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的政治思想有多先进?对生命的体验解释了一切

王船山所生活的明清之际,时势急骤变化,历史风云变幻,黄梨洲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天崩地解”的时代。王船山作为一名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传统知识分子,自幼饱读诗书,胸怀着应试出仕、治国平天下之理想,但是时势的变化使得他在面对时代与命运的变化中,虽然奋力抗争而又难以逆转历史时代之洪流。

在其人生的后半段,时势最终促使他决意隐居湘西石船山,皓首穷经,伏案著述, 其理想抱负以及内心孤愤都化作点滴文字,书写出了深邃而又豪壮、险阻坎坷而 又阔达自己的一生。船山十岁从其父兄学习经义,十六岁始学诗,自谓阅古今人所作诗歌不下十万首,经义文章亦数万篇。

历经如此不平凡的一生,他在伏案著述的同时,或孤愤抒怀,或吟咏唱和;特别在其晚年,船山甄选评点历代诗歌、作诗评诗话,其人生阅历、学术思想底蕴与诗学相交融,呈现出异彩纷呈而又独特的诗学篇章。

成长于青年时期

这一时期的划分,起自王船山出生的1619年,止于 1643年北上应试,因中途道路梗阻,返回到湖南衡阳。船山于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九月初一子时 出生于湖南衡阳城南回雁峰王衙坪。

其先世本来是扬州高邮人,在明代永乐初年官衡州卫。其父王朝聘,字逸生, 一字修侯,号武夷先生,始以文学知名,于明代天启辛酉中乡试副榜;母亲谭氏孺人。船山兄弟三人,其兄介之、参之,船山排行第三。

船山四岁即随伯兄石崖读书,年少即聪颖过人。父亲对船山管教严厉,督促他博览宋代诸儒的性命之学;崇祯五年,年仅十四岁就考中秀才,被选入衡阳州学;次年,赴武昌应乡试。

崇祯九年、十二年,先后两次赴武昌应试,均未中。其间,船山在长沙、衡州等地游学交友,崇祯十一年游学岳麓书院,参加邝鹏升等人组织的“行社”。崇祯十二年与衡州友人组织“匡社”。

明崇祯十五年,再次与伯兄石崖往武昌应乡试,船山中试第五名《春秋》经魁;其兄中试第四十名。是年冬天,与伯兄遵父命北上应试,行至南昌道路受阻,于此泊舟度岁。

崇祯十六年春,船山二十五岁,回到衡阳,刊刻《漧涛园》诗集,该集不久后毁于战乱不存。是年十月,张献忠率军攻陷衡阳,武夷先生与石崖先生被张部属所抓,船山刺面伤腕,傅以毒药,伪装伤口,救出父兄。

综观这一时期船山成长经历,对于船山学术思想及诗学观的形成之影响较为显著的,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严谨的家庭教导,使得船山形成治学严谨、志向高远而又实践务实的良好品行。在船山成长过程中,父亲朝聘、叔父廷聘、伯兄介之等,都对其言传身教,培养塑造其良好品行。

王朝聘七次参加乡试,屡试不中,五十三岁才考中乡试副榜。后赴京城游学北雍十载,本来可以以优异成绩从仕,但因拒绝纳贿,愤然撕毁委任状牒,布衣回到乡里,以处士终老。王朝聘年少时从学明代衡州的大儒伍定相,宗濂洛之正传,排斥释氏之学和阳明心学等,都对船山思想与品行之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叔父王廷聘字蔚仲,号牧石,也曾与武夷同问学伍学父,对船山思想、品行和诗学等也有着较大影响。牧石先生这种排斥批评公安、竟陵诗风,学习师法盛唐、建安诗风的诗学理论与实践,应当对船山诗学也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品行上,也对船山有着切实的教导和影响。

伯兄王介之,字石崖,长船山十三岁。船山自幼与伯兄石崖长期同处,“同席受读”,接受启蒙和学习经书,多次同往武昌应试并同年中乡试榜,受其兄耳濡目染亦颇深。船山家道中落,且父亲武夷先生曾游学北雍十载,其间主要依靠其伯兄石崖赡老抚幼。

其次,船山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年轻时期仍然以饱读诗书、考取功名然后出仕为官、治国平天下为志向。在这一时期,船山饱读诗书,立志功名,广泛游学交友结社。

一方面,他积 极参与组织“行社”“匡社”,虽看似只是与友人议论文章、品评诗篇,但是也不无与志同道合者研讨学术,反对阳明心学、追求躬行务实之风,同时关心国是,力求匡正时弊、匡扶国家社稷。

另一方面,船山在这一时期,仍然对明代朝廷抱有热切的期望,希望自己的治国佑民的理想信念通过科举出仕来得以实现。他在科举道路上孜孜以求,四次参加乡试,并在第四次乡试中式第五名《春秋》经魁,随即与伯兄石崖准备北上会试。

只是因为时局变化,应试途中道路受阻,他们才又回到乡里。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在当时,科举这条道路应该是实现他的经世思想的最主要途径。

再次,历史的风云变幻,时势的深刻变化,不仅影响到船山的个人命运走势,更加深刻影响到其思想认识的发展轨迹。

青年王船山以为只要遵循正常的科举之路,“学而优则仕”,就可以实现传统的知识分子“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明代末年,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政权腐化堕落、农民的饥荒等多种因素,引起国内封建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

王船山北上应试之路自然被阻断,船山与伯兄石崖于南昌决计归养,回到衡阳。其时所作《元日泊章江用东坡润州韵》其一意谓农民军与明朝军队“鱼龙血战”正如火如荼,使得其北上应试“轻舟”仍未能“度江南”,内心不乏惋惜之情。

如果说此时的“变故”只是阻断了船山的 应试中举之路,促使船山思想开始发生转变;那么之后明王朝的毁灭以及船山中年时期奋力抗清的失败,则真正促使船山仕途与历史思想体系的根本确立。

最后,深厚的家学渊源、青年时期的游学交友结社等活动、传统知识分子的诗学素养以及诗人般的敏感气质等等因素,也对船山诗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船山出身于书香世家,父辈、兄弟等都长于诗文。伯兄石崖则与船山一起学习诗、书,船山更是“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

青年船山 既与师友唱和,也与友人针砭评论当时的不正诗风。即从十六岁开始学习作诗,并受教于牧石先生,其时也学习当时流行 的竟陵诗派,到 1645 年二十七岁时“念去古今而传己意”。

中年抗清时期

这一时期起自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自缢煤山,明王朝灭亡,是年五月,船山“闻北都之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 一百韵,吟已辄哭”;止于清顺治十六年,船山闲居南岳双髻峰。

在这十余年间,船山一面奋起抗击清军,试图力挽狂澜,恢复重建明代江山;另一方面也面对清廷追捕,几次历经逃难,甚至隐姓埋名,举家遁入深山。明亡后,明朝原来的宗室及文武百官南迁逃难,1644—1647年,先后成立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永利政权还存续了十五年之久。

而南明政权的苟延残喘,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农民军的奋起抗击清军。面对这一被视为‘地 裂天倾’的大变局,开始王夫之只是为明王朝的覆亡而‘痛哭’,写《悲愤诗》一百韵,仇视农民军。

而当清军南下,实行武力征服及民族奴役政策,陆续颁布了‘圈地令’‘严禁逃人令’,尤其强行剃发令,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农民军奋起反击,成为广大人民抗清斗争的主力。这时,王夫之滋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把仇恨转向清朝统治者及无耻降清的败类,并因而逐步改变了对农民军的态度。

这一感情的变化,重新判别敌、友、 我关系,把民族大义放在一切正义的首位,是王夫之一生重大的思想转折,但这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投身社会实践所受到的客观现实的教育。

其时,李自成死后,余部兵力近 五十万组成“忠贞营”,屯聚两湖地区,欲与南明政权屯守湖南的何腾蛟、屯守 湖北的堵允锡联合抗击清军。但是何、堵二人“措置无术,而又不想能”,即既无处置才略,又各怀心思勾心斗角,无心抗清;船山上书章旷,正是欲弥合农民军与南明军队,共同抵御南下清军。

奈何章旷以为船山只不过是一介书生,他的答复是:“本无异同,不必过虑。”船山心灰意冷,只好无言以退。顺治五年十月,与管嗣裘等人合谋举兵衡山,战败军溃,船山携带侄子王敉逃亡耒阳、兴宁、桂阳等地,直奔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

在肇庆,堵允锡举荐船山为翰林院庶吉士,船山以守父丧制谢辞。次年夏,船山回到衡阳探视母亲,住衡阳长乐乡石仙岭下耐园,奉养老人。未几,衡阳当地土人弄兵者,以船山曾举兵抗清故欲谋害之,船山虽侥幸逃脱,但是家中书稿等所有均被掠去。船山遵母命再赴肇庆。

顺治七年,永历政权其时已经是“纪纲大坏”,王化澄等人结为“吴党”,结党营私,扰乱纲纪。金堡、丁时魁、刘湘客、袁彭年、蒙正发等人志在 振兴纲纪,而王化澄等人却将他们诬陷为“五虎”,逮捕入狱,欲置于死地。

船山与管嗣裘同向严起恒进谒:“诸君弃坟墓,捐妻子,从王于刀剑之中,而党人 杀之,则志士解体,虽欲效赵氏之亡,明白慷慨,谁与共之者?”严起恒深感其言甚是,为之力请于朝廷,但是“化澄之党”反咬一口,“参起恒,先生亦三上疏,参化澄结党误国”。

王化澄等人因此对船山怀恨在心,恰好当时有攸县狂人作百梅诗冒用船山之名为序言,他们以此构陷文字之狱,欲将船山置于死地。幸得降明农民军首领高必正力争才得以幸免于难,船山去官离开。

此后几年,船山携家辗转流离湖湘、广西各地,躲避清廷官兵的追捕。王敔《行迹》云:“自此随地托迹,或在浯,或在耒,或在晋宁,或在涟、邵。所寓之处,人士俱极依慕。亡考不久留,辄辞去。”甚至曾隐匿常宁山中之“猺 洞”,“变姓名为‘猺人’”,授受山中逸士的馈赠米粟以补给家用。

其间,张献忠大西政权军队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联合南明政权军队抗击清军。清顺治九年秋八月,孙可望部将李定国率军由广东进入衡阳,欲招请王船山,共议抗清复明大业,船山不往,作《章灵赋》以抒己志。

船山隐居于耶姜山。 船山携家在湖广之间辗转流离,身心都遭受到极大的考验。在孤苦逃难之中,开始深刻思考和著述。其间虽然偶有离乡避难山中,或出游寓居访友,但大多数是隐居湘西茱萸塘、石船山,专心著述。

归隐著述时期

船山晚年,居湘西草堂,潜心撰述著作等。据王之春《船山公年谱》统计,船山著书凡百余种,其中著录有名者。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船山去世,年七十又四。

身后葬于衡阳西 乡金兰都高节里之大罗山。回顾自己的一生,船山自志其墓碑铭曰:“抱刘越石 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诗风   崇祯   武昌   乡试   诗学   著述   政权   时期   农民   先进   思想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