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庙取名的大卓!

大卓自然村位于句容城北部,原属大卓镇,曾经是大卓乡镇的驻地,现属开发区大卓行政村。

  大卓得句于大卓庙。该地南北原有大小两座庙,南面大庙,庙里安奉真武大帝、四大金刚。因庙宇高大超然,雄伟卓立,庙内井水如镜,可照见人影,故称大卓庙,地以庙取名,就有了“大卓”。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大卓庙在治北十八里官道旁,乱后复建前进。”

  民间却有另一种说法。古代有位云游四方的和尚,仙人托梦,要他在清清小河边建座庙宇,请木匠打一张能围坐十三十人吃饭的大桌子,此庙就叫大桌庙。老和尚四处化缘,大桌庙建成了。后来有文人指点,说“桌”字俗气,不如改成卓越的“卓”,于是就改成了大卓庙。

  不论哪种说法,大卓地名都来自大卓庙,大卓庙是大卓的代名词。

  大卓庙坐北朝南,原有七间二进瓦房,中间有大院,庙东侧有“万年台(戏台)”,抗日战争时被鬼子烧毁。之后,戏班子来唱戏,就用各家各户的大桌子搭台,或用毛竹木料架木板搭台。

  不巧的是,每逢搭台唱戏总是阴雨绵绵,故有一首打油诗在当地传诵:“大卓庙,活作孽,搭台搭了半个月,又下雨,又下雪,老天滴脓又滴血。家家都把亲家接,不管好歇不好歇。茅缸涨,米缸跌,柴禾烧了一大截,咸鱼咸肉吃得光塌一抹光,青菜萝卜长都来不及,京戏银戏都没看得成,气得亲家鼻塌嘴歪家去歇、歇、歇。”

  解放后,庙内曾做过临时乡政府,做过粮库,后又改建为供销社。集镇重新规划后,原庙址已成为居民点。

  传说大卓集镇是凤凰地,凤头在庙门口,迎南正对大涧,即建庙时的清清小河(此河系句容河上游支流)。大涧至句容河一泻而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洪水汇聚大涧,汪洋一片,历史上多次发大水。镇南安然无恙;镇北段却屡屡遭淹,但一两天便排泄无遗,故称“过水走廊”。群众都说是凤凰宝地逢凶化吉,遇难呈现祥。

  大卓集镇及周边村还出现一件奇事:20世纪50年代前后,沿涧三个村一连出生八对双胞胎,群众认为可能与饮用大涧水有关。

  历史上的大卓庙有两点颇有名气。

  一是正月十一烧嚎香。大卓庙院子里有口井,每年正月十一,一年中亡故者的亲人都披麻戴孝来嚎烧香,场面隆重。之所以叫“嚎香”,因烧香磕头人都嚎啕大哭,据说烧香人可以看见井水里亡故亲人的影子。相传有一少妇烧香时看到亲人,立即跳下井去,淹死了。此事发生后,和尚请人把井填了。虽然井填了,但解放前每年的正朋十一,远近来此烧嚎香的人仍很多,所以人们把大卓庙的这一天叫做“十一庙”。“十一庙”这天还流行冲菩萨习俗。由大伏、俞家山、正荫、西岗、朱巷等十八个大村的壮汉们,抬着各村供奉的菩萨赶庙会,敲锣鼓,燃放鞭炮,同时放铳助威。在进入庙堂时发起冲刺,抢在前头,既表示对菩萨的崇敬,又显示优胜者威猛无比。

  二是三六九小猪市。指农历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初九、十九、二十九的日子,远近村民来此买卖苗猪。三六九小猪市吸引了方圆数县的客商和农民,甚至连安徽和苏北仪征都有人来做买卖,猪市也带动了牛市和柴市以及其他行业的兴起。三六九的日子成了农村的物资交流会。

  如今,寺庙已经遗迹不存,但大卓庙村庄犹在。

  1934年建乡,1946年国民党政府搞小乡并大乡,把光里和大卓合并。合并后的乡叫什么名字呢?光里、大卓两地人争论激烈。最终还是定名大卓乡。原因有三:一是大卓庙历史比光里庙长;二是大卓小猪市名气大;三是当地有句谚语,叫“成就大卓,生意东昌,夜夜春城,处处行香”。取名“大卓”,比“光里”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容城   句容   仪征   苏北   光绪   南安   集镇   亲家   井水   凤凰   庙宇   远近   正月   菩萨   亲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