2004年10月28日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的《发展统一信托市场,两大难题等待破解》。那是针对当时全国理财市场资产管理制度始终不统一,风险苗子开始抬头之时我的又一次呼吁:银监会与证监会要尽快统一监管政策。文章提出,资产管理理财业务应赚取手续费而不是利率,应实现第三方托管、避免资金池问题等。这些观点当时不仅在中国证券报上被呼吁,也在其他媒体被反复呼吁。现在大家都清楚,自那时起,后来经过近15年的“跌跌撞撞”,中国的理财市场在前两年终于实现了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


本文选自
《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一书


编辑:王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信史   深交所   全国性   流光   交易所   中国   节奏   观点   记者   政策   基金   时间   报告   金融   媒体   故事   文章   市场   夏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