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姓的起源,同时为叶公抱不平,叶公好龙不是真事

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就是“叶公好龙”。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叶公名叫子高,十分喜欢画龙,在他衣服的带钩上、使用的酒器上、居住的房子的房檐和屋栋上全都雕刻着龙。天山的真龙知道后,便来到他的家中,然而看到真龙后的叶公,却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这个寓言故事,如今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用来讽刺那些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而故事中的叶公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然而却很少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叶公好龙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故事中的叶公又是否确有其人呢?不要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今天河南省西南部,有一个叫叶县的小县城,县城中央的圆盘内,醒目地矗立着一座龙形地标。在喧闹的县城,这条龙昂首注视远方,它仿佛是一条真龙,等待着下一次腾飞。


2500多年前,叶县是春秋时期楚国边疆最北的封邑叶邑,而这个叶邑正是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发源地。叶公,则是叶邑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沈诸梁,因为受封叶邑,被当地的百姓称为叶公,而他也正是叶姓的得姓始祖。


公元前524年,时年24岁的沈诸梁,收到了其父亲沈尹戌来自楚国都城郢都的家书。书信中,父亲欣喜地告诉儿子,让他准备前往叶邑赴任。沈诸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沈尹戌,此时正担任楚国的左司马,身居高位,执掌军国大事,曾多次在吴楚之战中立下战功。为了表示对他的嘉奖,楚平王下令让他的儿子沈诸梁执掌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叶邑。


父亲的来信让沈诸梁欣喜若狂,几天后,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怀着一展才华的鸿鹄之志,踏上了前往叶县之路。


随着沈诸梁的到来,叶邑随之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劝课农桑,发展外交,并在叶邑修建了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东西二陂”。充足的水源使得叶邑成为楚国最大的粮食储存基地,此外,沈诸梁还多次发布求贤令,广纳贤才。


公元前489年,主张“仁政治天下”的孔子第三次前往陈国讲学,希望借此求得重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这一年,吴国发动了兼并陈国的战争,使得孔子在陈国寻求政治理想的抱负再次遭受重创。对于已是61岁高龄的孔子来说,多年的辗转颠簸所受尽的冷遇和流离之苦,让他备受打击。当他闻之楚国叶邑长官,叶公沈诸梁知人善任后,便踏上了前往叶邑之路。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从陈国来到了叶县。对孔子的盛名,叶公早有耳闻,孔子的到来受到了叶公的热情接待。据记载,在孔子居叶期间,叶公曾多次和孔子谈论时政,针砭时弊,向这位大思想家讨教治国之策,互相钦羡的两人相谈甚欢。然而时隔不久,他们之间融洽的关系,却因为一件事情而彻底改变了。


一天,叶公接到一张状纸,一男子状告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这个案件引发了叶公的兴趣。父亲偷羊的行为于理于法不合,然而儿子状告自己的父亲,又会引发伦理道德的思考。于是叶公请来孔子共同探讨。


崇尚法家,以法治天下的叶公提出:假如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出来指证,这样相互揭发,大义灭亲的行为,还算耿直。


而孔子向来推崇儒家的以孝治天下。因此,他认为,父亲对儿子隐瞒事实真相才表现父辈对晚辈的关怀与慈爱,而晚辈也只有替父辈隐瞒事实真相,才算对父辈尽了孝心。


这场关于直躬的辩论最终不欢而散,而对孔子的为人也引发了叶公的怀疑,此后叶公开始对孔子刻意疏远。叶公的冷淡态度让满含期待的孔子心灰意冷。不久后,失望的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离开了叶邑。


一场不欢而散的际遇,或许仁德的孔子并未放在心上,但是却有一个人将一切看在眼底,暗暗怀恨在心。这个人就是子张。而子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他志向远大然而性格偏激。既为孔子打抱不平,又为抒发一己之愤的子张,于是信口编造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勤政爱民的叶公为此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强大的秦国吞并,作为楚国封邑的叶邑也随之成为秦国的土地。叶邑的百姓也开始辗转迁徙,流播四方。叶公的后裔,为了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他们以叶为氏,成为最早的一批叶姓子民。叶邑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叶公沈诸梁也被追认为叶姓的得姓始祖,成为叶姓传播的开始,而今天的叶县正是叶姓的发源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叶公好龙   秦国   楚国   封邑   叶县   孔子   真事   父辈   公元前   起源   儿子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