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强!到2100年,全球绝大多数陆地区域将面临这一挑战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其中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

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该文章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

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被称为“骤旱”。

科研人员选取了1951—2014年间的数据,研究显示,全球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显著加快,并存在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

骤旱爆发示意图

“骤旱发生得很快,给我们的响应时间很短,难以及时应对。且骤旱还可能引起热浪、山火、电力短缺等,从而触发复合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袁星说,例如2012年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特大骤旱造成3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22年中国长江全流域的特大骤旱事件导致50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元,并引发了其他极端事件。

相比于缓旱,骤旱爆发阶段在全球范围均伴随着更严重的降水短缺,而蒸散发则在湿润地区增加更为显著,例如欧洲、中国南方、北美东部和西北部以及亚马孙地区等。在湿润地区,骤旱往往也比缓旱更频繁发生。

IPCC极端事件特别报告(SREX)各分区中骤旱比例(A, C)及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B, D)的历史(A, B; 1951-2014)和未来(C, D; 2015-2100)变化趋势(引自Yuan et al., Science, 2023)

研究表明,骤旱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模型预估,到2100年,在全球持续升温的影响下,骤旱将扩展至全球绝大多数陆地区域,并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如在2013年长江中下游的骤旱事件中,植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直接超过了吸收量,从“碳汇”变成了“碳源”。

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套模式可以准确地预测骤旱事件。“我们最需要的还是深入认识骤旱的成因并寻找其可预报性来源,比如大气季节内振荡和陆面-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如何影响骤旱爆发和演进过程?该影响机制是否受到海温或海冰异常的调制?其次,需要研发能够刻画骤旱快速爆发过程及其影响的高分辨率陆面-生态-水文过程模型,并结合气候预测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方法发展适用于骤旱的精细化监测预警技术,为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新常态提供更可靠的科学工具。”袁星说。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全球   破坏性   水文   干旱   常态   短缺   陆地   季节   人类   区域   过程   事件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