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 - 我与中国证券报




我与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中国证券报是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专业财经媒体之一。30余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如今的市值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与中国金融业长足发展的步调一致,中国证券报也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财经媒体。


研究合作者


作为金融研究者,我与中证报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作者和媒体的关系,也是研究合作者的关系。这种合作使我获益匪浅,回想起来,我的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国债回购市场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等,最早都因获得中证报的肯定并被整版推出,方始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和肯定。

中证报是一份具有学术鉴别力、政策敏锐性,而且富有担当精神的专业媒体。1996年,该报发表我的长篇研究报告《中国国债回购市场分析》。当时,由我领衔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对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研究。这个研究系列涉及国债制度的分析、国债一级市场和交易市场的设计、国债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等领域。

在全部研究中,国债回购市场无疑最为敏感和最具挑战性。说其敏感是因为,当时的国债回购交易广泛分布在各类资金交易中心(人行系统兴办)、证券交易中心(各地方政府兴办)和资金市场(各国有商业银行兴办)之中。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有关部门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名义下,正在对它们进行整顿。选择这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论题,显然存在风险。

说其具有挑战性是因为,该市场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征。且不论在回购和返售名义下展开的资金交易活动大多具有“地下”交易性质,调查研究极为不易,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债回购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多重功能,它们从有组织的市场和金融机构之外筹集资金,然后通过这些市场和机构将资金进行再分配。而且,作为货币市场组成部分的回购和返售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资本市场的功能,它们将资金从居民和国有银行手中吸引出来,转而用于固定资产、股票和房地产投资。另外,在国债回购交易中形成的利率,更能反映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成为参与者分析、判断金融形势的重要依据,而且已成为货币当局制定利率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为专业化的金融研究机构,我们对此类项目充满兴趣。令人感动的是,中证报不仅自始至终参加了我们的课题讨论并提出了很多专业化的意见,而且,在研究报告形成之后,毅然拍板在该报全文发表。说实话,当我拿到占据整整一个半版的中证报时,闻着淡淡的墨香,还是有点小小激动的。后来,以这篇文章为基础,我又撰写了“中国货币市场研究”,发表在《经济研究》上。这项研究产生了很大反响,被国外学者称为20世纪“国内唯一系统研究货币市场问题的文章”。得此盛赞,中证报功不可没。

我的另一篇文章在中证报上发表,进一步证明了中证报的学术专业性和新闻敏感性。2003年,正是非典肆虐之时,中证报的领导和编辑们几次电话寻我,希望利用“今日得宽余”的机会,为该报撰写一些涉及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的研究性文字。报社提供了若干选题,利率市场化便是其中之一。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文章写成。文章原名为《积极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热心的编辑认为标题不够醒目,建议将之改为《用5-10年完成利率市场化》。该文发表后,评论蜂起,其中的若干判断和结论至今仍被提起。这说明,中证报的选题和标题的改动都是有眼光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课题的选择、标题的确认,以及发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媒体与作者间的融洽关系,现在仍然保持着温度。


资本市场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应当说,在这些成就中,类如中证报这种专业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资本市场显然还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矫正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投资者的结构扭曲。在纷繁复杂的改革任务中,我特别强调两个机制,一是注册制,二是有效的退出机制。深化注册制改革,为的是保证那些拥有发展潜力但短时间盈利并不显著的“独角兽”和“潜在冠军”脱颖而出;完善退市机制,为的是清除中国“壳市场”的痼疾,切断上市公司与各级政府不恰当的关联,有效克服我国上市公司地方化、行政化的特征。

我以为,在中国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理念上摒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换言之,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中国特色”,必然是银行机构有效参与资本形成和资本交易的机制,必然包含金融机构多层次进入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要进一步发挥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一特色,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管制就必须放松,就应当允许甚至鼓励银行打开资产负债表,让它们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并协同发展。应当在设置可靠防火墙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型,加快推进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金融投资等业务的发展。同时,银行信贷应当支持股权融资,支持企业并购、支持股权基金融资。要鼓励银行通过投贷联动等渠道,加强与投资机构开展客户资源合作和各类业务合作,提升银行服务资本市场的功能。


本文选自
《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一书


编辑:王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信史   商业银行   国债   资本市场   流光   金融机构   中国   融资   中国资本市场   机制   资金   关系   业务   银行   金融   媒体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