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乌梁素海,看一片内陆“海”的蜕变


4月的初春,乌梁素海下起了雪,宁静的湖面绵延着看不到尽头的芦苇荡,不时传来阵阵鸟的啼鸣声。

在内蒙古,当地人习惯把湖泊称作“海”,乌梁素海是比较大的内陆“海”,而黄河就是这片内陆海与渤海的连接纽带。但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淡水湖之一,这里过去也曾饱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面积萎缩等问题的困扰。近年来,通过系列生态治理,这里的水质明显好转,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正持续恢复。“乌梁素海的鸟多了!”是这里人们的普遍印象。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的最东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72平方公里。“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湖泊湿地,也是地球上同纬度面积最大的湿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乌梁素海的生态链依然不完善,这是下一步工作的发力点。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

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较大的鸟类繁殖地和鸟类的迁徙栖息地,乌梁素海也是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交叉的重要节点,对保持我国乃至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次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工作中,乌梁素海同样作为同步调查中的重要点位。

疣鼻天鹅的幸运之地

“跃跃”是一只在乌梁素海被救助的受伤的疣鼻天鹅,得到救助放飞时,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它戴上了野生动物卫星追踪定位器,进行实时跟踪监测。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内的疣鼻天鹅 马海明 摄

卫星追踪定位器,可以更加准确掌握疣鼻天鹅的迁徙时间、种群、生活地点、生存环境、活动轨迹等。通过这些监测到的数据,能为之后疣鼻天鹅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更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

根据监测发现,2022年11月20日,“跃跃”离开乌梁素海沿着黄河的方向向东南飞行,经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大同、河北、天津等地,3天后,最终到达了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这里越冬。“之前也并不完全清楚疣鼻天鹅的迁徙路径,直到去年因为监测‘跃跃’才知道,它们有的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陈峰透露,保护区的野生动特救助工作在不断完善,自2020年以来已经救助了10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也包括对救助动物的持续监测。同时,在乌梁素海保护区还配备有20多名管护员以及几十位以当地老百姓为主的志愿者。

在乌梁素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是代表性物种,疣鼻天鹅通体雪白、性格温顺,主要以水生植物根茎等为食,喜欢栖息在水草丰茂的开阔湖泊中。早在2011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就把乌梁素海命名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这些疣鼻天鹅会在每年的11月下旬到12月初从乌梁素海飞到越冬地,次年3月份又迁徙回来。跟“跃跃”一样,在乌梁素海,疣鼻天鹅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它们是幸运的。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的疣鼻天鹅

近年来,随着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野生鸟类种数由1996年的181种增加到现在的261种,疣鼻天鹅数量从2000年的2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只,每年来乌梁素海保护区栖息和繁殖的野生鸟类约达到60万只。

陈峰介绍,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着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前者主要保护对象为该区内分布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后者于1998年,正式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水体生态系统和周边滩地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包括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为代表的各种鸟类和候鸟栖息地、繁殖地等。

乌梁素海的前世今生

如今,乌梁素海已经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生活乐园。但在多年前,乌梁素海也遭受过“劫难”。

2008年5月,乌梁素海曾出现面积达8万多亩、持续近5个月的黄藻,使核心区域水面被覆盖,水体严重污染。究其原因,是因为周边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富营养化、沼泽化等。而富营养化也直接造成了黄藻的迅速生长,大面积覆盖水面,对水生植物以及鸟类、鱼类都可能造成致命伤害。到2012年前后,乌梁素海的水质常年都是“劣Ⅴ类”,不能饮用和灌溉,甚至有的区域开始散发臭味。

根据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2010年的监测资料显示,乌梁素海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氨氮超标率为30.3%;底泥污染严重,总氮、总磷和重金属超标;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淡水渔业基地功能逐渐丧失。另根据公开数据,到2010年底,乌梁素海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平方公里缩小到293平方公里。

彼时有专家预测,如果不治理,30年后的乌梁素海将整体沼泽化,野生动物们也将失去生存家园,保卫乌梁素海迫在眉睫。

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李运恒摄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2018年,乌梁素海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了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泥沙流入黄河。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去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 李运恒 摄

环境好了,鸟类种群也就多了。陈峰介绍,根据近几年的监测,在乌梁素海发现的野生鸟类有26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青头潜鸭、卷羽鹈鹕、大鸨、白枕鹤、遗鸥、黑鹳、秃鹫、乌雕、草原雕、白肩雕、金雕、白腹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猎隼15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疣鼻天鹅、黑颈䴙䴘、鸿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蓑羽鹤、大鵟等47种。

“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链调控”

乌梁素,在蒙古语中,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传说在600多年前,这里是生长杨树的低洼地。后在19世纪,黄河改道,树木消失后形成广阔的河迹湖。乌梁素海北依白云查汗山,东北靠明安川,东南邻乌拉山,南端与黄河相连,西边是河套平原,属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湿地,也是全球范围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的黑翅长脚鹬 马海明 摄

乌梁素海是一个生态系统。但陈峰坦言,目前乌梁素海的生态链依然不是那么完善,需要人工调控,才能对生态以及对动物、鸟类有更好的保护。“这里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在水里的鱼和水草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鱼养太多了水草就没了,水草少了不利于鸟类的栖息;而如果鱼太少了,水草就会疯长,同样会影响鸟类的栖息和捕食。陈峰介绍,如何完善乌梁素海的生态链,这也是保护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

据了解,多年来,已经先后在保护区组织实施了国家湿地生态保护示范、生态定位站、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工程建设项目,也与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在保护区合作建成科研教学基地,对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恢复、鸟类调查研究等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这些都在让保护区的生态变得更好。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

早在2002年,乌梁素海就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列为重要湿地。作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不仅仅是鸟类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同时对于调节我国北方气候和黄河干流水量、保护区域生态平衡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乌梁素海上空的群鸟 李运恒 摄

2023年3月31日,6只带上环志的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被成功放飞,它们也是因受伤被保护区工作人员救助的。半个多月前的3月16日,“跃跃”也已经从黄河入海口回到乌梁素海。蜿蜒的黄河穿行数万里,把内陆“海”乌梁素海与渤海湾相接,在陈峰看来,“跃跃”像是一位黄河使者,沿着黄河的方向迁徙飞行,串起了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两地。今年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计划去一趟黄河三角洲,探访当地生态环境,交流对疣鼻天鹅的保护工作,“跟着‘跃跃’去看‘海’,保护‘海’。”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见习记者李睿

编辑:韩璐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巴彦淖尔   乌拉   黄河   鸟类   内陆   自然保护区   湿地   野生动物   保护区   生态系统   生态   梁素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