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历史开讲#

如果要评选一个被人误解最深的帝王,那汉高祖刘邦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一手建立中国最强大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很多人眼里只落了个流氓皇帝的评价,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

而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可谓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悲情英雄,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下褒奖文章。甚至在如今的不少影视剧中,项羽的形象也远远胜过刘邦。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当然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而是给了他一个公正而客观的历史评价。

这就让不少人好奇了,刘邦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刘邦并非孤例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点,为什么历史上的一些开国之君会给自己曾经的对手进行贬斥、甚至不惜泼脏水。

其实给对手进行污名化处理无非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削弱后者的影响力。虽然大部分开国之君的对手都已经身死魂灭。

但是他们的后代以及下属还有可能苟延残喘,甚至还有不少人支持。

这些人是新兴王朝最大的威胁,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死灰复燃,给王朝的统治带来沉重的打击。

因此统治者就要污名化曾经的对手,让后者在民间的声望彻底下滑,这样才能把威胁降到最低。

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统治者污名化的都是前朝的帝王,比如周武王姬发给商纣泼脏水,清廷在编纂明史的时候给大明的历任帝王编造似是而非的黑料。

因为新王朝是从前朝手中抢过政权的,为了体现自身的合法性,自然要对前朝的末代帝王进行贬低,这样才能凸显得国之正,在收拢民心上会有奇效。

而对于和自己一起争夺天下的对手,大部分人都是不会进行贬低的。因为地位相等的两个人对抗,讲究的就是胜者为王,不需要特别说明,大部分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偏向胜利者。

而在秦末争夺天下的众多英雄里,项羽和刘邦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两人都是灭亡秦国的大功臣,项羽是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西楚霸王,但刘邦也被封为汉王,地位同样非常尊崇。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对于自己的手下败将——项羽有着足够心理优势的,完全不需要通过污名化对方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权威。甚至项羽的评价越高,越能反衬出刘邦的强大与不凡。

事实上,不仅刘邦是这样,其他人也是类似的态度。比如李渊并没有污名化和自己争天下的窦建德与王世充。

同样的,清廷虽然给大明泼了很多脏水,但是对李自成的评价相对而言就比较客观。

心胸开阔,尊重事实

当然,能做到刘邦这个程度的其实也不多,毕竟项羽在后世的评价极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刘邦这个胜利者还要高出一头。

事实上,刘邦不仅维护了项羽的身后名,还给他的家人朋友以厚待,给予其中一人侯爵之位,甚至还给不少人赐姓为刘。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刘邦能做到这一点,足以说明他心胸宽广,与人为善。

根据史书的记载,刘邦的宽厚不仅体现在项羽身上,他对其他人同样大度。比如汉初的名臣陈平,曾经率军劫掠过刘邦,对后者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但是陈平投奔到刘邦门下后,依然得到了这位汉王的重视,甚至还被封为情报部门的主官。

无独有偶,曾经背叛刘邦的雍齿在反正后为汉廷立下大功,刘邦不仅大方地赐予其侯爵之位,还允其后人世袭罔替,单凭这件事就完全能看出来刘邦的容人之量。

除此之外,刘邦会厚待项羽也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英雄人物非常崇敬,人到中年,依然有豪侠之气。项羽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他确实是个英雄人物,所以刘邦愿意给他应有的体面。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刘邦愿意尊重事实,是因为他确实在很多方面都比项羽更强。事实上,除了军事指挥能力上胜过刘邦,项羽在其他方面确实不如自己的对手。

而且即便是前期项羽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大部分人也更认可刘邦,对项羽的种种行为颇有不满。

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由此可见,楚怀王麾下的大将对项羽并不认可,觉得后者做事过于狠辣,尤其是屡屡屠城的手段,更是让人无法接受。

而刘邦这样忠厚仁义,宽容有量的人才是他们心中更适合的领导者。

除了仁厚不足,项羽当时还有一个最大的黑点,那就是在亲自下手除掉了当时的“义帝”——楚怀王。后者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都在其麾下做事。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楚怀王是项家的傀儡。但是在天下众人看来,反而是前者对项羽有知遇之恩、提携之得。因此在项羽做出诛杀楚怀王一事后,他的名声威望基本上就付之一炬了。

《资治通鉴》对此有记载: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站在刘邦的角度,单单是“击杀义帝”这一件事,就足以让项羽失去人心。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就足以引发很多人的不满了。

安抚人心,统一天下

当然,有不少人认为刘邦对项羽的厚待,都是装出来的,完全就是为了邀买人心,并不是真心为之。

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也是有一定根据的,虽然垓下之战后,项羽已经失去了江东民望,但是鲁国的人对项羽还依然非常忠心。刘邦在处理项羽后事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人的想法。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工头视鲁,鲁父兄乃降。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可见,刘邦对项羽的一番深情厚谊的哀悼很难说没有“做戏”的成分。毕竟只要做出哀泣伤怀的样子,就能尽收一地人心,刘邦这样的优秀政治家又怎么会放过呢。

实事求是地说,刘邦厚待项羽确实有安抚人心的想法。毕竟后者虽然早就不被江东百姓认可,但是他作为六国贵族的后代,这个身份决定了刘邦对他必须留有情面。

曾经有学者说过,大秦之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就迅速崩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国从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统一。秦始皇只是从武力上灭绝了六国,但从未收拢六国的人心。

六国故地的很多人从始至终都没把自己当做秦国人,他们对这个大一统王朝怀着刻骨的仇恨,一旦等到机会就立马兴兵作乱。

这才导致看似不起眼的起义军迅速取得了让人惊讶的成果,否则单凭陈胜吴广,根本动摇不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而刘邦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他在建立汉朝后吸取了大秦速亡的教训,从一开始就立下目标一定要要收拢六国的人心。

而厚待项羽就是关键性的一步,是让六国旧民对汉朝放下芥蒂的开始。

为了做到这一点,刘邦还制定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为的就是能够让全国老百姓过上舒心的日子。

安居乐业的氛围最容易培养出对国家的忠诚,因此汉初的几十年,刘家的统治者一直严格遵循这项国策,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事实证明,刘邦的做法确实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他捏合成了一个整体。所以,不少历史学家才会坚持说是“秦汉一统天下”。

司马迁的“私心”

当然,不少人也有一个疑惑,项羽在后世的评价已经不是没有被污名化这么简单了。他被很多人过分的抬高,甚至在不少人口中,项羽已经是远超刘邦的存在了。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文人对悲情英雄是非常欣赏的,尤其是那些能力出色但壮志未酬的人物。而项羽完美契合了这一审美倾向,因此得到了历朝历代文人的追捧。

其次,项羽能够在后世获得诺大的威名,还离不开另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史学家司马迁。后世不少朝代的史书中都难免会出现美化开国皇帝、贬斥其对手的内容。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无论多么客观的史官都难免在遣词造句上有所偏向。

但这一点在西汉是不存在的,因为司马迁对于刘家的态度有所保留。这也很正常,毕竟这位天之骄子因为替李陵求情得罪了汉武帝,之后被处于宫刑,差点沦为笑柄。

要不是司马迁个人有着强大的意志,这种重创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了。

对此,《前汉纪·孝武皇帝纪卷第十四》中有记载:“上以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

此事过后,司马迁心中对刘彻自然是有怨怼之心的,这种私心连带着也影响了他对刘邦和项羽的描述。

当然,刘邦这样的英雄人物司马迁还是很敬佩的,因此有关他的描述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对于项羽,司马迁使用的春秋笔法就稍有些过分了。

虽然他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内容,但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犯下的种种罪恶一带而过,却对他的功绩大肆褒奖。一来一去之下,他笔下的项羽就有悲情英雄的味道了。

这种“美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项羽的评价。

结论

总的来说,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这位心胸开阔、英明睿智的开国之君对自己的老对手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只是后者的形象在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和后世文人的一再称颂下,竟然在不少人心中越过了刘邦,这就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了。

不过,在熟悉历史的人眼里,汉高祖刘邦依然是封建帝王中最优秀的存在。

就连对封建帝王多出贬斥之语的明代思想家李贽都曾感叹:“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项羽   污名   刘邦   汉王   史记   王朝   人心   后世   对手   评价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