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赏苏州,来感受“都市田园”的“诗与远方”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2023首届苏州湾油菜花节在吴中区横泾街道拉开大幕,百余亩油菜花舒展身姿,在阳光下争奇斗艳。从高空俯瞰,青绿的阡陌中填充着大片高饱和度的金黄色,一间间水乡民宅粉墙黛瓦点缀其间,不远处的背景就是苏州湾湛蓝的万顷碧波,不久后还将有大片玫瑰“铄金”太湖之滨……

景秀村美,客似云来。以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图,以丰富的农文旅融合实践为笔,横泾的高质量发展蓝图上也多了一处处色彩鲜艳的生动注脚。2022年全年,共有超过100万人次游客来这里感受“诗与远方”。跟着春天的脚步,一起远离喧嚣、走进自然,用心用情感受“都市田园 幸福横泾”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新面貌

体验田园生活的更多“打开方式”

借着苏州湾油菜花节这一契机,美术家、摄影家和新媒体从业者们云集“林渡暖村”。大家通过颜料和光影,将满目的生机和靓丽的光景传播给更多人——果不其然,周末明媚的阳光下,“林渡暖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流,虽然和苏州古城区有将近半小时的车程,但距离却阻挡不了人们对田园自然生活的向往。

这里南临太湖,东融太湖新城·数字经济创新港,北依尧峰山,处于吴中区的黄金位置。作为太湖新城三期的核心区,以及“苏州未来城市新中心”最紧密融合的协同区,“林渡暖村”不仅是一个涉及上林、新齐和新路三个行政村的地理概念,同时还有着“一站式乡野度假目的地”的独特定位。

“林渡暖村”也是横泾街道携手同程旅行打造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样板,是吴中区第一个系统开发、农文旅融合的项目。“林渡暖村”以自然美育教育、文创设计、乡野度假为产品核心,借力行业龙头的资源、资金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和培育涵盖自然教育、生活美学、亲子艺术文化的产品体系。

在这里,游人可以将帐篷搭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呼吸着稻田的清香,卸下工作的疲惫;孩子们可以举着捕虫网、拿着望远镜,在田野间、湿地旁邂逅昆虫、鸟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子家庭齐聚一堂“大手牵小手”,用缤纷的艺术形式记录生活,重拾与乡野的亲密关系;年轻人也能在暖村找寻自己的快乐,星光下的草地上,一场气氛十足的音乐节,让苏州的夜生活在太湖边有了落脚点。

一个个全新的生活“打开方式”,借着乡间的微风铺呈在眼前。“一到周末,每天都有数千名游客来‘打卡’,体验都市田园的生活,有了好的口碑,工作日也有企业和社会组织慕名而来,将商业体验和团建活动放在暖村,不仅为横泾吸引了更多人气,也形成了客群培养的正向循环。”“林渡暖村”项目运营平台公司景程文旅副总经理陈诚说。

关键词:新场景

产业“接二连三”积蓄未来发展动能

阳光灿烂的周末,粉色的小火车缓缓启动,满载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穿梭在花海树林间……这是位于新齐村石路浜片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孩子们对新奇的体验欢呼雀跃,家长们看的则是周遭的变化。“这两年的横泾农业和现代化产业结合得很和谐,真的和我印象里的不一样了。”市民朱女士说。

横泾拥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是苏州沿太湖地区典型的“鱼米之乡”和工商业重镇。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横泾的稻米产业及其文化在确保“端牢饭碗”的同时,更将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打造出更多新场景。

在上林村,一座古色古香、乡韵十足的建筑就坐落在村舍稻田边。这处名为“诗酒田园文化馆”的场所自创立以来,就深度挖掘横泾大米这一文化符号,依托横泾大米核心产区以及源自宋代的米烧酒文化,衍生出多款大米、特色烧酒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到了初夏时节,城里来的孩子能赤着脚走进秧田体验插秧劳作,玩得满身泥巴。在稻田体验的教育项目中,横泾大米的元素无处不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观察稻田生态、了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切身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在横泾,这样一处处生动画面镶嵌在千余亩生机勃勃的水稻田里,给街道以米为媒、以米增色,发力农文旅融合的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与此同时,大米之外,更多新场景正在横泾的田间地头“萌发”。

视线回到石路浜,在小火车轨道一边,数百名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播种、建设,这里是占地1650亩的瑰谷农业综合体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将引入玫瑰种植、加工、观赏等核心产业,预计3年后达产,产值1亿元,同时成立全国销售中心,销售额5亿元,综合税收3200万元,将成为横泾“接二连三”乡村振兴示范引领的龙头项目。

关键词:“新村民”

丰富农文旅资源 绘就缤纷业态

轻拢慢捻抹复挑,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春天,到访广州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被一把名为“九霄环佩”的唐代古琴深深吸引;千里之外的横泾,古琴匠人王加友的工作室里,学者和粉丝纷至沓来,和他一起探讨这门古老艺术的门道和诀窍。

王加友和古琴本是两条“平行线”。他专业是工艺美术,毕业后又加入了广告公司。但一次活动和古琴的意外邂逅,让他沉浸在空灵的琴声中无法自拔。古琴作为这一艺术的载体,本就具有稀缺性。为了传播古琴艺术,王加友将视线投向横泾,在这里觅得两间小屋和一方净土,将专业优势运用于制琴。选材、造型、凿腹、合琴、擦光、定徽、上弦……每一把古琴都倾注了匠人多年的心血。

在横泾,像王加友这样的“新村民”并不孤单。非遗苏扇的传承人高筠也将吴门扇艺文化基地开到了横泾。在“林渡暖村”的一间古朴小院里,游人可以沉浸式体验苏扇制作。高筠还将横泾的稻田文化融入非遗,设计了一款秫香扇,将美景、稻田在一把小小的折扇上体现出来,让苏扇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

烧酒也是横泾一大特色,地方志书中有“烧酒出在横金者为贵”的记载。前地产从业者王俊清在横泾运营着“义金烧诗酒田园”项目,他以文化为切入点,吸引乡贤走进横泾、扎根横泾。眼下,王俊清和他的“诗酒田园文化馆”不仅用烧酒、胭脂米等特色产品将横泾的稻米文化发扬光大,还继续坚持将社区、景区和园区进行有机嵌入,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也让横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变得可观可感。

乡村振兴,人才是突破口。找准了方向,横泾步履笃定:一方面,随着文旅产业和传统村落的融合逐步成熟,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新村民”从天南地北会聚太湖之滨;另一方面,在乡村运营管理过程中,本地居民及返乡居民更接地气,新业态就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调动积极性,为近四百位横泾居民创造出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近就业。

打卡点位

▶林渡小火车

从滨湖大道太湖站出发,坐上粉色的“暖暖号”和复古的“渡渡号”小火车,可以在太湖之滨的1.5公里轨道上享受约20分钟的悠闲时光。放眼向小火车两旁望去,挺拔的水杉、大片的马鞭草、远处的油菜花,就像是身处动漫世界。

▶诗酒田园文化馆

在古朴典雅的东林渡,诗酒田园文化馆就坐落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落里。横泾街道重点挖掘“横泾糟烧”和“旧木古剑”两大村庄文化元素,以诗酒田园文化馆为核心,复原米烧酒和古建保护交易产业链,融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为一体,植入瑜伽、精酿啤酒、古琴制作等新式体验项目,成了很多市民“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目前,诗酒田园文化馆已成为上海交大、苏州大学等高校的课外教学及游学基地。

▶老横泾面馆

这是一家连工作日都要排队的“网红”面馆。偌大的大厅里,灯笼、木桌、苏式花窗等上世纪80年代的元素随处可见,要不是透明玻璃后面现代化的厨房,总让人有穿越回到童年家门口面馆的错觉。开业6年多来,老横泾面馆每年的客流量超过百万人次。人气爆棚的背后,是店家对真材实料和地道口味的坚持,这也是不少市民开车四十五公里也要来“打卡”的原因。

▶林渡陶庐

夜幕下的林渡陶庐

林渡陶庐是一间由打造了思南书局、钟书阁等无数绝美地标的设计大师俞挺亲自操刀设计的民宿。坐落在太湖畔、稻田边的林渡陶庐被称为“秋千上的房子”,这栋“悬浮”着的白色建筑来自俞挺对于乡野生活的思考及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以稻田、水系为背景,以共享空间为承载的生活理念不仅传递出了林渡陶庐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匠人匠心,更凸显出了所有热爱乡村生活的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与理想。

(苏报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陆宇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苏州   吴中   田园   太湖   烧酒   文化馆   古琴   稻田   春暖花开   乡村   远方   项目   都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