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宓与延平书院:读书如在万山中

南宋理学家,书院文化的建设者、倡导者朱熹在福建亲手创建了四所书院,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考亭沧洲精舍。遗憾的是,这四所书院均为私家创建,因此规模都很小,故均以精舍、草堂命名。

实际上,在朱熹看来,书院是应当由官方来创办的。由私家来建书院,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经济实力,能够承担起书院师生的膏火之资。或者说,由私家来建书院,官府至少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所以,他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呼吁当时的“为政者”能在书院的建设上“或就而褒表之”。于是,他在江西南康、湖南长沙担任地方官时,不遗余力,以官方的名义斥资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和岳麓两大书院。

而在福建创建官办书院的愿望,最终是由其弟子来完成的。其中,创建最早、名气最大的就是陈宓所创的延平书院。

模仿白鹿 内外兼修

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斋,莆田人,南宋乾道间丞相陈俊卿第四子。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朱熹因赴泉州吊友人傅自得之丧,莆田是其必经之地。返归武夷山时,他曾馆次于陈氏仰止堂。

对这位从天而降的理学名师,让其时居家致仕的陈俊卿(1113—1186年)喜出望外,急命陈宓与其兄陈守、陈定同时从学于朱熹。由于这时陈宓年龄很小,等他懂事时,朱熹已去世,所以他后来又从学于勉斋先生黄榦。后来陈宓任江西南康知军,与诸生讲学白鹿洞书院,又改知南剑州知州。嘉定十五年(1222年)在南剑任上倡建了延平书院,他率先捐献了两个月的俸禄作为启动资金,并“继节浮费,以落成之”。

因其时陈宓是从南康知军任上调任南剑,对其师朱熹修复和讲学白鹿洞书院的事迹耳熟能详,所以他在九峰山创建的延平书院,从内外两个方面刻意模仿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和风貌。所谓“外”,是从书院建筑的规制方面模仿。据陈宓自述,书院建有“礼殿,旁祀杨时师生遗像,以慰往来士君子之思。分立四斋,以聚生员。薄储廪给,以侍读书修身,不屑课试之士”(《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六《申请延平书院敕额札》)。所谓“以侍读书修身,不屑课试之士”,说的是坚守朱熹的理学思想旗帜而不屑科举的书院精神。

据明嘉靖《延平府志》,书院“左右翼以廊庑,前而南有门。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讲道之乡,因仿白鹿洞规式建书院,为奉祠讲学之地。院有礼殿以祀先圣先师,有祠堂以祀四贤,又及周、张、二程、廖德明、黄榦诸贤。聘九江蔡念成为堂长,延弘斋李燔定学规,捐俸市田以赡生徒”。

书院建成,陈宓写下了《延平书院落成柬诸友》七绝二首:“当日二程门下士,独分此道过来南。百年世事相传处,书院天生着剑镡。”“群峰九叠势来雄,直作吾儒五亩宫。隔断市计才一水,读书如坐万山中。”

前一首是说,游酢、杨时程门立雪与理学南传,在陈宓之前已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数代百年的传承,在南剑创建书院是“天生”,即天经地义的事。后两句很好地描绘了延平书院的地理位置——与延平市区一水之隔,处于九峰山的怀抱之中,周围又有群山环抱。在书院中读书,犹如置身于万山之中。

所谓“内”,指的是从书院的内在风貌来说,也继承了朱熹白鹿洞书院的精神。陈宓在《次李弘斋韵送任宰一龙》诗中说:近日延平创小斋,四方佳友为朋来。虽为书上究余味,更要心中绝尘埃。健德千年期不已,高标万变讵能推?直须义利途中辨,宁使饥肠屡隐雷。

诗中表明了陈宓办学的宗旨,招揽四方学子,既要认真研读朱子理学的经典著作,以穷究其味,更要致知力行,灭绝心中的私欲和贪婪。即便是饥肠辘辘,也要坚守朱熹当年在白鹿洞书院和武夷精舍办学的“咬得菜根,方能做得学问”的精神,坚持存理、灭欲的义利观,以端正学风、扭转世风。

效法其师 申请赐额

有意思的是,朱熹当年重建白鹿洞书院,为了得到最高统治者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曾连续上札坚请宋孝宗御书“赐额”。陈宓则有意效法其师所为,也上了《申请延平书院敕额札》。

札文说:“窃谓事有关于斯文之统纪,风化之本原,守臣之所当上闻也。惟道统之传,远自羲黄,迄于孔孟,秦汉以来,不绝如线。至皇朝之盛治,有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相继挺出,而孔孟之统以续,二程传之杨时,杨时传之罗从彦,罗从彦传之李侗,李侗传之朱文公熹。而其益盛。”

作为朱子学的传人,陈宓在此揭示了杨、罗、李、朱的道统相传的师承关系。在这篇奏札中,他还从四人的地域关系进一步揭示他们的道统之传。他说:“杨时、罗从彦实本郡将乐人(按,罗从彦《宋史》作南剑州人);李侗,剑浦人;朱熹虽居邻郡,亦生于本郡尤溪之寓舍。伏自汉唐以来,几二千年而未有与道统之传者,今以斗大之州,不数十年之内,出而宗主斯文者有四,岂惟一邦之创见,实皇朝之盛美也。”因此,他希望“朝廷特赐敷奏,乞赐‘延平书院’四字为额”。遗憾的是,陈宓申请赐额,不如其师当年顺利,直到陈宓去世均未能如愿。

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约在陈宓逝世三四年后,延平书院终于获得宋理宗赐额,成为福建第一所获此殊荣的书院。由是,延平书院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承认,并予以坚决支持的官办书院。

很显然,他所聘请的山长蔡念成,也就成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委派的学官。正因如此,明嘉靖《延平府志·名宦志》中就有了蔡氏的生平小传,载曰:“蔡念成,九江人。嘉定初长延平书院。学博而精,行谊尤明粹,一时学者倚为斯文植杆。西山真德秀帅长沙,亦来预讲,冠履趋跄,弦诵洋洋闻朝夕。”

勉斋点赞 吾道有传

延平书院,因杨时道南之传的关系,故又名道南书院。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有《李延平道南书院》七绝一首。描写的是诗人途次延平,访问延平道南书院的所见所闻与感想。

刘克庄《赵教授墓志铭》有“复斋陈公来守延平,作道南书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五)诸语,说的就是复斋陈宓创建的延平书院。

对陈宓的师从,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将他与其兄长陈守、陈定同置于《沧洲诸儒学案》中,在文中仅以“长从黄勉斋榦”一语带过,而在《勉斋学案》中,对其又只字未提,这就影响了今人对其为学的基本认识。

黄榦《勉斋集》卷十三有《复陈师复》书八通,内容涉及论学与政事。附录中有陈宓记语录《读〈中庸〉纲领》,下有小字注“分六段授陈师复”,此为陈宓向黄榦问学的原始记录。陈宓的学业与政事,均为黄榦所赞许。在《宋元学案》中,清人冯云濠引黄榦晚年之语说,“论当世志道之士,真西山、李贯之与先生(指陈宓)三人而已”(《宋元学案》卷六九)。

黄榦在《复陈师复监簿》信中说:“忽闻执事志道之笃,立行之高乃如此,喜跃不能自胜。想先师九原之下,亦当为之击节,喜吾道之有传也。”(《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十三)是对陈宓在嘉定七年(1214年)入监进奏院,上封事慷慨尽言,抨击时政,以及在各地修复和创建书院诸举的赞扬。

作为宋代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延平书院在福建书院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结束了福建书院此前均为私家创建的历史,并为福建书院官学化的历史进程拉开序幕。

后人也往往将这所书院视为“延平四贤”的象征,明嘉靖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吴昂有诗曰:“不为寻芳上翠楼,将穷活水到源头。延平下启新安派,伊洛上承洙泗流。”(嘉靖《延平府志》卷二十)所谓“延平下启新安派”,指的是延平李侗在“下启”新安朱子方面的历史贡献。

(作者为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延平   周敦颐   南康   书院   嘉定   西山   义利   道统   精舍   政事   朱熹   宋元   福建   理学   斯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