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含胸驼背?专家教您2个动作帮孩子改善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青少年本该是朝气蓬勃、身姿挺拔的,可不少家长却苦恼于自己孩子每天一身疲惫的样子,他们除了上课学习就是玩手机、电脑,不少孩子含胸、驼背的体态问题十分明显。


小小年纪,这怎么能忍得了!于是您可能会“啪”的一巴掌拍到孩子后背上,再加上一句“背挺起来!”。一瞬间孩子的背是挺直了,可不多一会儿又塌下去了,让您既恼火又心疼,这孩子的驼背是定形了吗?

其实,青少年的驼背大多数还是属于姿势性驼背,姿势性驼背也叫“功能性驼背”。姿势性驼背者并不是真正的驼背,而是由于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造成的。

姿势性驼背多发生于14岁-20岁的青少年,由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多处于中考和高考的高压期,学习压力大,可谓是“学奴”。再加上爱玩手机、电脑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的久坐和低头姿势或者由于疲劳,平时站姿和坐姿的懒散,都可能形成姿势性驼背。

这不仅影响形体美观,长期不注意严重的话还会对脊柱健康构成威胁。姿势性驼背困扰了不少人,该如何改善它呢?

不妨跟着骨科专家来学习改善动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孔超医生教您两个锻炼方法,简单易学。您在孩子睡前或是空闲时间帮孩子做一做,有助于改善姿势性驼背。

打开视频跟着学

视频加载中...


动作解析


动作1:俯卧挺身拉伸

1. 孩子俯卧于床上,双手抱头置于脑后。

2. 家长站在床的一侧,站在左侧将左腿蹬于床上,反之亦然;脚蹬的位置大约在孩子手抱头的平行位置。

3. 家长将位于孩子头一侧的手臂弯曲,将小臂穿过孩子抱头的双手,手按在孩子背上肩胛骨水平的脊柱位置(即孩子抱头时背部出现的凹陷);另一只手臂也曲肘,手搭在对侧手背上。

4. 嘱咐孩子做俯卧挺身的动作,即腰部以下保持不动,抱头的双手贴紧头部,双肘向后用力夹紧背部,运用腰背部肌肉的力量,努力向上抬起上半身。

5. 家长在孩子做的同时,使被抱住的手臂随着孩子的动作向上抬,按着的双手发力向下做按压,帮助孩子做关键部位的拉伸。

6. 每组做15-20次,熟练有力量后每组可以增加5次,每天做3-4组。


动作2:小燕飞

1. 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取俯卧位,脸部朝下,双臂以肩关节为支撑点,轻轻抬起,手臂向上的同时轻轻抬头,双肩向后向上收起。

2. 与此同时,双脚轻轻抬起,腰骶部肌肉收缩,尽量让肋骨和腹部支撑身体,持续3-5秒,然后放松肌肉,四肢和头部回归原位,休息2-3秒再做下一个动作。

3. 每天做2-3组,每组15-20次;开始时可先做10-20下,逐渐增加。睡前在床上做,贵在长期坚持就会有效果。


平时还可以这样进行预防

1、靠墙站。两脚跟、两肩膀贴墙,后脑勺顶墙,训练背部力量,将肩尽量贴在墙上。每次站直10分钟,上午、下午各一次。

2、每天拉伸放松。向各个方向拉伸肩背部肌肉,使其充分舒展,增强局部循环,舒缓颈肩腰背的酸胀疲劳。

3、每天用热水冲洗背部,血液循环加强,松弛肌肉。

4、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多晒太阳。既能强健骨骼,也避免长时间缺乏运动,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驼背隐患。



温馨提醒:

如果孩子症状特别明显和严重,通过纠正生活方式、锻炼和拉伸改善不明显,一定记得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帮助。请医生结合X线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判断是否需要专业的医疗帮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介绍


孔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骨科副主任医师 博士·北京市“青苗计划”人才

专业擅长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畸形、青少年脊柱侧弯、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每年独立完成脊柱开放手术300余例。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 青年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基础学组 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 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老年学组 秘书长

获奖荣誉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评比脊柱组 一等奖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 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 二等奖

科研成果

获得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3项局级课题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

门诊时间

每周五上午 脊柱侧弯脊柱后凸专病门诊

普通号 25诊室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驼背   动作   孩子   骨科   脊柱   背部   手臂   肌肉   青少年   姿势   年纪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