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交出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作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以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高科技产业持续创新发展、交通一体化加速成形、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显现出区域市场的活力和高成长性。伴随进一步开放、创新、国际化,大湾区正展现大前景、大空间,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桥梁。

曾经被伶仃洋隔断的珠江口两岸城市群,正被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连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经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一起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这些大湾区“硬联通”工程为湾区人员、物流以及创新技术等流通发挥重要作用。图为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湾区年报”见证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423亿元、同比实现平稳增长;实现净利润356亿元、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华为3月31日公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出企业战胜艰难挑战、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心。

不只是华为——3月下旬以来,比亚迪、腾讯等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龙头企业相继发布2022年年报。从超过400%的净利润增长,到数实融合带动业绩复苏、研发费用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湾区年报”如同一份份闪耀的“成绩单”,共同释放出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复杂局面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韧性与潜力。

高强度研发投入 专利池持续扩容

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是面向未来的投入,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是非常值得的——在3月31日当天的年报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做出这样的概括。年报显示,华为2022年研发费用达到1615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5.1%,刷新历史纪录。截至2022年底,华为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9773亿元。

年报显示,得益于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华为稳居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榜首,目前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12万件;员工总数达到20.7万人,其中研发员工约占员工总量的55.4%,占比继续上升。

“华为通过压强式投入,确保高质量的业务连续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

记者梳理年报信息发现,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持续扩容的专利池,是三大龙头企业年报共同的突出标志。年报显示,腾讯2022年研发开支超过600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研发开支超过1800亿元;截至2022年底,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6.2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万件,已在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底层核心软硬件领域构建起完整的自研产品体系。

同样是在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202.23亿元,同比增长90.31%,主要投向了刀片电池、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魔方储能系统、全景自动泊车系统、定钳等领域。“未来在研发方面,比亚迪仍会采取‘人海战术’,用大量研发人才保持技术迭代能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新业务发展迅猛 新领域亮点突出

2022年年报显示,华为首次分产业组合公布经营收入,华为云和数字能源及智能汽车等新业务发展迅猛,特别是云计算业务,当年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

如今,装载了矿鸿操作系统的无人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已经在多个大型煤矿稳定运行超过一年;在国内多地,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港口运转自如;在5G业务的基础上,华为正在推动5.5G创新发展……展望未来,徐直军说,华为正在和整个产业界一起定义6G,也在围绕6G有可能用到的技术进行研究和验证。

和华为高度类似,新领域、新业务同样也是比亚迪和腾讯年报的突出亮点。年报显示,自2022年3月起,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从而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通过四电机独立控制、极限防滑控制、车身稳定性控制等核心控制方法的突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将迈向百万元级别的高端市场。

2022年,腾讯在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实现营收1770.64亿元,占比创下新高。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腾讯正大力投入建设人工智能的能力与云基础设施,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市场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2022年,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与奔驰、宝马等十多家跨国企业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华为云全球开发者数量从260万增长至超过400万;鸿蒙操作系统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之一……回顾2022年,孟晚舟说,客户、合作伙伴依然和华为在一起,“在这条‘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事实上,主张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贯穿“湾区年报”的共同理念。王传福在比亚迪2022年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比亚迪未来会继续适当增加投资,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来保证业绩持续增长。

如今,在泰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罗勇府,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在建设,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年产能约15万辆。从出口产品到海外建厂,比亚迪进一步推动业务全球化布局,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国际产业链。

“我们面临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我们也有增长机会、有产业组合韧性、有差异化优势、有客户和伙伴的信任和敢于压强式投入。因此,我们有信心战胜艰难困苦,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徐直军说。(记者 王攀 白瑜 陈宇轩 深圳报道)

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加速成形

近期,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院士工作站在香港揭牌,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香港建立的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专家陈湘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将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输出平台、科技创新双向交流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头等大事。”陈湘生表示,首先要从物理意义上把时空缩短,尽可能地实现基础设施连接一体化,让深港两地能够快速互动,使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从而促进互相理解,形成文化认同。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大湾区发展“软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立体交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逐步形成。

3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直达香港,2条通往澳门。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车程缩短至1小时以内。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将香港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现在,从香港西九龙乘坐高铁到深圳福田,仅需要短短15分钟。今年以来,广深港高铁恢复通车,广汕铁路、深茂铁路、佛莞城际铁路等一批项目先后开工,“轨道上的大湾区”不断加速,预计2035年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伶仃洋天堑变通途。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由此前的超过三小时缩短到一小时内,粤港澳三地之间要素流通更加便捷高效。

如今,从珠江口由北向南眺望,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4条公路通道和1条铁路通道依次铺陈开来,大大缩短了珠江口两岸居民过江跨海的时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碧波之上,雏形初显,“超级工程”穿江跨海,将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今年以来,跨境通关不断提速,人员往来更加高效便捷。

元旦,“澳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后单日通车量突破千辆次,在此带动下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车流2月10日首次突破8000辆次,为2018年开关以来的最高纪录。

1月8日起,深港口岸分阶段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当日,深圳、香港地铁App扫码乘车启用互联互认功能。

2月6日,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首日出入境约28万人次。在深圳东部,一条跨境新通道——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旅检通关。除了莲塘/香园围口岸,多个深港要素跨境流动的“主动脉”正在升级转型:沙头角口岸已开工建设,连接香港和内地历史最久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正在推进改造升级前期工作,而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已进入基坑施工阶段,新口岸将衔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及新田科技城规划,并推行具有深港特色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高效便捷查验模式。

与此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2.2亿人次,港口群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今年2月8日,深港直升机跨境飞行正式复航,大大缩短两地通勤时间,在跨境应急医疗救护上响应速度更快,为内地居民及在内地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提供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激发了大湾区的经济活力,为大湾区居民带来了更加快捷、更加畅通、更多样化的出行体验,让“踩着人字拖来深圳吃宵夜”“带着奶茶和点心回香港”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同时,更加频繁的人员往来,也让诸如“节假日口岸人山人海”等“幸福的烦恼”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陈湘生看来:“目前交通领域仍然存在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满足民生需求的障碍。”他认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有可以努力的空间。

陈湘生透露,深圳地铁7号线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已在深圳河畔预留了一个尚未启用的地铁站以及地下空间,还把原来的地面设施做了迁移,留出了停车场的位置,一旦条件成熟,便可下穿深圳河,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实现与香港地铁的接驳,为未来更便捷地乘坐地铁往来大湾区城市之间提供了可能性。“希望能够用我们已经取得的在地下空间、隧道工程、环境治理、土壤修复、污水处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管理模式和成套的技术标准,支持香港环境向好、交通向好、民生向好,帮助香港突破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

“凝聚全球科技力量,同时也支持香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实现交通一体化、信息流一体化、人员互动一体化。这是非常难的,但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陈湘生说。(记者 梁旭 广州报道)

“世界工厂”创新发展动能强劲

传统企业因先进技术应用和创新而不断向上攀升、新材料产业持续在制造业产业链中释放“源动力”……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南粤大地发展壮大,为“世界工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像豆腐雕花一样切割钢板”

年销售激光切割设备过万台、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佛山汇百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以来专注激光设备的攻关和研发,拥有激光专利技术超过200项,已成为业内领先的企业。

“我们的产品覆盖激光雕刻、激光切割等多款机型,可以替代传统冲床,像豆腐雕花一样切割钢板,可直接服务企业工业转型。”公司总经理梁建冬说,去年底刚落地的总部增资扩产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一大批专长于某一领域的技术型企业正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专注纺织印染助剂的广东德美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德美智能工厂可实现节能减排30%至40%。公司总裁办主任李燕征说,他们正积极推进高端环保纺织新材料项目,预计每年可生产环保纺织印染助剂6万吨,年产值约4.8亿元。项目将在明年完成一二期投产。

来自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信息显示,2022年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规模在翻倍增长”

成立于2000年的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解液产品供应商。公司副总经理顾斌说,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六氟磷酸锂的先进生产技术。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而六氟磷酸锂是电解液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解液产业也发展迅速。“按照计划,公司今年产能将扩大到80万吨,2025年将达到160万吨,规模在翻倍增长。”顾斌说。

日渐成为制造业关键环节的新材料产业,在广东不断加速壮大。广州市工信局材料工业处二级调研员唐锡禧说,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正形成集聚化发展态势,现有规上企业1041家,规模超亿元企业400余家。

这得益于广东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对产业链上游的旺盛需求,也得益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

随着2022年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万亿元,广东已有8个万亿元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广东已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以及1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15个国家级特色材料产业基地、32个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

今年2月,广汽埃安卖出30086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53%,环比增长195%。

这是新能源产业在广东蓬勃发展的缩影。广东是汽车大省,2022年生产汽车达41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传统汽车产业庞大,还孕育出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近年来,广东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产业快速发展。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并网管理组组长李博说,2022年,广东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约77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各类型电源总装机容量超20%,“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

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也为经济发展带来增量。今年1月,广东再次提出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增长142.3%,充电桩增长91.2%,风力发电机组增长52.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43.1%。从汽车到风电再到储能,新能源产业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吴涛 洪泽华 广州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华为   腾讯   答卷   香港   广东   新能源   大桥   深圳   口岸   年报   新材料   通道   产业   粤港澳   全球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