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8只白鼠放进“伊甸园”,繁衍1588天后,为何种族灭绝了?

文|应如是

编辑|SHI

每一个工作日的清晨,当你被闹钟吵醒的时候,是不是在那一刻盼望过实现财务自由,不用再过这种起早贪黑打卡上班的日子了?

早在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时候,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曾用他的笔,为大家描绘了一个像这样的世界。

在莫尔的“乌托邦”里,人们不用为生计发愁,这里也没有贫穷和饥荒,一切都是美好的。

但这样的社会,真的是适合人类,最美好的吗?事实未必如此。

1968年,美国学者做了一个“老鼠乌托邦”的实验,将8只小白鼠放进不愁吃喝、没有任何天敌的环境中生存,几个月之后,所有的白鼠都死亡了。

在这个实验中,不用争夺生存资源的白鼠群体,为什么最后全部消亡了呢?

安逸环境下的繁衍生息

负责这项实验的学者叫约翰·卡尔霍恩,他是一名动物行为学及行为学研究者。

“老鼠乌托邦”实验,是由美国国家心里健康研究所组织开展的。

1968年7月9日,卡尔霍恩挑选了8只白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块农田中开始了这个名为“Universe 25”(25号宇宙)的实验。

他在2.7平方米的地方竖起1.4米高的围栏,又在里面设置了4个直立的网状“隧道”,通过这些隧道,给实验的白鼠投入食物和饮水。

卡尔霍恩将这里均匀划分为16个居住区域,在每个居住区域中,都设置饮水器、食物仓和用来休息的巢穴,就连温度都保持在20-31摄氏度之间。

投入实验的8只老鼠都是卡尔霍恩精心挑选过的,4公4母,身体强壮而且没有疾病。

8只白鼠进入实验环境之后,经过短暂的适应,很快自行划分了领地,并开始择偶、交配。

实验进行到104天时,第一批幼崽出生,此后实验的白鼠就进入了快速繁衍期,平均每55天,白鼠的数量就会成倍增加。

直到白鼠的数量达到620只时,白鼠的繁衍速度才慢慢下降,从原来55天翻番的速度,变成了145天翻番。

从第600天开始,白鼠的繁衍速度就呈断崖式下降,920天之后,再也没有新的白鼠诞生。

按照卡尔宏恩的预想,会影响白鼠繁殖速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空间的局限。

设置实验场地时,卡尔宏恩预想的是当白鼠数量超过3840只时,才会出现空间不足的问题,超过6144只时,水资源就会短缺,当白鼠数量达到9500只时,粮食才会不足。

他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观察一下在领地有限、而食水不缺的情况下,白鼠是不是会因为资源的紧张出现争斗。

但在数量还没有达到2000只时,白鼠群体就已经出现了“过饱和”问题,这显然不是空间局限性导致的。

经过观察,让这些白鼠过早进入“饱和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问题。

在自然法则下的动物群体中,当新出生的白鼠能够独当一面时,要么接过上一代的责任,成为群体的领袖,要么离开原有的领地,去开辟新的天地。

然而在卡尔霍恩的实验中,除了继承上一代的领地之外,白鼠群体能开发的领地十分有限。

动物的领地意识,都是为了占有生存资源和繁衍后代才产生的,在动物世界的分工中,雄性是主要担负这个任务的。

但是卡尔霍恩实验中的成年雄鼠们对领地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漠,反而是负责哺育幼鼠的雌鼠们领地意识更强一点。

但是雌鼠的领地意识和攻击对象,也逐渐从“外来者”蔓延到自己的后代身上。

在死亡的幼年白鼠身上,出现了很多啮痕,而这些啮痕往往来源于自己的妈妈。

被赶出巢穴的雌性幼鼠成年之后,还出现了生理期紊乱、受孕率下降的现象,即使能够受孕,每胎生下的幼鼠数量也大大下降。

学者解剖了一部分雌性幼鼠发现,148只幼鼠中,仅有20%有过受孕痕迹,而正常情况下,他们起码应该孕育过5只幼鼠。

这就是参与实验的白鼠生育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死亡

被赶出巢穴的雄性幼鼠,也出现了社会问题。

即使这些雄鼠能够存活并长到成年,在交配中也往往不会成为雌鼠的选择,而在领地外生活的雌性白鼠,也逐渐失去了交配的欲望。

这也是白鼠群体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被驱逐出群体的幼鼠长成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行为,一种失去交配欲望和社交动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相互之间也没有了交流。

勉强算的上交流的只有一种方式,就是攻击和被攻击。

在来往进食的过程中,一旦有幼鼠打扰了其他白鼠的“宁静”,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被攻击时,逃避和反击是动物的本能,但是这些幼鼠被攻击时,却失去了这种本能,任由同类攻击从不反抗和逃跑。

但是当其他幼鼠打扰了曾经被攻击的幼鼠时,他们也会出现攻击其他同类的想象。

在它们的世界里,仿佛只有自己的“宁静”才是唯一的追求,其他都不重要。

跟这些被打扰就变得暴力的幼鼠们不同的是,还有一些追求“宁静”的幼鼠,过的又是另外一种生活。

这种被卡尔宏恩博士称为“Beautiful ones”(美丽的人)的雄性白鼠,从来不和别的白鼠争斗,也不接近雌鼠。

它们每天除了维持生命必须要有的吃和睡之外,还花费很多时间,把自己打理的皮毛光滑,外表美丽。

这些“美丽的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社交欲望,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只剩下最基础的生存需求。

因为这两种雄性白鼠对社交和交配欲望的丧失,雌性白鼠自然也就不会在产育幼鼠,这个群体也将慢慢消亡。

雄性白鼠的这种行为,是因为它们成年之后,发现空间有限,它们既无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开辟新的天地,所以变得迷茫了起来。

这种行为放在人类社会,就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中,因为竞争带来的压力变得无所适从,进而变得沉沦,这就是卡尔宏恩口中的“Behavioral sink”(行为沉沦)。

“行为沉沦”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崩溃。

“25号宇宙”的实验在进行到1588天时,也论证了这个结果。

仍然存活的白鼠中,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776天,它们都已经失去了繁殖的能力。

第1780天,当最后一只白鼠死亡的时候,实验也宣告结束。

在总结实验成果的时候,卡尔宏恩博士站在行为学的立场,将白鼠身上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人类潜在的未来命运。

他将发生在白鼠身上的状况引申到人类的社会崩溃,称作是人类的“第二次死亡”。

白鼠种族灭亡的反思

从“25号宇宙”实验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到,这不是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第一次实验,但这却是他们这一系列的最后一次实验。

通过这次实验,研究人员已经得出了那个让他们都脊背发凉的结果:

当疾病、饥饿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都被排除了之后,人口数量仍在衰减,那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

据官方结果显示,日本在2022年一年的时间里,新生儿数为79.97万人,是自1899年一来数量最低的一次。

新生儿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人口自然下降了78.2万人,这也是有史以来记录最高的一次。

这一年日本的人口死亡率,也创下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

从这几个数据中可以看到,日本的人口问题主要就是新生儿出生不足和人口老龄化严重两个方面。

新生儿出生率低在日本是个老话题,二战之后,日本很快进入发达社会,在工业增长迅速的同时,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年轻人丧失了婚姻和生育的欲望。

如今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9%,而且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也在持续老化,这和卡尔宏恩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高度吻合。

不婚、不育、不买房已经成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改变这个现象,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一旦一个国家因为老龄化加深,带来死亡人口的快速增长之后,如果出生人口也跟着快速下降,就会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惯性阶段。

要想消除这个惯性,政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

卡尔宏恩的实验中,白鼠们也遵循着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力量较强的,会获得充足的资源和优先结偶的权力。

就像实验中那些实力较弱的雄鼠一样,在社会中,最先失去竞争力的,也就没有繁衍后代的可能。

日本年轻人的不婚不育不买房的观念,也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才不得不舍弃的行为能力。

即使有条件结婚,面对高昂的生育和抚养成本,年轻的家庭也会选择晚育或者干脆丁克。

孟子说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适当的竞争和危机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但这需要两个前提。

第一,竞争环境必须公平,第二,压力和挑战,是在一个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可以达到。

如果环境不公平,又看不到未来的希望,那么承载着社会未来的年轻人就会“躺平”,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结语

据说1995年,在美国就近上的费尔蒙特大酒店中,聚集了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如布什、戈尔巴乔夫、撒切夫人、索罗斯和比尔盖茨等。

他们聚集的目的,就是讨论占人口总数80%的普通阶层,会不会摧毁他们这些精英们的“乌托邦”呢?

毕竟他们在人数上完全不占优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精英们想出了一个“奶嘴乐”计划,用视频、游戏等娱乐刺激,让那80%的人沉溺其中,用这些毁掉他们,让他们甘于被20%的人领导和剥削。

日本年轻人的低欲望、媒体中载歌载舞的俊男美女们,就是精英阶层给普通阶层制造的那个“乌托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白鼠   宏恩   莫尔   乌托邦   卡尔   放进   雌性   雄性   日本   美国   新生儿   伊甸园   领地   种族   天后   群体   人口   欲望   数量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